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日本人
何谓日本人封面图

何谓日本人

(日) 加藤周一, 著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8.0

书籍简介:

本书是加藤周一先生的评论集,收录了1957年至1964年在杂志上发表的八篇与日本人论相关的文章。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五篇文章,论述日本人与日本文化的特征,第二部分一篇文章,即“关于天皇制”,第三部分两篇文章,论述有关日本知识分子的问题。加藤认为,日本人充分具备从落后状态出发,快速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要能力,日本文化本质上是混合文化。天皇制不是作为宗教,而是作为宗教的微妙替代品为日本国民所接受,天皇对发动侵略战争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战争期间,大多数日本知识分子不仅没有阻止法西斯主义,反而为军国主义编造理论根据,助纣为虐。加藤先生的敏锐的洞察,无疑能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书籍目录:

译者前言/1

I

何谓日本人/3

日本式的事物/15

日本的艺术风土/30

精神上的对外开放与传统的继承

从外部看到的日本/38

关于日本的国际孤立

近代日本文明史之特征/54

关于天皇制/79

关于知识分子/107

战争与知识分子/128

译者后记/166

前言

《何谓日本人》是加藤周一先生的评论集,收录了1960年前后在杂志上发表的八篇与日本人论相关的文章。此书日本版1976年7月初版,译者使用的是2002年10月第40次印刷的版本。可以说,此书是当之无愧的“长期畅销书”。在此,译者拟在用年表整理加藤周一先生生平事迹的基础上,对此书的主要内容以及分析方法予以简单说明。

本书的时代背景以及主要内容

本书收录的八篇文章撰写于1957年初至1964年底,这几年正是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的时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当时,日本国力消耗殆尽,东京、名古屋、大阪等大城市被炸为废墟,国家几乎处于瘫痪状态。之后,在美国的援助下,日本迅速复苏。1955年的工业生产已经恢复到1937年侵华战争前的水准,据此,1956年的《经济白皮书》宣称“已经不是战后了”。1958年开始的修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交涉引发了全国规模的“反安保”运动,日本国内政治对立尖锐化。新条约之后成立的池田勇人内阁一改前任岸信介内阁的强硬的极右政策,致力于推行“所得倍增”计划,日本经济进入高度增长时期,国民生活得到大幅度改善,创造了所谓的日本“奇迹”,而1964年10月的东京奥运会则成了“奇迹”的象征。

当时,日本人对过去的历史没有彻底地进行清算,人们陶醉于眼前的繁荣,对今后会走向何方漠不关心。对于这种现象,加藤周一先生深表忧虑:

何谓日本人这一问题之所以被反复提出来,无疑是因为“是日本人意味着什么?”这一点并没有弄清楚。而日本人意味着什么之所以弄不清楚,实际上是因为我们作为一个民族希求什么这个问题没有弄清楚。

《何谓日本人》

“希求”在这里实际上是指日本人的理想与目标,要想弄清楚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是什么,则要对日本人的精神构造与民族性有所认识。加藤周一先生收录于本书的八篇文章,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围绕日本人的精神构造与民族性这一主题撰写的。全书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五篇文章,论述的是日本人与日本文化的特征;第二部分一篇文章,即“关于天皇制”;第三部分两篇文章,论述的是有关日本知识分子的问题。下面,借助从各部分抽出来的关键语句对各部分的主要观点进行整理。

1.关于日本人与11本文化的特征

(1)日本人的精神构造,首先是以非超越的原始宗教为背景而形成的。

(2)日本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第一,常寄情于风花雪月,其感觉世界,特别是在造型方面,敏锐而洗练;第二,充分具备从落后的状态出发,快速地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要能力。

(3)日本汇集了多种起源不同、独立发展起来的文明,这是一种混合文化。国学家们所强调的幽情、恬淡、淡泊等并不是日本式事物的本质之所在。

(4)明治以来,日本看重的是引进先进的技术,现在有必要在精神上对外开放。精神上的对外开放不仅不会丧失真正的传统,而且可以开辟恢复传统之路。

(5)日本在国际社会上的孤立,源自日本的双重构造,即在经济上的成功和在文化上缺乏自信。

(6)梅棹忠夫提出的“文明生态史观”为了树立日本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过于强调日本文化的独特性,而忽略了西欧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缺乏对历史的客观认识。

2.关于天皇制

(1)直至战败为止,天皇的权威被假设为具有永久性,而且这种假设被大多数日本国民接受了。

(2)天皇制不是作为宗教,而是作为宗教的一种微妙的替代品而为日本国民所接受。

(3)以天皇为中心的世界的崩溃,造成了日本国民不相信一切权威的态度,而那种态度现在将其矛头直指民主主义。

(4)天皇对发动侵略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包括天皇制在内的所有世袭君主制度本身就包含了不合理性,并且以欺骗为前提。

3.关于知识分子

(1)日本知识分子的特征不如英国知识分子的特征那么明显。

(2)日本的知识分子年纪偏轻,而且绝大部分是男性。年纪偏轻一方面说明日本的知识分子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说明他们在历史感觉上比较迟钝,这也是自明治以来日本的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贫乏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3)在战争期间,大多数知识分子未能科学地、有区分地把握国家的概念,因此未能阻止法西斯主义。

在具体分析上述问题的时候,其实加藤周一先生一直立足于两点,即“混合文化”和“现世主义一现在主义”的分析观点。

后记

本书由彭曦、邬晓研合译。邬晓研翻译了“日本的艺术风土”、“从外部看到的日本”、“关于天皇制”、“关于知识分子”、“战争与知识分子”五篇文章,彭曦翻译了其余三篇并校译了邬晓研翻译的部分。

衷心感谢南京大学副校长、南京大学中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异宾教授,以及南京大学出版社金鑫荣主任,他们对本书的翻译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

译者

2007年11月

内容摘要:

  《看东方日本社会与文化》是一套针对一般读者而非专业读者的译丛。所译介的七种图书,都是由日本著名学者撰著的论述日本文化的专业著作。内容涉及日本的意识构造、风土人情、国民性格、文化特征等。加藤先生以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对日本人的民族特性、精神构造、生存方式、将来的发展趋势等展开了独特的分析。“混合文化论”、“现世主义”等观点,无疑能给思索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问题的读者带来十分有益的启示。  本书是加藤周一先生的评论集,收录了1957年至1964年在杂志上发表的八篇与日本人论相关的文章。这几年正是二战后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的时期,一方面,经济复苏,创造了所谓的日本奇迹,另一方面,日本社会对历史没有清算,人们陶醉于眼前的繁荣,对今后的走向也漠不关心。加藤的八篇文章,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围绕日本人的精神构造与民族性这一主题撰写的。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五篇文章,论述日本人与日本文化的特征,第二部分一篇文章,即“关于天皇制”,第三部分两篇文章,论述有关日本知识分子的问题。加藤认为,日本人充分具备从落后状态出发,快速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要能力,日本文化本质上是混合文化。天皇制不是作为宗教,而是作为宗教的微妙替代品为日本国民所接受,天皇对发动侵略战争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战争期间,大多数日本知识分子不仅没有阻止法西斯主义,反而为军国主义编造理论根据,助纣为虐。加藤先生的敏锐的洞察,无疑能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何谓日本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看东方
9787305052262
如需购买下载《何谓日本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南京出版单位南京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 180 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何谓日本人是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8.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C955.313-53 的主题关于 日本人-民族性-文集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