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世纪佛教传播背景下的北方社会群体研究
3~6世纪佛教传播背景下的北方社会群体研究封面图

3~6世纪佛教传播背景下的北方社会群体研究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98.0

书籍简介:

本书以中古社会的北方社会群体作为考察对象,试图通过史料勾画出他们在3~6世纪佛教传播的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态。

书籍目录:

绪论

一、一个尝试性企图:佛教社会史的构建能否走出哲学史大厦的阴影

二、本书研究对象之范围:士、农、工、商及其寄身的佛教团体组织

三、从“存在状态”到“发展过程”:在汉唐历史变迁背景下对北方社会群体考察的路径与意义

四、从“精英政治史”到“普通民众史”:对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一个回顾

五、基本的研究方法与取向

第一章3~6世纪的北方胡汉社会与佛教传播

第一节北方胡汉社会结构:佛教传播的重要背景

一、农牧分界线南移与人的集群的变动

二、北方胡汉结构社会的形成与佛教传播的内在关系

第二节北方胡人是较早接受和传播佛教的群体

一、佛教在早期传播的一些问题

二、北方胡人是较早接受和传播佛教的群体

三、胡僧佛图澄与北方佛教的传播

第三节胡人政权的血腥统治与佛教的传播

一、夷夏之分是胡汉两大种族集团产生敌意的文化基础之一

二、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冲突及胡人政权的惨烈统治

第二章知识资源变动格局中的底层知识分子

第一节早期佛经翻译集团中的底层知识分子

一、底层知识分子的组成和界定

二、参与佛经翻译的底层知识分子的学术背景与工作情况

第二节令狐家族的职业化佛经抄写与北朝经生阶层

一、敦煌令狐家族与佛经之抄写

二、北朝经生阶层及其在寺庙的培训

三、职业“佣书人”与佛经的抄写

第三节知识资源格局的变动与底层知识分子

一、异质文明的传入与中古知识资源格局的变动

二、中古中国知识资源格局变动的四个方面

第三章中古小农生产体系中的资源耗费3~6世纪佛教寺院的奢华与农业人口的生存状态考察

第一节3~6世纪中西交流背景下的佛教奢侈问题

一、古代异域交流视阈中的奢侈问题

二、佛寺修建的奢华及其对资源的耗费

第二节小农经济对佛教的支撑及小农的生活状态

一、对小农经济的社会支撑能力的一个简单估算

二、佛教集团对依附农的盘剥

三、佛寺财物的聚敛、流动对小农社会的调谐作用

第四章佛事活动中的工匠阶层

第一节工匠阶层的身份问题

第二节对杰出工匠事迹的个案考察

第三节佛教传播过程中的北方工匠阶层

一、参与佛寺修建、装饰的工匠类型

二、佛教工程、制作与工匠阶层的经济与生存状况

第五章商人与佛教

第一节北方佛教传播中的西域商人

一、西域商人及其商业网络的扩展

二、西域商人对外来僧人传教的帮助

第二节对本土商人与佛教关系的考察

第六章4~6世纪佛教传播背景下的北方妇女

第一节对北朝妇女崇信佛教史事的个案考察

一、北朝皇后与北方佛教

二、西魏昌乐公主元法英及其家族

三、羌族妇女雷明香

第二节妇女参与佛事的苦难背景与欢乐意义

一、女性参与佛事活动的苦难背景

二、佛教传播之于女性的欢乐意义

第七章僧人医疗家群体与民间医疗问题

第一节对中古时代医疗事实的常规描述

一、国家机构在何种程度上参与民间医疗

二、民间医疗如何进行

第二节僧人医疗家与中古医学

一、来自异域的佛教僧人医疗家及其医学著作

二、对天竺、西域传教僧人的医疗事迹的考察

三、本土僧人医疗家及其医疗著作

四、僧人医疗家与佛教寺院在中古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

五、对佛教医疗及僧人医疗家活动的评价

第八章僧人的流动与中古地理视阈的拓展

第一节僧人的传教活动与中古的海洋视阈

一、高僧法显所记录的海洋航行知识

二、天竺僧人那迦仙在中国与扶南、林邑航道的航行

三、释慧深的跨洋航行与“扶桑国”问题

四、对其他传教僧人海洋航行事迹的考察

第二节对佛教僧人地理学著作的探讨

一、对西行求法僧人所撰部分地理学著作的考察

二、山林佛教与佛教地理图本的产生

三、余论:佛教僧人所撰地理著作对中世地理学的影响

第三节佛教地理图景中的天下主义视野

一、主体转换:从“四海之内”到阎浮世界

二、寻找异域:华夷混同背景下族群文化身份的地理确认

第九章对佛教信仰群体所处的社会组织的考察

第一节僧官制度与北朝政教关系

一、僧官制度建立前的寺院管理问题

二、僧官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三、僧官制度与北朝政教关系

第二节佛教邑义与北方村落及地方政权之关系

一、邑义的组织机构与活动范围

二、村落视野中的乡村力量与国家权力对邑义同基层政权互动关系的探讨

三、邑义组织对北方社会的整合作用

第十章帝国历史出口处的佛教扩张与社会转型

第一节传统“家邦”组织的解体与社会流动模式的变迁

一、“家邦”组织的运行与传统的社会流动模式

二、边缘人群与“家邦”组织之外的社会流动渠道

第二节佛教知识体系的传播与中古文化转型

一、“知识尊重”:卑微者也在庄严地思想

二、对生命存在的温情关怀

三、新生的社会调控方式

第三节帝国历史出口处的制度变迁

一、佛教对宗族性血缘社会的解构

二、中古中华帝国的转折点:从“家国一体”到家国分离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佛教在中国并不仅是一种思想模式或哲学体系,而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些在佛教的影响下身体力行地参与信仰活动的大众,也许才是构筑人间佛教帝国的真正主体。他们在佛教传播背景下的生活状态、行为方式等,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本书试图勾画芸芸众生在3~6世纪佛教香火里的生存状态,在“神(佛)的思考”这个形而上的背景下来探讨“人的存在”,从而为中古社会之变迁提供一个微观剖面。  佛教在中国并不仅是一种思想模式或哲学体系,而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些在佛教的影响下身体力行地参与信仰活动的大众,也许才是构筑人间佛教帝国的真正主体。他们在佛教传播背景下的生活状态、行为方式等,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本书试图勾画芸芸众生在3~6世纪佛教香火里的生存状态,在“神(佛)的思考”这个形而上的背景下来探讨“人的存在”,从而为中古社会之变迁提供一个微观剖面。  本书适合于佛教史尤其是佛教社会史研究者参考,适合于对中国社会史和文化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3~6世纪佛教传播背景下的北方社会群体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030213624
如需购买下载《3~6世纪佛教传播背景下的北方社会群体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9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3~6世纪佛教传播背景下的北方社会群体研究是科学出版社于20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949.2 ,D691.9 的主题关于 社会生活-研究-中国-3~6世纪 ,佛教-研究-中国-3~6世纪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