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新传
曹雪芹新传封面图

曹雪芹新传

周汝昌, 著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0.0

书籍简介:

本书根据丰富的历史考据和研究,描述了曹雪芹的家事及人生经历。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章“贵贱”之间奇特的家世

第二章满汉文化的交会

第三章与康熙大帝的命运相始终

第四章非凡的新型人材

第五章突变厄运临头

第六章文星的诞生甘霖霑霈

第七章那个时代

第八章阴谋残酷的迫害

第九章“来历不小”

第十章满洲旗下的内务府人

第十一章“老宅”金陵织造府

第十二章窃听洋人讲故事

第十三章大难在酝酿中

第十四章抄家的惨剧

第十五章北京蒜市口小院

第十六章启蒙老师:“六才子”与谢御史

第十七章巨大的火花“七十二司”与一百多侍女塑像群

第十八章“花落水流红”脂粉英豪

第十九章否极泰来泡子河边

第二十章锦衣玉貌身杂优伶

第二十一章“情”的世界

第二十二章“正邪两赋”骇倒世俗的新哲理

第二十三章禁锢的惩罚

第二十四章第二番巨变

第二十五章流浪寄食

第二十六章交契虎门晨夕

第二十七章诗的国度

第二十八章滴泪为墨研血成字

第二十九章西山僻巷环堵蓬蒿

第三十章“秦淮旧梦人犹在”

第三十一章脂砚批书

第三十二章安定门内养石轩

第三十三章“傲骨如君世已奇”

第三十四章柴扉晚烟薄

第三十五章太平湖畔风雨高歌

第三十六章文星之殒

第三十七章抱恨千秋

第三十八章传后余昔

后记

前言

如果你想要挑选一件最困难而最值得做,也最需要做的文化工作,那么我请你挑选对中国最伟大的天才小说家曹雪芹的研究和评介。

我不自量力,早年挑选上这个题目,从1947年起,直到此刻,我一直为这个主题而努力工作。你拿起的这本小书册,便是我辛苦了四十五年的一点收获。

这实在说不上是一种风调雨顺的五谷丰登式的收获。摆在你面前,你会觉得它很寒伧、很单薄,很不令人满意惬怀。

这是由于我的努力不够,能力也不高之所致。这一点自己是很清楚的,你也会看得见。但是客观上的困难,你却未必能够立即十分明白,甚至连“想象的翅膀”也是没有多大帮助的。

困难中最大的一个,是历史给我们准备并遗留下来的可靠的文献资料太少太少了这是因为,曹雪芹在世时、在身后,主要是被一般社会眼光视为不值一齿的“败类”,他氏族中的一个“不肖”子孙。谁肯记载他的一切?又谁能估量他在中华文化史上的真位置、真价值、真意义?理解和认识曹雪芹,不过是自从近数十年来极少数几个肯来注意他的学者对他做了研究而开始的。这种理解与认识,无庸讳言,还处在初级阶段,还很肤浅。

在清代,少数人知道曹雪芹是谁,一般人则一无所知,甚至是否有这么一个人也是不能断言的。

本世纪二十年代之初,西方熟知的Dr.HuShi(胡适博士)第一次把他当作一个严肃的文学课题来研究,考证出此人的真实存在与家庭历史的最粗略的梗概。此后,对曹雪芹这个人物本身(不是指《红楼梦》这部作品)进行系统深入探讨的,几乎找不见。如李宗侗(玄伯)因发现清故宫幸存的曹氏奏折,而做了《曹雪芹家世新考》,很有贡献,但确实只限于“家世”;他对曹雪芹本身的一切,似乎不曾也无意多下功夫。

此后,大约只有房兆楹先生在《清代名人传略》(ProminentChineseoftheChingPeriod)中写了“曹雪芹”这个词目。其所依据,即以胡考为主。西方所能知于曹雪芹的,就只有这些。

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了考察曹雪芹这件工作的难度是如何的巨大。

追述这件事,可帮助你体会:这本小书还很不理想,可是它的完成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小事。

1951年7月至8月初,一份名叫《亦报》的新闻报连载了署名“余苍”(张慧剑)的长篇文章《曹雪芹》。这可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份关心曹雪芹的论述。虽然那时著者还只能根据胡适、李玄伯两家的材料和见解而撰作,却令人瞩目,因为那时对《红楼梦》的评价如何,还是个不可知数,又焉能谈得到他的作者?我提起余苍,是为了引他的一段话。他在文章开头不久说:“像曹雪芹这样的一个最为人民所熟悉的大作家,一部《曹雪芹传》是不可缺少的,可是捧着这一堆零乱薄弱的资料,谁也感觉到无从下手。”我相信,你知道了上述情况,然后在读我这本拙著时会倍增兴味和感慨,因为你胸中有了一个历史尺度;没有这个尺度,这本小书也大可不写了。

我用书册的形式来研究介绍曹雪芹,这次已是第三次了(1964、1980年分别出过两种书)。虽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我始终被一个难题困扰着,很伤脑筋。这就是,除了文献资料极度稀缺外,还有一个写法的困难。

“写法还有困难?那是随著者之意的事,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嘛。”这话对于一般的传记(包括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类)是适用的。对于我们目前的本主题来说,却完全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

很难处置的困难问题是,曹雪芹的生平遭遇,是由于他的家世的特殊与政治内幕的根源所隐伏下的。不叙这些,将无法理解他后来的一切,而一叙这些,则异常地复杂曲折。结果,“家世”部分总在对比之下显得“细致”,甚至“累赘”,给读者一个“喧宾夺主”的感觉。

我很明白读者的心理:“我要看的是你介绍曹雪芹,你讲那么多中国清代历史,我不感兴趣。”你有这样的抱怨是不足为怪的。

如上所述,我已努力三次了,到今还是没有找出一个解决这个难题的好办法。

我只能这样建议:一、务请你以较多的耐心去读那些你认为是“喧宾”的部分。

二、如果你真的拿不出这么大耐心,那么只好请你把它翻过去就找着你要读的部分,从那儿开始。

我还要说一句实实在在的话,我非常相信:即使你“翻过去”,迟早你还会回过头来,重新补上这一课,因为那时你自己会发现你所“选读”的只是一种极不完备的知识。

请相信,那不是“喧宾”,不是“累赘”,那实际上倒是尽了极大努力化繁为简了。

我写本书,笔调与我向来的文字不尽相同。因为我早先的书,都是只以国内读者为对象的。此次则以海外读者(全世界各国读者)为对象,因此不能不改变素来的笔法,甚至语式,不能纯以汉文文学欣赏的传统要求来行文措语,只可偏于平实铺叙,务求清楚明白,同时照顾一些“可读性”。

外国的读者,除了汉学专家,对中国历史文化、典章制度、生活习俗、器物名词……恐怕都会是十分陌生的事物。如今必须讲到这些,怎么办?不注万难懂得,都变成“概念化”的名称词语,不但做不到,而且等于歪曲或“消灭”历史真实,那是下策。多加脚注,太繁碎可厌……没有很理想的办法解决这种矛盾。我决定不设脚注,只随文循事,在该处以括号加上尽可能简明的解说。我希望这并不打断读者的思绪,你可以把它视为文字的一种组成部分,读下去还觉顺畅。

末后,需要说说年月与岁数的问题。我劝你相信一点:如果我把清代的人与事,都改用西方通行的“公元”与太阳历,表面上似乎对你“方便”,实际上并非如此,都费了很大力气“换算”的结果,会把很多的中国文化重要色彩弄得索然荡然了如节令的种种特异特色,民俗的丰富情趣意味,离开了中国的古老太阴历(夏历,今称“农历”),那是没法理解与感受的!再如朝代、年号,常常是历史政治变动的重要标志,一概换成“公元”,也就茫然难辨了。

人的岁数,中国习惯是生下来即算“一岁”,第二年是“两岁”……如今俗称“虚岁”。这些,你只要知道了,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读中国的历史,应该“服从”中国的历史真实,都改从西方习俗,我看那不是最好的介绍本主题的做法。

对于阴历的月份,你可以暂时粗解为:比如太阳历的二月,大约是阴历的一月在“数字”上大致相差“一个月”的次序。

本书所引诗文史料,都是真实的。有些近年“发现”的“新资料”是个别人伪造的,我深知其内幕,我不会引用这些东西来扭曲历史真实。在此说明,可免读者认为我是疏忽遗漏。

再一点就是个别地方,我为了使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化习俗,稍稍运用上一点儿推想和文学手法,使内容变得生动一些。细节可以是想象,基本事情是真实的。为了情节的完整性,在“佩刀质酒”这一章(第三十五章)里,我代拟了曹雪芹的一首诗这是唯一的特例,请读者务必记清。

考古家掘得几枚碎陶片,运用他们专门的学识与技艺竞能“恢复”成一个“完整”的古陶罐,实在神奇!而我呢,所有的也只是几枚“曹雪芹碎片”,却要把它“恢复”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只是“陶罐”,你看这难不难?我“恢复”成的,究竟是个什么?只有请读者给以估价了。只盼望读者勿忘一句话介绍曹雪芹,其实就是为了介绍中华文化。这才是我这本小书的真正目的。

后记

这本小书,从动笔到完稿,历时五月,核实了是三个半月的工作时间写成的(因为中间不时有事插进来)。年龄、目力、杂事干扰,也使我行文不能尽如己意,又何谈尽如人意?再看看校样,也深深体会到排、校此书的工作环节的那种吃力的程度这才觉得做这项活计并不是很轻松的事。

白纸黑字,落笔就“算数”了,漫说“大修”,就连小小润色也无太多条件了。种种不理想,只有请读者海涵了。在此补说两点:一是雪芹离开京城前往西郊的原由,成稿后获得一个新线索,就是乾隆二十年胡中藻、鄂昌二人唱和的诗狱一案,有可能是雪芹被此案牵连。鄂昌为鄂尔泰之侄,获罪“赐自尽”,抄没,家属避居西郊香山一带。鄂昌之子鄂实峰,靠做西宾为主,晚年娶香山富察氏女,遂移家健锐营附近。其女日后得人荣郡王府,成为荣贝勒奕绘的侧室,即文苑奇才满洲女词人西林春(鄂家本姓西林觉罗氏)。而西郊外三营旗家盛传《红楼梦》写的即是奕绘与她的故事。这虽然年代后先颠倒讹传附会,可是却曲折地反映了雪芹与鄂家或有关联的迹象。再者,香山传说雪芹有友名日“鄂比”,是一案获罪之人。我在隆福寺买得的“快绿怡红”古印,读者鄂宝珍先生来函见告:此印是经他祖父收藏过的文物。此鄂氏也许即是鄂昌后人。以上这些线索,都显示出雪芹可能与鄂家曾有某种关系,但是我没把这些补入本书,因为还希望能再出现更多的佐证(或反证)。

其二是雪芹的山村居处确切地址的问题。其友张宜泉挽诗曾言“谢草池边晓露香,怀人不见泪成行”。而元人宋襞早有过咏谢草池的诗,说它在平坡山,即翠微山,在香山西南,离万安山较近。如此,则有可能是雪芹最后又迁徙到了此地,乃是更为幽僻之处,城内人是不易寻见的。

此二事,我均另有较详的考论,非本书体例所能容纳,只粗记要点于卷末,可供研者探讨。

雪芹史料极为稀缺,我所写入的,为了照顾“可读性”,有时必须运用一些细节上的推理和想象,或者可说是带上了点滴的“文学手法”,但其主要事迹,都有史实,或一定的文献依据及线索,纯是虚构的大关目是没有的。这一点需要重申一下。

最末附一世系简表这是多年来几经多家研考和修改辨正而得出的最新结果(其中对“颡”字的推考,是张加伦先生的意见),而我以为是接近史实的。

尔正、尔玉,原排“尔”字,因康熙帝误将“尔玉”连书为一个“玺”字,遂改此“御赐名”了。宣,后改名荃,因避康熙“玄”字的嫌讳(音同、音近)。顺,字天柘,典出《易.大有》与《系辞》。颀,即寅诗称能继其父宣之画艺的“三侄颀”。

尔玉为长房,见于旧年东北故老的一项传述。我以为是对的,因为寅诗言及“零丁摧亚子,孤弱例寒门”。可见早亡的玺与宣,都是次子。

鄂家西林春的一项线索,我是得自金启孮教授所著《漠南集》,他是荣郡王的后裔,所叙最为信实可据。此世系表的新考订,得自研红友人张加伦的启示与指正。

周汝昌

内容摘要:

  如果你想要挑选一件最困难而最值得做,也最需要做的文化工作,那么我请你挑选对中国最伟大的天才小说家曹雪芹的研究和评价。在清代,少数人知道曹雪芹是谁,一般人则一无所知,甚至是否有这么一个人也是不能断言的。本世纪二十年代之初,西方熟知的胡适博士第一次把他当作一个严肃的文学课题来研究,考证出此人的真实存在与家庭历史的最粗略的梗概。此后,对曹雪芹这个人物本身进行系统深入探讨的,几乎找不见。如李宗侗因发现清故宫幸存的曹氏奏折,而做了《曹雪芹家世新考》很有贡献,但确实只限于“家世”;他对曹雪芹本身的一切,似乎不曾也无意多下功夫。此后,大约只有房兆楹先生在《清代名人传略》中写了“曹雪芹”这个词目。其所依据,即以胡考为主。西方所能知于曹雪芹的,就只有这些。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了考察曹雪芹这件工作的难度是如何的巨大。  该书对曹雪芹这个人物本身进行系统深入探讨,从曹雪芹这个“圆心”出发,不断伸出半径,延伸到他的整个家族和他所处的整个时代背景,浓化对曹雪芹思想、人格和艺术追求的皴染。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曹雪芹新传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7134480
《曹雪芹新传》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济南出版单位山东画报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曹雪芹新传是山东画报出版社于2007.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6 的主题关于 曹雪芹-传记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