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32.0
一,是路障,更是桥梁——近代桐城派与五思新文学关系的辩证思考。二,桐城派的沿革及其在近代的开新。突出论述近代桐城派遵循“有所变而后大”的传统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影响。三,后期桐城派吴汝纶、严复、林纾等代表人物“传输欧化”及其对五四新文学的贡献。突出论述严复、吴汝纶的翻译对五四前驱者的影响。梳理五四前驱者陈独秀、胡适、鲁迅、郭沫若等人讨伐“桐城”又接受“桐城”影响的具体情况。四,论述 桐城派“因文见道”、“清真雅正”、“绚烂闳肆”等代表性文论、主要风格在五四新文学作家中的回响及浸潤。
序
绪论
第一章 桐城派的开宗
一 地域因缘
二 方苞、戴名世
三 刘大櫆
四 姚鼐
五 结语
第二章 桐城派的发展
一 经世致用思潮中的桐城派
二 启蒙新思潮中的桐城派
三 结语
第三章 严复、林纾译著的现代性曙光
一 严复的翻译
二 林纾的翻译
三 严复、林纾译著的经验和启示
第四章 五四桐城学案及桐城派的消亡
一 五四新人对桐城派的批判
二 桐城派的消亡
三 五四新人对批判的反思
四 桐城学案再思考
第五章 陈独秀与桐城派
一 桐城派末流
二 创办《安徽俗话报》
三 从《青年杂志》到《新青年》
四 出乎“桐城”,反叛“桐城”
第六章 新文学中桐城派的影响
一 文学革命的认识论和价值理想
二 桐城派文论的现代转化
三 桐城派文风的现代回响
后记
《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从历史文化角度切入研究对象,最终落脚到文学上,视野较为开阔,较好地勾勒和阐述了桐城派二百余年的变迁,在陈述桐城派局限的同时,着重论述了桐城派自开宗立派之后,历经世致用思潮、启蒙思潮和晚清“文界革命”,不断地为五四新文学积累“文化势能”,得出桐城派是通向五四新文学的“路障”同时又是“桥梁”的基本观点。
全书别开生面,不落俗套,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视野、新的资料、新的观点、新的境界。无论对桐城派,对五四新文学,还对它们两者关系的认识都具有创意。对于转化传统,创造新世纪的文学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今天,处在民族复兴的又一个新世纪的伟大起点,如何看待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学艺术,如何在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大舞台上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将是一个重大的时代性课题。科学地审视和考察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关系,显然与这个课题密切相关。因此,《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希望秉持历史唯物论和历史的、美学的批评精神,在前人已经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考察桐城派的历史沿革及其不断地为五四新文学积累和提供文化势能,以及最终受到五四新人扬弃的情状,总结历史经验,以回应时代和民族的呼唤。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徽学与地域文化丛书 | ||
9787566408655 如需购买下载《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合肥 | 出版单位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3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是安徽大学出版社于2015.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6.6 ,I207.62 的主题关于 桐城派-文学研究 ,新文学(五四)-文学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