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偶像
铸就偶像封面图

铸就偶像

(美) 罗利森 (Rollyson,C.) , (美) 帕多克 (Paddock,L.) , 著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6.0

书籍简介:

卡尔·罗里森和丽莎·帕多克合著的《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Susan Sontag: The Making of an Icon)是第一部有关桑塔格的传记作品,2000年7月由颇具名声的诺顿出版社公司出版。作为一本未经传主授权认可的传记,本书虽不能说是桑塔格研究领域中最为权威的作品,但全书也因此带上了一种把故事娓娓道来的漫谈式腔调,从而降低了知识分子气的高调和艰涩,让人读来轻松愉悦,符合一干“伪知识分子”的阅读习惯和趣味。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

1.荒漠中的童年(1933-1945)

2.别处的一个世界(1945-1948)

3.迈向更美好的生活(1949-1953)

4.生活与事业(1952-1957)

5.探索(1957-1958)

6.铸就成功(1959-1961)

7.成名(1962-1963)

8.巅峰时刻(1963-1964)

9.声名(1965-1966)

10.彼得和保罗(1965-1967)

11.新激进主义(1967-1969)

12.激进意志的样式(1969-1971)

13.桑塔格女士(1971-1973)

14.希望之乡(1971-1974)

15.旧怨重诉(1975)

16.去了一遭鬼门关(1975-1978)

17.康复(1976-1977)

18.文学沙龙的主人们(1977-1985)

19.《我,及其他》(1979)

20.一个漂泊不定的犹太人(1980)

21.桑塔格:改变信仰者(1982)

22.回眸(1982-1983)

23.桑塔格主席(1986-1989)

24.隆重推出苏珊.桑塔格(1986-1989)

25.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1986-1995)

26.火山情人(1990-1992)

27.萨拉热窝(1993-1995)

28.终结与肇始(1991-1999)

附录

译后记

前言

《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于二○○○年六月出版后,评论界褒贬不一。对于一部以桑塔格这样一位发人深思且有争议的当代人物为传主的传记,这是不足为奇的。论者对在世人物的传记每每会感到不大自在。为何不能等到传主去世后再写?换言之,为何不等到能提供一个完整的故事的时候再写?

然而,对于桑塔格的传记作者来说,提供一种已出版的访谈、特写,以及她的作品评论完全无法提供的视角,似乎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假如不将那些对其雄心壮志的实现起到过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目睹其职业生涯发展的人的情况记录下来,这些东西即会从文学界消失,那么,这样的视角便显得越发重要了。尽管桑塔格对她打造其公众形象、且已成为偶像这种说法表示不悦,但是,她作为象征性人物的身份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值得作一番认真的探索。

仔细查阅纽约公共图书馆馆藏的弗雷.斯特劳斯.吉劳出版社的档案以后,我们才正式决定撰写这本传记的。出版社的档案为撰写一部记录传主职业生涯发展尤其是在作为世界媒体中心之一的纽约城的发展的叙事作品提供了文档方面的依据。

有三年的时间(一九九六至一九九九年),我和我妻子参加了桑塔格作为主要演讲人的许多活动。她每次到场都有一班随从;而且,她会花上几分钟时间问候一番朋友和粉丝。事实上,在纽约大学的一次活动中,我们亲眼目睹我们的一个朋友(也是桑塔格的朋友)朝她走过去,屈膝,然后吻她的手。她身上闪耀着一种好莱坞影星般的光环。正如一位法国记者有次对她所说的那样,毫无疑问,她那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外表和她那些靓照对人们接受其思想的方式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对此说法,桑塔格嗤之以鼻,她不承认自己曾考虑过她的外表对人们接受其作品的方式的影响。

也许,当代书评家对传记作家热衷于传主的私生活、他们的个性,以及文学以外的事情不以为然,可是,苏埃托尼乌斯以降,传记作家都认为把他们的传主作为有时是处于“裸露”状态的人物来描写,是尤其重要的。所谓“裸露”状态,是指去掉了伴随着名人的公开表演通常出现的盛大场面的种种装饰。比如,鲍斯韦尔写到塞缪尔.约翰逊在家里把长统袜褪到脚踝处。鲍斯韦尔这样写并不是不恭不敬,而是他觉得,他不应该把他如此钦佩的人写成一个偶像,而应该写成一个人一个无法摆脱那些折磨着所有人的缺陷和怪癖的伟人。

假如《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要继续讲述桑塔格在二○○○年以后的生活,那么,我和我的妻子当然会描述桑塔格不愿意放弃其偶像形象这一点。著名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为她多年的伴侣桑塔格拍摄了一系列吸引人眼球的照片;的确,照片中的形象光彩照人。不过,与此同时,谈及她的私事,特别是她的性取向,桑塔格变得更加坦率。难道不可以说她突然之间的坦率是对我们的传记做出的一种反应吗?

桑塔格继续做着重要的工作,譬如,她推出了值得人们尊敬的《关于他人的痛苦》,重估了她那部开拓性著作《论摄影》。但是,她要么就是已经精力不济,要么就是无意再去为她在美国文化中的地位做什么有力的辩驳了。

曾经有那么一刻,她好像愿意打破她的偶像形象。一九九八年,她现身纽约城第九十二街岔路口进行演讲,一头剪短的白发。她看上去美极了,而且很不像原来的桑塔格,她这次的模样是她第二次与癌症做斗争的结果。在她的传记作家们看来,掉了那一头带有一绺白发的披肩黑发(她生病期间因化疗而掉发,于是一直戴这种发型的假发,成为一种标志性形象),她的新形象似乎更为出众。但是,正如桑塔格后来在一次访谈中所承认的,没有了原来那一头浓密的头发,她觉得不再是她自己了。

安妮.莱博维茨拍摄并发表了桑塔格躺在棺材架上的令人震惊的可怕照片对这一行为,桑塔格的儿子戴维.里夫表示抗议;但是,安妮.莱博维茨当时肯定是受到了一种传记创作力量的驱动,她这是要打破连她本人也一直在竭力帮助打造的偶像,揭开包裹在她身上的一切。如果说,莱博维茨的举动冒犯了高雅趣味的准则,那么,她也表明了她的独立,并因此维护了传记要求的尊严。

后记

译完美国桑塔格研究专家卡尔.罗利森、莉萨.帕多克夫妇合著的《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我本来准备写篇译序,以期与中文读者作一次交流;而且,这也是我从事文学翻译的一贯做法,但是,看了卡尔专门为拙译撰写的中文版序之后,我改变了主意,觉得有了他的序言,我就不用再写译序了,原拟在译序里说的话可以放在译后记里一并说出。

我是2003年应邀开始翻译桑塔格的作品的。在翻译《恩主》的准备过程中,我通过美国友人联系上了桑塔格本人。她非常热情,在日程很紧的情况下,还是很快就给我寄来了她当时已出版的几乎所有作品。2004年,《恩主》译林版推出时,我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文系访问,当时,我已经应桑塔格之邀到她的纽约寓所拜访了她。这位在很多人看来不易接近的“明星作家”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为人热情、乐于助人。在访谈中,她希望我多译她的著作。随后,她又邀请我翻译《在土星的标志下》。我2004年8月从美国回南京后,译完了这本由她儿子戴维.里夫编辑的、她非常喜爱的论集,2006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我译得很认真,自己也比较满意;而且我在翻译过程中碰到的疑问桑塔格都作了回答,确保了译文的准确和权威。因此,出版后在书界反应很好。2007年,《恩主》又被收入上海译文出版社近年推出的“苏珊.桑塔格文集”。《在土星的标志下》中篇幅最长的《走近阿尔托》则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于2007年被更名为《走近亚陶》,收入台湾麦田出版公司出版的《土星座下:桑塔格评论文集》。

我先后译出桑塔格的两部作品,与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合作成功且愉快。也许是这个原因吧,2006年出版方又热情邀请我翻译由诺顿出版公司出版的《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这本传记2004年我在美国看过,访问桑塔格的时候,也与她谈到我的读后感想。当时我还与作者卡尔联系过,本来要去拜访他们夫妇俩的,可惜后因他妻子莉莎患病而未能成行。回国后,我一直与他们保持联系。他们每有新作发表或出版,都会发到我电子信箱,或告知我,对我深入理解桑塔格颇有帮助。

《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全面追溯了桑塔格从成长到走向成功直至成为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同时与西蒙娜.德.波伏娃、汉娜.阿伦特并称为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的辉煌历程,让我们看到了桑塔格这个偶像是如何铸就的;更多的是,让我们知晓一位偶像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等等,读来让人既目睹到桑塔格性格中睿智、坚韧、与命运抗争的精神风貌,又领略到她行为举止中时而流露出的张扬和跋扈等个性特征,还让我们感受到她的一生所见证的美国和欧洲文坛的风云变幻。可以说,这是一本优秀的名人传记,也是一部浓缩的欧美断代文化史,颇值得翻译过来,供我们的读书界和知识界参考。

因此,上海译文出版社赵武平先生打来电话,说译文社有意出版这本传记并希望由我来翻译的时候,我感到非常高兴。译文社出版桑塔格著作的同时,又计划出版这本传记,这一想法与我不谋而合。所以,我一口答应下来。在接下来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我推掉了其他一些工作,推迟了别的读书写作计划,全心投入《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的翻译之中,同时继续进行桑塔格研究,发表了数篇文章或论文。初稿译出后,我按照自己的翻译习惯,将稿子搁置了一阵子,然后,对照原文进行校对,脱离原文通读、审校、润饰乃至于朗读。我还选出几章,交上海的《外国文艺.译文》和南京的《译林》先行发表,以征询读者的意见和建议。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有幸得到原作者卡尔.罗利森的热情帮助。除了慷慨寄赠原作签名本,他还认真地回答了我提出的所有问题和我向他确认的内容。令人深为感动的是,他在妻子莉萨生病住院期间,专门为我撰写了中文版序言,阐明其写作意图以及在传记写作方面的追求;他同时讲到,如果要续完这部写到1999年为止的传记的话,那么,他们将关注桑塔格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的生活、写作以及她所参与的社会活动等等。是的,桑塔格生命的最后阶段是其人生的又一个辉煌阶段,她的离去是一次华丽的谢幕。卡尔的序言篇幅并不长,但对我们全面了解桑塔格无疑将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并为我们今后深入研究桑塔格提供了明确而重要的线索。我相信,在卡尔序言的导引下,回溯桑塔格的生平与创作,我们一定能够对桑塔格及其偶像的铸就过程有一个更精准的把握。为此,作为译者,我向卡尔和他的妻子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也遥祝刚动完手术尚在恢复之中的莉萨早日康复,和她的先生一起,为读者写出更多更好的传记作品。

我在翻译的过程中,还一如既往地得到了与桑塔格有过多次交往的美国学者、诗人詹妮特.罗伯茨女士的热情帮助,她深厚的文艺修养和对欧美文化的熟稔为拙译增色许多。

《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即将出版之际,我要特别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诸位编辑朋友,包括赵武平、冯涛、陈靖狲、张颖、周冉、管舒宁;他们或打来电话,或发来电子邮件约稿、谈稿,或给我寄来他们自己责编的书刊,令我感动不已;特别是赵武平和冯涛两位先生,赵武平先生向我约稿时,充分考虑到这部书稿的翻译难度,慷慨地给予我宽裕的时间;冯涛先生是“苏珊.桑塔格文集”的策划编辑,他不仅组稿,而且译出《床上的爱丽斯》这部桑塔格创作的惟一一部剧本。承他美意,寄赠给我。我阅读后深感获益良多,对我翻译《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中的有关章节颇有启发。在此,我还要谢谢他的耐心。他除了与我保持日常联系,并不向我催稿,使我得以有充足的时间,对译文进行修订、润饰和打磨,一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才交稿。

感谢先行发表拙译部分章节的《外国文艺.译文》的李玉瑶编辑和龚容编辑、《译林》杂志执行主编张遇先生和执行编辑许冬平先生,感谢他们慷慨提供宝贵的版面发表拙译,以飨读者,同时,也为我吸收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提供了可能。我还要感谢南京《开卷》杂志执行主编董宁文先生,感谢他多年来对我的桑塔格翻译和研究所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是,我感谢桑塔格。这几年我因翻译她的作品、又因翻译这本《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而几乎读遍了她的所有作品,受益匪浅。我特别钦佩她那种作为公共知识分子所具备并表现出的批判精神,以及她的小说和理论作品中所体现的作家的敏感和批评家的犀利。我由衷地感谢她把我带进了一片迷人的文学园地和思想的星空!

愿本书的出版让更多的中国读者走近桑塔格、了解桑塔格一作为一个偶像,同时也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桑塔格。

内容摘要:

  她是文学界的美丽杀手?美国文坛黑女郎?我们非正式的文坛女盟主?坎普王后?一个艺术新频道?批评界的帕格尼尼?曼哈顿的女预言家?美国公众的良心?……她就是苏珊.桑塔格女士。本书是桑塔格的首部传记,再现了一个知识界偶像的辉煌历程,并试图还原偶像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书中还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细节。作为一本深得传主认可的优秀人物传记,本书亦是一部浓缩的欧美断代文化史。  该用多少个名衔、称谓来称呼苏珊.桑塔格女士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曾称她是“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桑塔格就一直是美国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在文学、文化、摄影、电影、政论等诸多领域呼吸和思考、开拓和挖掘,所生产的批评都是第一流的,散发着偶像般的光芒长达四十年;以至于人们只能概括地说:她是一位深入诸多领域的独创性的思想家。  本书是桑塔格的首部传记,再现了一个知识界偶像的辉煌历程,并试图还原偶像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书中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细节,比如桑塔格那客死中国的生父与懒散无为的母亲,寂寞却崭露出天才迹象的童年;当然,更多的,是这位走过鬼门关的乳腺癌患者、十赴波黑战场的女斗士,人称“文坛非正式女盟主”的不可遏止的创作激情,及其备受争议的性取向……作为一本深得传主认可的优秀人物传记,本书亦是一部浓缩的欧美断代文化史。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铸就偶像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32747597
如需购买下载《铸就偶像》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译文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 409 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铸就偶像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09.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712.55 的主题关于 传记文学-美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