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格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
汉语作格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封面图

汉语作格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

宋亚云,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60.0

书籍简介:

本书以上古汉语的作格动词为研究对象,并结合百年来有关上古汉语动词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得失,适当借鉴国内外有关作格动词研究的方法理论和研究成果,在对上古汉语作格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的基础之上,初步提出了一个上古汉语动词三分体系:及物动词、作格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本书对每一类都进行了次类划分,并解释了各类动词相互转化的类型和演变机制。对作格句和反宾为主句、活用使动句的纠葛和关系,本书也进行了考辨和区分。本书还分三类描写了汉语作格动词从上古到中古的历史演变,勾勒了各类作格动词的大体演变趋势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本书指出作格动词的这种演变趋势和汉语动结式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介绍:

宋亚云,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博士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17000字左右)

1.1 写作缘起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三大语言学派对作格的研究

1.2.2 汉语作格动词研究述要

1.2.3 作格动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

1.3.1 以往研究方法的回顾

1.3.2 本书研究方法

1.4 研究材料

1.4.1 语料选择范围

1.4.2 关于语料选择与处理的补充说明

1.5 本书结构安排

第二章 设立作格动词的理由及上古汉语动词三分体系

第一章 绪论(17000字左右)

1.1 写作缘起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三大语言学派对作格的研究

1.2.2 汉语作格动词研究述要

1.2.3 作格动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

1.3.1 以往研究方法的回顾

1.3.2 本书研究方法

1.4 研究材料

1.4.1 语料选择范围

1.4.2 关于语料选择与处理的补充说明

1.5 本书结构安排

第二章 设立作格动词的理由及上古汉语动词三分体系

2.1 为什么要在上古汉语词类系统中设立作格动词

2.1.1 马建忠(1898)《马氏文通》的"外内皆可,在所驱遣"说

2.1.2 陈承泽(1922)《国文法草创》的"致动"、"意动"说

2.1.3 高名凯(1957)《汉语语法论》"内动""外动"无别说

2.1.4 李佐丰(1983)的先秦汉语自动词体系

2.1.5 管燮初(1994)《<左传>句法研究》的动词三分体系

2.1.6 崔立斌(2004)《孟子词类研究》的动词两分体系

2.1.7 殷国光(1997)《<吕氏春秋>词类研究》的两分和兼类

2.1.8 张猛(1998/2004)对两分体系的扬弃及其三分设想

2.1.9 易福成(1999)的谓词四分体系

2.2 本书关于上古汉语动词分类体系的初步设想

2.3 各类动词介绍

2.3.1 粘宾动词Vt :宾语不可悬空的动词

2.3.2 中性动词V? :宾语可以悬空的动词

2.3.3 不及物动词Vi

第三章 上古汉语作格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原有11万字,删减为7万字)

3.1 上古汉语作格动词的定义和范围

3.1.1 以往关于作格动词的定义和范围

3.1.2 本书关于作格动词的定义和范围

3.2 作格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

3.2.1 最常见句法特征:用于AVO和SV句式

3.2.2 作格动词的语义特征

3.2.3 作格动词和中性动词句法语义特征对比分析

3.2.4 作格动词的其它句法语义特征

3.2.5 从被动标记的添加看中性动词和作格动词的区别

第四章 反宾为主、使动用法与作格动词句(原有4万5000字,删减为3万6000字)

4.1 概述

4.1.1 反宾为主

4.1.2 临时活用

4.2 不及物作格动词句与"反宾为主"类受事主语句的纠葛

4.2.1什么是"反宾为主"的句法

4.2.2 既往之研究

4.2.3 个案研究

4.2.4 小结

4.3 及物作格动词句与属于活用的使动句的纠葛

4.3.1使动用法研究概述

4.3.2《吕氏春秋》的使动用法

4.4 上古汉语的动词系统小结

第五章 作格动词从上古到中古的演变(原有12万字左右,删减为万字)

5.1 概述

5.2 "破"类强及物性作格动词的及物性逐渐减弱

5.2.1 破

5.2.2 败

5.2.3 灭

5.2.4 断

5.2.5 绝

5.2.6 折

5.2.7 裂

5.2.8 残

5.2.9 毁

5.2.10 成

5.3 "出"类弱及物性作格动词的及物性进一步减弱或者丧失

5.3.1 出

5.3.2 退

5.3.3 去

5.3.4 起

5.3.5 坏

5.3.6 活

5.3.7 怒

5.4 "正"类作格动词(由形容词发展而来)逐渐脱离作格动词的范畴

5.4.1 正

5.4.2 平

5.4.3 固

5.4.4 明

5.4.5 乱

5.5 小结

5.6 作格动词的其它演变特点

5.6.1 兼语式"俾/使/令(+NP)+作格动词"增多

5.6.2 新兼语式"V1+NP+作格动词"增多

5.6.3 作格动词做定语增多

5.7 作格动词的历史演变与汉语动结式的形成

5.7.1 特点总结

5.7.2 作格动词使动用法的衰退与动结式形成的关联

5.7.3 余论

第六章 作格动词的演变与汉语动结式的形成

6.1 汉语动结式研究述评

6.1.1 以往关于产生时代和判断标准的各种意见

6.1.2 重谈判断动结式的标准问题

6.1.3关于动结式研究的材料问题

6.2 从作格动词的历史演变看述补结构在汉代的产生与发展

6.2.1 概述

6.2.2 从《史记》与先秦文献的比较和《史记》的内部差异看西汉的动结式

6.2.3 东汉七方面的证据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本书为北京市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汉语作格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301236222
如需购买下载《汉语作格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北京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6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 × 13装帧平装
页数 472 印数 3000

书籍信息归属:

汉语作格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4.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H141 的主题关于 古汉语-动词-研究-上古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