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12.0
本书对《孟子》十四卷全文进行了通俗晓畅的注解和翻译,使这部经典的儒学名著浅显易懂。
导读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孙丑上
公孙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离娄上
离娄下
万章上
万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尽心上
尽心下
前言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是继孔子之后先秦儒家的最重要代表。他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说,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今天,我们学习孟子的思想,对于理解传统的思想文化,吸取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具有积极的意义。
孟子,姓孟,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相传孟子的先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族衰落,不知何时徙居邹国。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母亲对他的教育非常严格。《韩诗外传》载有“孟母断织”,《列女传》载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大致反映了孟子少年时代的家庭状况。孟子青年时代在鲁国求学,师事孔门后学,得孔子学说的嫡传。他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孙丑上》),以孔子思想的继承人自居。经过刻苦学习,孟子逐步成为“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赵歧《孟子题辞》)的著名学者和儒学大师。在四十岁之前,孟子主要在邹、鲁一带讲学。约在四十岁时,邹穆公闻其贤名,举他为士,登上了政治舞台。他曾劝谏邹穆公实行仁政,爱民安邦。在他四十四岁时,率领弟子出游实力强盛的齐国。在齐国,他可能被任命为“不治而议政”的稷下大夫。其间,孟子积极宣扬仁政主张,而齐威王却一心要振兴齐桓公的霸业,对他的主张不感兴趣。于是在齐威王三十四年(前323),孟子只好离开齐国。
离开齐国后,孟子率领弟子前往宋国,帮助宋王偃实行仁政。居宋期间,孟子结识了滕世子。滕世子很佩服孟子。公元前322年,滕定公去世,世子即位,是为滕文公。受滕文公之聘,“孟子之滕,馆于上宫”(《尽心下》)。在滕期间,孟子多次与滕文公问答,宣扬仁政学说。滕文公虽然采取了孟子的一些主张,但滕国毕竟是个“壤地褊小”的弱国,难以承担用仁政统一天下的重任。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孟子离开滕国,出游魏国。孟子至梁,受到梁惠王的礼遇。他与梁惠王多次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全面阐述了仁政学说。但梁惠王始终没有采用孟子的主张,这让孟子颇感失望。孟子适梁第二年,梁惠王去世。次年,梁襄王继位。梁襄王是个无所作为的国君,于是,孟子便在公元前318年离开了魏国。
周慎靓王元年(前320)齐威王去世。次年,齐宣王继位。齐宣王仰慕齐桓、晋文的霸业,为了称雄诸侯,统一天下,便广纳“文学游说之士”,“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齐稷下学士复盛”(《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孟子离开魏国,便再次前往齐国。他一度担任齐宣王的客卿,对齐宣王施行仁政充满信心。他向齐宣王积极宣扬仁政学说,齐宣王对之也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是,齐宣王只想以武力吞并他国,称霸天下,这必然要和孟子发生分歧。后来在伐燕问题上二人意见不合,孟子便辞去客卿而归邹。
孟子去齐归邹,终于结束了二十年的游说生涯。晚年,他在邹从事讲学和著述。他一方面从事教学,一方面又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系统阐述自己的学说。最后终老于邹,终年八十一岁。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在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的战国时代,孟子站在儒家立场上积极论争,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伦理思想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先天资质中存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由于有的人能够扩充善性,加强修养,而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陷溺,于是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孟子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他认为,道德修养重在保存和发扬人的善良本性。仁心是人先天固有的,无须外求,只要“反求诸己而已”。他向人们指示了一条向内求仁的路线。具体来说,孟子提出集义养气和寡欲养心的方法。他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公孙丑上》)这是说用清醒的理性认识人的善性,使之凝聚为刚大的意志力量,从而充分发挥善性。他又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尽心下》)说明克制欲念有利于保存善性。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就能发扬善良本性,就“人人可以为舜尧”,达到人格完善的崇高境界。
在政治思想方面,孟子提出了仁政学说。他说:“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上》)可见,仁政学说是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的。“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这也是从人们的血缘感情引发而来的,所谓“亲亲而仁民”。在孟子看来,只要统治者具备这种仁爱之心,推而广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由己及人,由己及政,仁政的理想就可以实现。仁政施予的对象是民众,所以,仁政学说又以重民思想为前提。孟子重视人民的力量,把人民当做国家的根本。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他认为国家的治乱兴亡都在于民心的向背。他把争取民心的归附视为保持统治地位和统一天下的根本条件。孟子满怀激情地描绘着他的政治理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这个理想与当时“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仁政学说的进步性。
在哲学思想方面,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天命的人格神含义:用天命来表示对自然、社会、伦理等事物的理性认识。在孟子看来,天命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自然之天命,二是社会趋势之天命,三是伦理之天命。天命是自然、社会发展变化、人性道德规范的本原。因此,孟子承认天命,他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万章上》)他认为天的权威是不可抗拒的,“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离娄上》)。君子应该“乐天”、“畏天”、“事天”,按照“天命”来行事。这样看来,孟子的天命观构成了孟子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关于天人关系,孟子主张天人和谐。怎样达到天人和谐?孟子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的原则。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上》)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属性是人心所固有的善端,只要尽量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就能够认识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是天所授予的,能认识人的本性,也就知道天的旨意了。尽心、知性、知天,三位一体,从而在仁义的基础上把天和人统一起来。所以,“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通过自觉的道德修养就能达到天人和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具有仅次于孔子的地位。他和孔子一起,奠定了孔孟之道,为中国封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思想贡献,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提出了以得民心入手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一系列主张。然而,在只讲“富国强兵”的战国时代,孟子的主张,在急功近利的统治者看来的确有些“迂远而阔于事情”。所以,孟子的学说在当时并没有能够被统治者所采用。
秦统一全国后,孟子的学说蒙受了更大不幸。秦始皇“焚灭六经,坑杀儒生,孟子徒党尽矣”(赵歧《孟子题辞》)。不过,随着历史发展,农民和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逐渐激烈尖锐,孟子施行“仁政”以缓和阶级矛盾的思想便引起了统治者的重视。汉文帝时,开始为《孟子》设立博士。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地位独尊,孟子的思想也受到人们推重。魏晋南北朝时,尽管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对儒学造成了严重冲击,但是,统治者仍在尊崇儒学,孟子的思想影响并没有中断。隋唐时期,儒学再度兴起,孟子的地位也日渐提高。隋末王通,继承了孟子思想,极力主张推行王道,以仁义礼乐治理天下。中唐韩愈尊崇孔、孟,排斥佛、道,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宋代以来,儒学不断得到振兴和发展,并正式成为官方哲学,孟子的影响也日益达到了鼎盛时期。南宋时,朱熹取《孟子》《论语》与《礼记》之中的《大学》《中庸》合称“四书”,使孟子的地位和影响日益隆盛。金、元时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巩固统治,也极力尊崇孟子及儒家思想。明清两代更是大肆追封孔孟,给他们头上涂上层层灵光。这样,孟子已经完全被神化,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了。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的大门,有识之士纷纷向西方寻求真理,传统儒学的落后也就完全暴露出来。作为宗法社会小农经济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意识形态,儒学随着小农经济的崩溃瓦解而逐步衰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学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已经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必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孟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完全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宝贵的借鉴。孟子提倡仁政,反对暴君残民,这对于民主法制的建设,自然是有用的思想资料。孟子主张民为邦本,他要求统治者“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梁惠王下》),开启了后来开明政治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情怀。这对于今天国家工作人员加强自身修养也是一个基本要求。孟子崇尚理想人格,求真求善,积极进取。他那种“不失赤子之心”的真实,他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韧,他那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自信,永远给人们以积极的精神鼓舞。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是继孔子之后先秦儒家的最重要代表。他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说,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今天,我们学习孟子的思想,对于理解传统的思想文化,吸取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具有积极的意义。本书精选了孟子言论中的精华部分进行了白话文翻译,以方便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理解。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收录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中外童话、民间故事和中国古代诗歌,有适合初中生和高中生阅读的中国古代诸子作品、中国现代名家散文及外国经典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这些作品经历了几十年乃至百年、千年的淘洗而成为广为传诵的经典,对培养中小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趣味和阅读兴趣,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该丛书选本精良,质量上乘,每本书均由国内一流专家、翻译家倾心打造。 丛书的每一本书前均有一篇“导读”,全面介绍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内容及作品的特色,通过它读者可以快速地了解本书的内容,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文学特点,便于自学。 本书为该套系列丛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