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
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封面图

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

(德) 克拉考尔 (Kracauer,S.) ,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48.0

书籍简介:

本书作者通过分析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的德国影片,检视了从1918~1933年的德国历史,借以展现“一战”后德国人的心理图景。书中探讨了电影与美学结合的新领域、魏码时期德国人的主流心态,以及彼时德国社会与政治现实的演进。

书籍目录:

重读克拉考尔

前言

引言

一早期(18951918)

1.和平与战争

2.先兆

3.UFA的创立

二战后时期(19181924)

4.自由的冲击

5.卡里加利

6.暴君的队列

7.宿命

8.无声的混乱

9.性命攸关的两难

10.从反叛到屈服

三稳定时期(19241929)

11.衰落

12.冰冻的地面

13.妓女和少年

14.新写实主义

15.蒙太奇

16.简短的起床号

四前希特勒时期(19301933)

17.歌曲和幻觉

18.凶手在我们中间

19.胆怯的异端

20.为了更好的世界

21.民族史诗

增补宣传和纳粹战争片

作者的话

1.纳粹的考虑和措施

2.电影手法

3.万十字的世界

4.银幕剧作法

5.与现实的冲突

结构分析

附录影评(19241939)

德文版编者后记

参考文献

补充参考文献

2004年英文版导读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片名索引

前言

本书关注德国影片并非只为电影之故,准确地说,其目标在于以某种特定方式增进我们对前希特勒时期德国的了解。

笔者以为,借由分析德国影片,那些从1918年至1933年在德国处于主导地位的深层次心理习性它们影响着当时的事件进程,并不得不在后希特勒时期遭到清算才能得以揭示。

笔者有理由相信,书中将电影作为研究介质的做法,同样可被扩展到当前在美国及其他地方进行的大众行为研究中去。笔者也相信,这种研究会对电影计划的编制有所助益更不消说传递信息的其他媒介使合众国的文化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至为感激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电影资料馆馆长艾里斯.巴里小姐,我的作品能够问世全要归功于她:她不仅提议进行该项研究,而且慷慨地提供多方支持促其实现。我要对使我得以着手此项计划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和从始至终关心其进展的约翰.马歇尔(JohnMarshall)先生表示感谢。对于两次惠助研究基金的“约翰.西蒙.古根海姆纪念基金会”,我要致以深挚谢意,并感谢该基金会秘书长亨利.阿伦.莫(HenryAllenMoe)先生一直以来不辞辛苦地推进我的工作。我要感激的还有在材料的组织和有关风格的问题上不断提供建议并给予帮助的人们,容我说出他们的名字:前国会图书馆电影项目部(LibraryofCongressFilmProject)分析员芭芭拉.戴明(BarbaraDeming)小姐;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工作成员玛格丽特.米勒(MargaretMiller)小姐、路斯.奥尔森(RuthOlsen)小姐和小阿尔图尔.罗森海默(ArthurRosenheimerJr.)先生。同时,衷心感谢现代艺术博物馆资料管理员伯纳德.卡佩尔(BemardKarpel)先生和资料馆的全体工作人员:他们在我有所需的任何时候都耐心而专业地伸出援手,让我在资料馆中无所拘系,为研究影片提供宝贵的便利。最后,我要谢谢我的妻子,尽管任何言语都不足以表达我对她的感谢。同往常一样,她帮助我准备本书的写作;同往常一样,我从她觉察实质和洞察核心的能力中受益匪浅。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1946年5月于纽约

后记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着手写作本书时面临一个困难的选择,或则维持他自1924年在《法兰克福报》上发表首篇影评之后的观点;或则采用1939年他在《巴塞尔民族报》上发表最近一篇影评时的观点,最后的这篇文章题为“旧片重温表现主义影片”,讨论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影片。在克拉考尔的奥芬巴赫一书在国际上获得成功(尽管只是在评论界,在收入方面几乎没有体现)各版本同时在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纽约和斯德哥尔摩问世之后,仍然流居巴黎的他很快便根据第二帝国“社会传记”制订了一个魏玛时期电影社会传记的写作计划。若干被用来记录提纲的黑色笔记本留存至今。本书原计划以德文写作,同样会交由一家流亡出版社发行。

1940年,法西斯的国防军开进法国,此后作者便未再考虑该计划。从克拉考尔与先行移居美国的“社会研究所”成员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尔.W.阿多诺以及莱奥.勒文塔尔的通信可以得知,他们费尽心力帮助克拉考尔获得去美国的签证,确保了这个写作计划的实现。马克斯.霍克海默联系到迈尔.夏皮罗(克拉考尔在1937年就对其发表在《马克思主义季刊》上的文章表示了赞同),后者为克拉考尔进人现代艺术博物馆及其著名的电影部铺平了道路。由于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及古根海姆基金会的资助,在克拉考尔被逐出法国并于1941年抵达纽约之后,工作迅速展开。

一年后,他完成了《宣传和纳粹战争片》,这篇论文可被视为克拉考尔对进行反法西斯心理战的贡献。当然,这份研究成果只在国务院及电影研究者圈内出现,各打印稿上都印有红色的“机密”字样。该文仅以节选方式发表过,流亡海外的“社会研究所”和新学院的刊物以“银幕上对欧洲的征服”(“TheConquestofEuropeontheScreen”)为题登载过这份进行显微分析的论文草稿,见《社会研究》(SocialResearch)第10卷,第1期(1943年2月)。……

内容摘要:

  克拉考尔通过分析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的德国影片,检视了从1918年至1933年的德国历史,借以展现“一战”后德国人的心理图景。在二十年代的德国影片中,他追踪到一些反复出现的视觉和叙事母题,认为这些母题暴露了德国人对混乱的恐惧和对秩序的渴望,以致他们甘愿臣服于威权统治。克拉考尔在书中开辟了探查电影美学、一个民族(魏玛时期德国人)的普遍心理状况以及同时期社会、政治现实之间关联的新领域,并提出一项惊人的(时至今日仍有争议的)主张:作为通俗艺术的电影为人们洞察一个民族的无意识动机和幻想提供了可能。  在这部作品中,克拉考尔通过分析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的德国影片,检视了从[[1921年]]至[[1933年]]的德国历史,借此展现“一战”后德国人的心理图景。克拉考尔在书中开辟了探查电影美学、魏玛时期德国人的普遍心理状况和当时的社会及政治现实之间关联的新领域,并提出一项惊人的(时至今日仍有争议的)主张:作为通俗艺术的影片为人们洞察一个民族的无意识动机和幻想提供了可能。在二十年代的德国影片中,他追踪到一些反复出现的视觉和叙事母题(motif),他认为这些母题暴露了德国人对混乱(chaos)的恐惧和对秩序(order)的渴望,以致他们甘愿臣服于威权统治。【作者简介】  德国著名电影理论家,生于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卒于美国纽约。早年做过报刊编辑,1933年因遭纳粹迫害流亡国外,开始艺术史的研究。1941年定居美国,进行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的研究。著作有《电影的本性》、《宣传和纳粹战争片》和《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208079465
如需购买下载《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书籍信息归属:

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是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J90-05 的主题关于 电影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德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