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5.0
本书讲述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的经历。
第一章西安:山雨未到风满楼
1.渐成气候的“三位一体”
2.“艳晚事件”:巨变前的预演
3.着手解决西北事态
4.亲临王曲军官训练团
5.寿庆中的不喜庆气氛
6.蒋、张关系越来越紧张
第二章兵变华清池
1.亲临西安督“剿共”
2.向张学良、杨虎城摊牌
3.学生请愿:催生巨变的导火索
4.张、杨秘密部署
5.华清池的枪声
6.所谓“正气亭”
第三章被拘西安城
1.被押解进城
2.特殊的会面
3.在西京招待所
4.张、杨公布八项主张
5.邵力子出面
第四章南京与保安,渐行渐近
1.南京的选择:动武还是和谈
2.重要使者:端纳
3.形势有了松动迹象
4.保安:沸腾中的冷静
5.周恩来率团赴西安
第五章各方角逐,扑朔迷离
1.各方关注阎锡山
2.傅作义未能成行西安
3.李宗仁等人不冷不热
4.日本与英美各唱各调
5.出人意料的苏联表态
第六章艰苦的谈判
1.周恩来为和平奔走
2.宋子文首度西安行
3.宋美龄来到西安
4.第一轮谈判
5.第二轮谈判
6.蒋、周面谈及蒋之承诺
第七章重获自由
1.放还是不放
2.必须签字划押吗
3.张学良亲往护送
4.在洛阳短暂停留
5.西北并未沉默
6.终于回南京了
第八章“善后”办法
1.扣押张学良
2.甲乙两个方案
3.西安的内部冲突
4.顾祝同率军进西安
5.逼杨虎城出国
6.国共合作大势已定
结束语往者已逝,来者可追
后记
往者已逝,来者可追
西安事变以捉蒋始,放蒋终。在事变中。蒋介石一直处于被扣押状态,失去了人身自由,但他在事变中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直至最后的和平解决。都围绕着他来进行。作为国民党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西安事变的发生大出他的意料,对此,他本人事后也说:“不料仓猝之间变生肘腋,躬蹈其危;推诚之念虽笃,虑患之智不周”。然而。更令他痛心的,是“剿共”计划不得不由此搁浅。为此,他不无遗憾地说:“此次事变,为我国革命过程中一大顿挫:八年剿匪之功,预计将于二星期(至多一个月内)可竞全功者,竟坐此变几全隳于一旦。”他还认为,此次事变导致西北国防交通,经济建设“损失难计”。而他所领导的“建国进程”,则“至少要后退三年”。对于张学良和杨虎城这两位发动兵谏的部下,他断言:此二人“亦必自悔其轻妄之不可追赎也”。
与蒋介石相比,宋关龄对于西安事变的看法就要冷静一些。在她看来,西安事变情况复杂,“决非中国既往一般称兵作乱之叛变所可比拟”。
在整个事变过程中,张学良和杨虎城是两个关键性人物。因为扣押了蒋介石,两人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张学良失去自由几十年,杨虎城则先是被逼出国,后长期遭关押,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又惨遭杀害,而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也随之被分解了。但是。从更加宏观的视野看问题,经此事变,国共内战大体平息了,随后,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达成了。就这个结果而言,张、杨的举动又是成功的,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兵谏”。正如周恩来在1946年12月22日延安各界“双十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双十二’事变本身的意义,是在它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日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对于张、杨二人,周恩来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赞扬他们“有大功于抗战事业”。
的确,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个人命运是不幸的。但不少学者认为,如果从有功于抗战,有功于国家,有功于民族以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这方面看,张、杨二人可以说是“求仁得仁,求义得义”。而随后那种纯粹由个人恩怨造成的历史悲剧,“只能增添他们作为千古功臣的光辉。他们的目的达到了,他们为民族做出的重大牺牲是值得的。”
西安事变的直接受益者是中共与红军。大陆史学家杨奎松在他的近作《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中分析说,正是因为这场事变的发生,蒋介石最终停止了对红军的大规模军事进攻,放弃了武力消灭红军的打算。正因为如此。共产党人一直对张学良和杨虎城两将军怀有一种特殊的尊重与感激之情。毛泽东所谓西安事变把我们从牢狱之灾中解救出来了,就包含着这层意思。他的观点代表了大陆史学家的主流看法。
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国民党政府,包括蒋介石本人其实也是西安事变中的受益者。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唐德刚就认为:“如果没有个‘西安事变’,而国民党一再‘忍辱’,而弄出‘瓦碎’的结果。则蒋公与国民党在中国历史上,奚止‘身败名裂’而已哉!所以西安事变对蒋公对国民党也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如果没有个西安事变,没有全国的大统一,没有惨烈的武装抗战,党国则人事全非。一个独裁专政的领袖,和一个忍辱含羞的政党,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以何种脸谱出现,我们写历史的人,就很难妄测了。”
当事人的后代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2005年,杨虎城的孙子杨瀚在接受《亚洲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的话:“蒋始终认为西安事变是他个人历史上的‘奇耻大辱’。而认识不到,是西安事变挽救了已经四分五裂、各种势力心怀异志的中国国民党;蒋某人在西安事变后由于改变了错误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成为了全国各阶层(包括共产党)拥戴的领袖人物”。
向来快人快语的台湾学者李敖认为,西安事变造成了国共双赢的大结局,只有张、杨二人成为抗战大业的牺牲者。他分析说:“西安事变与抗战爆发的因果关系,十分明显。若问抗战是怎样抗起来的,一个最简单的答复就是西安事变,因为此事改变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西安事变达成停止内战、全国一致抗日,也即此一事变的历史意义。目的达到,当然是一种成功。对蒋介石及国民党而言,也是成功的,因事变之后,蒋介石的个人声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是后所未有)。他的声望大增,当然是由于全国人民相信他领导抗战。对共产党而言,也是成功的,由于停止内战使红军获致喘息、重整以及发展的机会。”
逝者已往,来者可追。在西安事变中,虽然蒋介石曾短暂地失去了人身自由,但由于这一事变的发生和解决。使当时全国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开始全面转向抗日,奠定了全民族抗日御侮局面的基础,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而蒋介石本人也被推向全民族抗战事业的领袖地位,实现了他人生命运的一次大转折。对于这一点,他本人虽然至死都不承认,但历史的发展有时并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006年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七十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纪念西安事变七十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他说:西安事变虽然已经过去70年了,但至今仍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我们纪念西安事变。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精神;崇尚团结的精神:追求统一的精神;以及爱好和平的精神。
半个月只是人生中的短暂瞬间,然而,从1936年12日起的西安半月,对于蒋介石来说,却是人生中最惊险的经历。蒋介石的生死及其态度,不仅影响了他本人,也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并进而影响了此后的中国历史。本书揭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艰辛、复杂过程。 对于在西安事变中的蒋介石,人们往往语焉不详。或其言不确。本书利用近年来大量披露的历史档案,吸收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翔实记述了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的特殊经历及其态度变化。剖析了国内外各派政治势力对于“杀蒋”与“放蒋”的分歧与斗争,揭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艰辛、复杂过程。【作者简介】 宋连生,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于河北师院历史系,1987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共党史研究生班,现任教于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近年主要著作有:《中美首脑外交实录》,《对峙五十年》,《穿越台湾海峡的中美较量》,《中国入世全景写真》,《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始末》,《抗美援朝再回首》,《乾隆惩贪秘档》,《蒋介石的黄埔岁月》,《工业学大庆始末》,《农业学大寨始末》。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蒋介石与西安事变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802143883 《蒋介石与西安事变》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团结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70 | 印数 | 6000 |
蒋介石与西安事变是团结出版社于2008.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7=7 ,K264.806 的主题关于 蒋介石(1887~1975)-生平事迹 ,西安事变(1936)-史料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