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28.0
本书对审计期望差距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界定了审计期望差距概念及其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审计准则缺陷、审计业绩缺陷、认知缺陷三个方面分析了审计期望差距形成的原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设计
1.5 主要创新点
文献综述
2.1 关于审计期望差距的含义和组成的文献综述
2.2 关于审计期望差距成因的文献综述
审计期望差距的内涵界定与机理分析
3.1 审计期望差距的内涵界定
3.2 审计期望差距的形成机理
审计期望差距的要素分析
4.1 审计准则缺陷所形成的审计期望差距
4.2 审计业绩缺陷所形成的审计期望差距
4.3 认知差异所形成的审计期望差距
审计环境与审计期望差距的变迁
5.1 制度环境变迁与审计期望差距变迁的传导机制
5.2 审计期望差距在中国审计环境中的演进
5.3 审计业绩与审计环境关系的实证检验
审计期望差距的调查问卷实证分析
6.1 文献回顾
6.2 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6.3 对审计师承担责任的调查分析
6.4 对审计业绩的调查分析
6.5 小结
审计期望差距的分类治理
7.1 缩小审计准则差距
7.2 弥合审计业绩差距
7.3 缩小认知差距
结语
附录1 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制定背景和修订内容
附录2 审计期望差距调查问卷
主要参考文献
审计期望差距不仅是审计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推动审计实务不断改进的重要因素。审计期望差距是指社会公众(审计报告使用者,下同)对审计的期望与社会公众对目前审计实绩的认识之间存在的差距。审计期望差距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审计师对审计准则的理解和执行存在不足而导致的审计业绩缺陷;二是由于审计师职业界和准则制定机构对审计环境变化、审计职能演变和审计技术进步的认识滞后而导致的审计准则缺陷;三是由于社会公众对审计职能的认识不够而提出过高的要求(不合理期望)。审计期望差距的形成主要源于社会公众和审计师对审计的认知存在差异,既包括对审计能力认知的差异,也包括对审计实绩认知的差异。审计期望差距的存在,一方面反映出社会公众对低质量审计的不满和审计师职业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公众对审计的理解不够,甚至是误解。职业界围绕审计期望差距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对审计的理解、审计准则的完善和修订、审计个案剖析与审计质量控制、审计失败与审计诉讼等领域。审计期望差距的存在,是审计职业界面临的压力所在,也是审计职业界不断改进审计工作、完善和修订审计准则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