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126.0
本书回顾了人工智能50年以来对确定性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些主要方法,分析其局限性,提出不确定性知识和智能研究的新领域。对不确定性智能的普遍性、数学基础、特征、表示、模型、推理机制、不确定性思维活动、云计算、语义计算等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并讨论了它们在定性和定量相互转换、不确定性知识发现的物理学方法、智能控制,以及复杂网络中的不确定性计算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最后对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第1章 面向不确定性的人工智能 1.1 人类智能的不确定性 1.1.1 不确定性的魅力 1.1.2 熵的世界 1.2 人工智能50年 1.2.1 从著名的达特茅斯会议谈起 1.2.2 与时俱进的研究目标 1.2.3 人工智能50年主要成就 1.3 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方法 1.3.1 符号主义方法 1.3.2 联结主义方法 1.3.3 行为主义方法 1.4 人工智能的学科大交叉趋势 1.4.1 脑科学与人工智能 1.4.2 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 1.4.3 网络科学与人工智能 1.4.4 学科交叉孕育人工智能大突破第2章 定性定量转换的认知模型——云模型 2.1 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研究的切人点 2.1.1 人类智能研究的多个切入点 2.1.2 抓住自然语言中的概念不放 2.1.3 概念中的随机性和模糊性 2.2 用云模型表示概念的不确定性 2.2.1 云和云滴 2.2.2 云的数字特征 2.2.3 云模型的种类 2.3 正向高斯云算法 2.3.1 算法描述 2.3.2 云滴对概念的贡献 2.3.3 用高斯云理解农历节气 2.4 高斯云的数学性质 2.4.1 云滴分布的统计分析 2.4.2 云滴确定度分布的统计分析 2.4.3 高斯云的期望曲线 2.4.4 从云到雾 2.5 逆向高斯云算法 2.5.1 算法描述 2.5.2 逆向高斯云的参数估计与误差分析 2.6 进一步理解云模型 2.6.1 射击评判 2.6.2 带有不确定性的分形 2.7 高斯云的普适性 2.7.1 高斯分布的普适性 2.7.2 钟形隶属函数的普遍性 2.7.3 高斯云的普遍意义第3章 云变换 3.1 粒计算中的基本术语 3.1.1 尺度、层次和粒度 3.1.2 概念树和泛概念树 3.2 高斯变换 3.2.1 高斯变换参数估计 3.2.2 高斯变换算法 3.3 高斯云变换 3.3.1 ,zL高斯变换到高斯云变换 3.3.2 启发式高斯云变换 3.3.3 自适应高斯云变换 3.3.4 多维高斯云变换 3.4 高斯云变换用于图像分割 3.4.1 图像中的过渡区发现 3.4.2 图像中差异性目标提取第4章 数据场与拓扑势 4.1 数据场 4.1.1 用场描述数据对象间的相互作用 4.1.2 从物理场到数据场 4.1.3 数据的势场和力场 4.1.4 场函数中影响因子的选取 4.2 基于数据场的聚类 4.2.1 分类与聚类中的不确定性 4.2.2 用数据场实现动态聚类 4.2.3 用数据场实现人脸图像的表情聚类 4.3 基于拓扑势的复杂网络研究 4.3.1 从数据场到拓扑势 4.3.2 用拓扑势发现网络中重要节点 4.3.3 用拓扑势发现网络社区 4.3.4 用拓扑势发现维基百科中的热词条第5章 云推理与云控制 5.1 云推理 5.1.1 云模型构造定性规则 5.1.2 规则集生成 5.2 云控制 5.2.1 云控制的机理 5.2.2 云控制对模糊控制的理论解释 5.3 倒立摆中的不确定性控制 5.3.1 倒立摆及其控制 5.3.2 一级、二级倒立摆的定性控制机理 5.3.3 三级倒立摆的云控制策略 5.3.4 倒立摆的动平衡模式 5.4 智能驾驶中的不确定性控制 5.4.1 汽车的智能驾驶 5.4.2 基于智能车辆的驾驶行为模拟第6章 用认知物理学方法研究群体智能 6.1 相互作用是群体智能的重要成因 6.1.1 群体智能 6.1.2 涌现是群体行为的一种表现形态 6.2 云模型和数据场在群体智能研究中的应用 6.2.1 用云模型表示个体行为的离散性 6.2.2 用数据场描述个体间的相互作用 6.3 典型案例:“掌声响起来” 6.3.1 用云模型表示人的鼓掌行为 6.3.2 用数据场反映掌声的相互传播 6.3.3 “掌声响起来”的计算模型 6.3.4 实验平台 6.3.5 涌现的多样性分析 6.3.6 带引导的掌声同步第7章 云计算推动不确定性人工智能大发展 7.1 从云模型看模糊集合的贡献与局限 7.1.1 模糊逻辑似是而非的争论 7.1.2 模糊性对随机性的依赖性 7.1.3 从模糊推理到不确定性推理 7.2 从图灵计算到云计算 7.2.1 超出图灵机的云计算 7.2.2 云计算与云模型 7.2.3 游走在高斯和幂律分布之间的云模型 7.3 大数据呼唤不确定性人工智能 7.3.1 从数据库到大数据 7.3.2 网络交互和群体智能 7.4 不确定性人工智能展望参考文献基金资助目录相关专利索引再版后记附录 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学术沙龙——对话实录
如果你想领略不确定性智能的魅力,如果你想知道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的作为,那就有了阅读李德毅、杜鹢编著的这本《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第2版)》的冲动。该书2007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类一百本原创图书,此次再版,对不确定性人工智能进行了更加严谨、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阐述。你读或者不读,它就在你手里。 本书可以有多种读法:由前向后顺序读,或者按照索引由后向前找着读,还可以快读书中的重体字,然后再细读。总之,可以浅读,也可以深读。【作者简介】 李德毅,1944年生于江苏泰县,196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1983年获英国爱丁堡Heriot—Watt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当选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4年 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研究组副组长,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副理事长。国家软件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120多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多名。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工程与人工智能。 杜鹢,1971年生于陕西武功县,1993年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2000年获解放军理工大学军事通信学博士学位,2005年获国防大学军事战略学硕士学位。现为总参通信网络技术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与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