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50.0
本书是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吴贻弓先生的文章合集,分七个部分收录了作者的专业札记、发表的跋和序、讲话与发言、生活杂文、游记以及纪念文章。
自序
昨夜星辰(影、视、剧札记)
童年的梦我和《城南旧事》
封没有寄出的信
次难忘的经历一
《阙里人家》导演阐述
关于动画片《宝莲灯》
银海漫步第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回顾
第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我和电影
关于电视连续剧《走出凯旋门》
关于音乐剧《日出》
话剧《十月西行》点滴
且听风吟(序、跋、祝辞)
《电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序
《电影新视野》序
《上海电影志》后记
《影视艺术鉴赏》前言
祝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复映
《纪念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书画集》前言
为《大话西部电影》的出版喝彩
贺王康乐百岁画展开幕并(饪康乐百岁展画集》出版(代序)
《百年中国电影精选》序
祝《中国电影年鉴.电影百年特刊》出版
《新京报.中国电影百年》序
赞《电视电影三字经》
《电影四面八方》序
祝沈寂先生新作问世
一瓠浊酒(讲话和发言)
电影艺术讲座关于“电影思维”
在“奚美娟成材之路研讨会”上的讲话
老“声”常弹1999年上海电影创作会议发言
跳动着的时代的音符在吕其明专题音乐会上的讲话
在第二届华语大学生影视作品展开幕式上的讲话
蛰伏的中国电影生产力答《解放日报》记者问
贺方世聪画展开幕
关于未成年人和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因您而精彩在上海影协为80岁以上会员
集体祝寿联欢会上的祝词
答“百年中国电影问卷”
在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成立大会暨一届一次理事会上的讲话
电影知识讲座上海在中国电影初创和开拓过程中
成就的若干个“第一”
在纪念中国电影一百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电影艺术讲座中国电影不能脱离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闲情偶寄(杂文和随笔)
兴坪楼记
关于小说的小说
国粹
洗澡
镶牙
重庆和“双奖”
又到重庆
也为“双奖”一哭
小弟买了新房子
我看廉政之路
份特殊的“生日礼物”
我的母亲
我得了糖尿病
中学时代
陪张贤亮买衣服
“菜鸟”_
病房里的“读者”
我的同学高步
方世聪为我画像
莱尼.里芬施塔格
盛典过后
自述
我家的欢欢
等车的人
我和胰岛素有缘
曾经沧海(国内游记)
三亚是个好地方
1998年杭州自驾游
龙庆峡
清东陵
司马台长城游记
滇西北之旅
三清山和婺源印象
新疆之旅
威海印象
湘西日记
台湾记行
一个第一次听说的地名“普者黑”
地角天涯(出访记)
第一次出国意大利印象
近看印度
出埃及记
力口拿大印象
泰国印象_
庆州和北海道
澳大和亚印象
阿贵的越南
奥地利系列
细雨梦回(纪念文)
悼念吴永刚给叶楠的一封信
在阮玲玉纪念塑像落成典礼上的讲话(并记)
在骏祥先生墓落成典礼上的讲话
柯灵先生一个读者的怀念
天真的朋友纪念沈浮导演
“老杜’一回忆挚友曼弗雷德.杜尼约克
谦谦君子大德不酬怀念桑弧导演
鹤驾凌云告别陈逸飞(附记)
我所认识的一位日本朋友森繁先生
丙寅二十周年祭我的父亲
纪念中国电影音乐一代宗师王云阶先生
纪念费穆导演
小郝
痛悼一代昆曲笛王顾兆琪先生
后记
生平与创作年表
前言
还是在中国影协为我出版了一本研究文集《灯火阑珊》以后,许多看过的朋友问我,你还有什么别的没发表过的东西吗?我说有不少。于是真有人从我这里讨了几篇拿去传看,居然都说写得还有点意思。前年,和建荣兄一起到湘西去采风,一路又谈起了平时喜欢写点笔记之类的事。他说怎不见你发表?我说游戏文章,不值一顾,无非是自娱白乐而已。他却力劝我不妨找一家出版社试试,说不定会有人看中,压在那里可惜了。我被他一片至诚感动,当然,骨子里也还是自己的虚荣,回到上海,居然就翻箱倒柜,把那些陈年宿货都找了出来,经过遴选和校勘,编成了一个小册子。
谁知一搁就是一年多快两年,根本无人问津,不由得信心大打折扣。
当然,我也知道,我的这些东西绝非时尚,受到冷落也属必然。但总不大甘心。
前不久,中国电影出版社的副总编李梦学打来电话,问起去年在同里电影研讨会上偶尔提起过的一本书稿,是否还有意拿出来付梓?他所指的就是这本《花语墅笔记》。我当然受宠若惊。当下约好在今年4月第二届同里电影研讨会时把书稿带去请他过目定夺。因为过了将近两年,又有了一些新玩艺儿,于是花了几天时间,把近期新写的补充进去,重新校勘了一遍,定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取名影葩语墅笔记》只是因为我现在住家的小区就叫“花语墅”,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含义;其实,认真起来,这里面绝大部分篇章都不是在现今的居所写下的。不过我倒是十分喜欢这个“花语墅”,不大的小区,百十来户人家,偏于沪上西南一隅,远离闹市喧嚣,可以静静地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怡然自得。所以编完这本册子,也没多想,就随手提上了这个名字。
眼下列在这里有七个部分,分别是“昨夜星辰”(专业札记)、“且听风吟”(序跋之类)、“一瓠浊酒”(讲话和发言)、“闲情偶寄”(生活杂感)、“曾经沧海”(国内游记)、“地角天涯”(出访记)和“细雨梦回”(纪念文章),可谓杂七杂八,各等货色都有,都是平时闲着没事,信笔拈来的。但我觉得也许不无好处,就像酒席上的那个拼盘,客官下起筷子来就不必只盯着一处,可以各取所需,挑自己喜欢的用。当然也一定有不足,比如那些“讲话和发言”,恐怕就难免有点乏味。好在我平时不管大会小会,一般尚不喜欢讲套话,选在这里的几篇,又是自以为离“官腔’’较远,靠平常心较近的东西,也算是我生活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吧。
感谢读者的垂青,倘若收在册子里的这些杂碎能在茶余饭后为诸方家送上少许消遣,则上上大吉,于愿足矣。
2007年5月18日
后记
《花语墅笔记》终于要和读者见面了!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大事。作为一名电影导演,我拍片本就不多,算上短片《我们的小花猫》,总共也不过9部;出书则更是一件新鲜事。尽管此前有过一本研究文集《灯火阑珊》,但那毕竟不是我个人的专著,所以这本《花语墅笔记》才是出生出世头一遭上轿。
记得当年影片《巴山夜雨》完成以后,我在导演总结里曾引用李商隐的诗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来比喻我的心境;此时此刻,我似乎又有了同样的感慨。今年,我己虚岁70,不知不觉,忙忙叨叨,居然行将跨入那个“从心所欲”的门槛,但自知离那境界尚远。民间祝寿,向有“做九不做十”的说法。虚岁70,实足就是69,故而我把这本册子在今年出版,看作是中国影协和中国电影出版社送给我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在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中,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康建民、中国电影出版社副总编李梦学自始至终都给予了殷切的关注;责任编辑李晨曦和美术设计张爽更是为此付出了辛劳,甚至牺牲五一长假休息,全力投入编审工作;我的好友刘子枫为我挥毫题写了书名。这一切都令我十分感动,所以我要在这里特别向他们表示深切的谢意。顺便说说,在整个编辑的前半程,我居然未和责任编辑李晨曦见过面,我们之间只是靠着频繁的email来往进行沟通和交换意见。我们合作得很默契,也很愉快。直到今年7月上旬初审工作已告完成,我到北京出差时才得以和她见面相识。不过,从一开始,我就注意到她的e名竟是"suniight”!真是一个响亮的名字,难怪我的福气会这么好。
末了,我还得感谢一位老朋友,那就是上海《解放日报》前驻京办主任狄建荣,我在本书的序言中曾经提到过他。说实话,如果没有他最初的竭力鼓动,恐怕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这本《花语墅笔记》了。
丁亥仲夏于花语墅书斋
这是本由电影导演编写的笔记文集,书中涵盖多种文体的文学作品,如影视剧札记、祝辞、发言稿、杂文、随笔、出访记、游记、纪念文、序、跋等。全书共分7部分,包括:“昨夜星辰”、“且听风吟”、“一瓠浊酒”、“闲情偶寄”、“曾经沧海”、“地角天涯”和“细雨梦回”。 全书共分七个部分,分别是“昨夜星辰”(专业札记)、“且听风吟”(序跋之类)、“一瓠浊酒”(讲话和发言)、“闲情偶寄”(生活杂感)、“曾经沧海”(国内游记)、“地角天涯”(出访记)和“细雨梦回”(纪念文章),可谓杂七杂八,各等货色都有,都是平时闲着没事,信笔拈来的。【作者简介】 吴贻弓(1938~)一级导演。汉族。浙江杭州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同年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历任导演助理、副导演、导演等职。1979年开始独立执导影片。先后执导的故事片有《我们的小花猫》、《巴山夜雨》、《城南旧事》、《姐姐》、《流亡大学》、《少爷的磨难》、《月随人归》、《阙里人家》、《海之魂》等。先后执导的电视剧有:《十八岁的男子汉》、《决定关头》、《绝非偶然》、《一个女人陈香梅》、《好人坏人》、《风帆》等。此外,曾于19981999年参与美术片《宝莲灯》的创作,担任艺术总监:2002年参与音乐剧《日出》的创作,担任剧本改编、作词和导演;2004年参与话剧《十月西行》的创作,担任总导演;2005年参与音乐剧《我为歌狂》的创作,担任作词等。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花语墅笔记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106028312 《花语墅笔记》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5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2000 |
花语墅笔记是中国电影出版社于2007.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J911-53 的主题关于 电影导演-导演艺术-中国-文集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