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外贸增长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外贸增长封面图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外贸增长

蒲华林, 著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35.0

书籍简介:

本书基于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加工贸易和零部件进出口统计数据等资料,在梳理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解释国际分工演变路径/轨迹的“要素禀赋差异——专业化经济——交易效率(ESE)”模型,总结了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基本决定因素;在全球生产网络组织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三维框架来分析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组织形式,并提出三种典型治理模式;详细分析了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现状、主要影响因素、获取的价值和利益。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从一部苹果ipod的价值分配谈起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回顾: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基于产品内分工概念的文献回顾

1.2.2 基于片断化生产概念的文献回顾

1.2.3 基于垂直专业化概念的文献回顾

1.2.4 基于全球价值链概念的文献回顾

1.2.5 基于全球外包/国际外包的文献

1.2.6 基于其他概念的文献回顾

1.2.7 国内学者关于产品内分工的研究文献

1.2.8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及重点解决的问题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

1.3.3 研究创新之处

1.3.4 结构安排

第2章国际分工理论的演变及产品内国际分工理论的基本模型

2.1 国际分工理论的基本演变路径及其主要内容

2.1.1 古典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

2.1.2 新古典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

2.1.3 不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下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

2.1.4 关于国际贸易的其他理论

2.2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

2.2.1 基于完全竞争假设的生产阶段选择模型

2.2.2 基于不完全合同理论的分工组织选择模型

2.3 从产业间分工到产品内分工--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第3章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

3.1 产品内分工的物理决定因素

3.1.1 产业特征与产品内分工

3.1.2 产品构造与产品内分工

3.1.3 要素密集度与产品内分工

3.2 产品内分工的经济决定因素

3.2.1 比较优势与产品内分工

3.2.2 规模经济与产品内分工

3.2.3 交易成本与产品内分工

3.3 产品内分工的社会决定因素

3.3.1 文化禀赋与产品内分工

3.3.2 产业政策与产品内分工

3.3.3 外贸战略与产品内分工

第4章 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组织形式

4.1 关于全球生产网络的文献回顾

4.1.1 概念的提出

4.1.2 国外主要研究概述

4.1.3 国外关于国际生产网络的研究文献

4.1.4 国内主要研究概述

4.2 全球生产网络如何组织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

4.2.1 全球生产网络治理模式的决定因素

4.2.2 全球生产网络的典型治理模式

第5章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现状分析

5.1 中国外贸近30年的增长历史结构分析

5.1.1 贸易方式分析

5.1.2 贸易主体分析

5.1.3 商品结构分析

5.1.4 国别/市场结构分析

5.2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的主要测量方法

5.2.1 基于零部件进出口贸易的测量方法

5.2.2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测量方法

5.2.3 基于加工贸易数据的测量方法

5.2.4 对几种主要测量方法的简要评价

5.3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的现状--基于零部件进出口数据的分析

5.3.1 数据来源

5.3.2 全世界产品内贸易基本趋势

5.3.3 中国对世界的产品内贸易

5.3.4 中国对世界主要区域的产品内贸易

5.3.5 中国对42个样本国家/地区产品内国际贸易

5.3.6 中国对主要样本国家/地区的产品内国际贸易

5.3.7 中国对主要样本国家/地区的7、8类商品及制成品进出口贸易

5.4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主要决定因素--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回归分析

5.4.1 模型的设定

5.4.2 回归分析及结果

5.5 企业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5.5.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5.5.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第6章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获取的价值分析

6.1 文献回顾:对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所获取价值的测量及基本结论

6.1.1 基于零部件进出口贸易的测量结果

6.1.2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测量结果

6.1.3 基于加工贸易数据的测量结果

6.2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地位及所获取的价值--基于零部件进出口单位价值比率的分析

6.3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对中国贸易差额的影响分析

6.3.1 加工贸易对中国贸易差额的效应

6.3.2 零部件进出口对中国贸易差额的效应

第7章结论及政策建议--在新的国际分工环境下中国如何实现外贸增长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7.1 初步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在新的国际分工环境下中国如何实现外贸增长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附录a1:回归结果报告

附录a2:两位数零部件出口单价与进口单价比率

附录a3:sitc(rev.3)五位数零部件产品编码及描述

附录a4:企业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30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显示,中国进出口产品结构显著改善,中国出口产品的成熟度已经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达国家水平,但是,中国的要素禀赋变化并不能对这种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统计变化做出强有力的解释。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基于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传统进出口贸易统计分析均假定一个产品的生产是在同一个国家/地区内部完成的,生产要素不可以跨国界流动(资本的跨国界流动比如国际直接投资被视为会替代国际贸易);同样,基于垄断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的新贸易理论也不能强有力地解释发达国家与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因为该理论所假定的对差异化产品的需求偏好和相似的人均购买力水平也不能成立。因此,我们需要利用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来解释新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模式。

国内外学者对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渐成热点,他们以不同的概念研究同一种国际分工和贸易现象并建立了包括一般均衡分析在内的不同理论模型。但是,他们的研究存在几个主要缺陷:一是没有建立一个逻辑连贯一致的分析框架来解释国际分工从产业间演变到产品内的路径,也没有指明国际分工未来的发展方向;二是没有从生产组织形式的角度分析产品内国际分工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三是将研究重点集中在理论模型分析、全球或区域分工分析、投入产出表分析等方面,迄今为止,尚无学者从零部件进出口的角度研究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现状,而在假定服务环节的分工数据不可得的前提下,零部件研究角度可以最直接、最直观、最真实地反映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现状。

因此,笔者基于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加工贸易和零部件进出口统计数据等资料,在梳理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解释国际分工演变路径/轨迹的“要素禀赋差异一专业化经济一交易效率(ese)”模型,总结了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基本决定因素;在全球生产网络组织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三维框架来分析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组织形式,并提出三种典型的治理模式;详细分析了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现状、主要影响因素以及获取的价值和利益。

笔者的基本结论是:以零部件进出口为主要载体的产品内国际分工已经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但是,无论是制成品还是零部件国际分工,中国获取的分工价值和利益都非常微薄。为此,笔者提出了提高中国出口商品国内价值含量、增进中国国民分享国际分工福利、实现中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外贸增长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14110807
如需购买下载《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外贸增长》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经济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 × 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外贸增长是经济科学出版社于2011.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752 ,F114.1 的主题关于 产品-国际分工-研究 ,对外贸易-经济增长-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