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96.0
本书是大型思想史丛书之一。隋唐卷从民族社会、儒学、佛学、佛教、道教、科技等几个方面总结梳理了隋唐时期中国思想学说的发展概况。
绪论
第一篇民族社会篇
第一章隋唐社会与思想文化
第一节经济繁荣对社会思想文化的推动
第二节政治稳定与文化心态
第三节科技文化灿烂与盛唐学术气象
第四节科举的实行对学术思想的影响
第五节帝王的宗教文化政策与儒佛道文化的鼎足
第二章民族的融合与文化的多元
第一节大一统下的民族融合
第二节民族融合中的胡汉文化交融
第三节文化的多元与多元的文化
第四节民间文化的繁荣与隋唐思想学说
第三章军事的强大与对外文化交流
第一节疆域的辽阔与国防牢固
第二节中外的交通与文化交流
第三节“万国衣冠拜冕旒”
第四节泽被东西的文化辐射
第二篇儒学篇
第一章隋唐儒学的经学背景
第一节南北经学的统一
第二节刘焯、刘炫的经学思想
第三节隋代其他经学家的著作及思想倾
第四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第五节从《五经正义》到《九经义疏》
第二章隋唐儒学概论
第一节儒学与隋唐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新动
第二节隋唐儒学的流变与发展
第三章王通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王通的生平著作及其新的解经学
第二节王通对儒学的再认同与“三教可一”论
第四章刘知几的史论与儒学思想
第一节《史通》及其进步的历史观
第二节刘知几的学术研究特色
第五章韩愈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天道观与性情论的新探索
第二节韩愈的道统论与反佛论
第三节韩愈与中唐儒学研究
第六章李翱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李翱的性情论
第二节《复性书》的复性论
第七章柳宗元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天人不相预”的自然观
第二节“圣人之道”与“统合儒释”
第八章刘禹锡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天人交相胜”的天人关系新说
第二节柳宗元、刘禹锡历史政治观比较
第九章复兴与徘徊:隋唐儒学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儒佛道三教纷争中的隋唐儒学
第二节隋唐儒学对宋明理学的开启
第三篇佛教篇
第一章隋唐佛教概况
第一节佛教的中国化与隋唐佛教的发展
第二节帝王的三教政策与佛教的鼎盛
第三节佛教文化的空前繁荣与宗派的创立
第二章天台宗思想
第一节调和与圆融的特色
第二节性具实相与无情有性
第三章三论宗思想
第一节三论学与三论宗
第二节诸法性空与中道实相
第四章法相唯识宗思想
第一节印度渊源与学术传承
第二节唯识学与因明学
第五章华严宗思想
第一节一真法界与无尽缘起
第二节会通本末的判教论
第六章禅宗思想
第一节东土五祖禅学思想之沿革
第二节神秀北宗与息妄修心
第三节惠能南宗与顿悟心性
第七章其他佛教宗派的思想
第一节三阶教的普法思想
第二节西方净土思想
第三节律宗的心法戒体论
第四节密教与密宗
第八章佛教思想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佛教的社会性活动及对学术和文学艺术的影响
第二节佛教思想与儒、道的融合
第三节佛教与儒道之争及唐五代时的两次灭佛
第四篇道教篇
第一章隋唐道教概况
第一节帝王的扶持与道教的皇室宗教地位
第二节多元文化格局中的道教发展
第三节隋唐道教主要道派与理论建设
第二章隋唐道教重玄学
第一节关于重玄学的界定及理论渊源
第二节成玄英、李荣的重玄学
第三节唐玄宗的重玄思想
第四节杜光庭的重玄学
第三章隋唐道教心性学
第一节司马承祯的主静坐忘论
第二节王玄览的道体论
第三节吴筠的道(心)性论
第四节新道经的心性思想
第四章唐五代钟吕金丹道的崛起
第一节从外丹术到内丹学
第二节钟吕金丹道的基本特点
第五章道教与隋唐社会文化
第一节佛道之争与佛道融合
第二节道教的伦理化发展
第三节道教与隋唐社会文化和信仰
第五篇科技篇
第一章隋唐时期的数学与历法
第一节隋唐时期的数学教育
第二节隋唐时期的历法
第二章隋唐时期的农医与技术
第一节农学
第二节医学
第三节社会工业技术
第四节建筑工程技术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思想学说史》是由著名的中国思想史学家张岂之先生主持编写的大型思想史丛书。它涵盖了对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各个重要时期的重大思想及各家学说的阐述和研究。本书为《隋唐卷》。全书分为民族社会篇、儒学篇、佛教篇、道教篇和科技篇等五个部分。本书史料丰富翔实,语言质朴通俗,学术视野开阔,是对隋唐时期思想学说史做出的积极有益的新探索。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国思想学说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63366071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思想学说史》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桂林 | 出版单位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96.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664 | 印数 | 3000 |
中国思想学说史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8.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2 的主题关于 思想史-中国-隋唐时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