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35.0
在1949年至今的中国学界、1960年代以来的海外汉学界,“‘打倒孔家店‘是‘五四’时期的口号”,一直被目为“常识”。1980年代以来,尤其是“五四全盘反传统”论及相关联的“断裂”论、“感情用事”论等出现以来,主要是国内近代史学、哲学和近现代文学研究界,在回应这些论断时开始质疑这一口号本身。但总体来看,国内外对该口号的虚无性缺乏足够警惕,对其在后“五四”时期诞生的情况缺乏充分考量,而对“打孔家店”运动的真相缺乏更细致的梳理与辨析。该著以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为中心,在对大量原始期刊及第一手资料的发掘和论析的基础上,首次从思想梳理角度探究了“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与“五四”之间复杂幽微的关系。通过对“打孔家店”运动的思想资源即从戊戌到《青年》杂志诞生前的反孔非儒思想的梳理,对新文化先驱们“打孔家店”的主观意图、客观情势及实际反叛内容——“非孝”、“非节”等——的剖析,文章还原了“五四”并无“打倒孔家店”之“实”这一历史本相。基于“打倒孔家店”之说的历史根基的缺失,学界应重新考量“五四全盘反传统”论等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我们需要新的历史闭释平台(代序)
第一章"打孔家店":思想渊源的追踪
第一节戊戌到辛亥:反孔的"过渡时代"
一、 反孔反礼教及对圣贤、祖宗的革命
二、 反三纲
第二节"毁孔子庙罢其祀":共和之后昙花一现的反孔
一、 "毁孔子庙罢其祀":蔡元培与反孔
二、 共和初建时期的反孔:罢花一现
第三节"个人"与"自由":两个概念工具
一、 《河南》杂志:文明之导线
二、 《甲寅》月刊:一个过渡的思想平台
第二章"打孔家店":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发动与展开-
第一节《甲寅》月刊·《青年》·《新青年》:两次嬗变
一、 《甲寅》月刊/《青年》:政治/伦理
二、 《青年》/《新青年》:思想的递嬗
第二节时势及其应对:反孔的必然及面相
一、 陈独秀的反孔
二、 吴虞的反孔
三、 常乃悉:一个"青年"的转变
……
在1949年至今的中国学界、1960年代以来的海外汉学界,“‘打倒孔家店’是‘五四’时期的口号”,一直被目为“常识”。1980年代以来,尤其是“五四全盘反传统”论及相关联的“断裂”论、“感情用事”论等出现以来,主要是国内近代史学、哲学和近现代文学研究界,在回应这些论断时开始质疑这一口号本身。但总体来看,国内外对该口号的虚无性缺乏足够警惕,对其在后“五四”时期诞生的情况缺乏充分考量,而对“打孔家店”运动的真相缺乏更细致的梳理与辨析。该著以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为中心,在对大量原始期刊及第一手资料的发掘和论析的基础上,首次从思想梳理角度探究了“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与“五四”之间复杂幽微的关系。通过对“打孔家店”运动的思想资源即从戊戌到《青年》杂志诞生前的反孔非儒思想的梳理,对新文化先驱们“打孔家店”的主观意图、客观情势及实际反叛内容——“非孝”、“非节”等——的剖析,文章还原了“五四”并无“打倒孔家店”之“实” 这一历史本相。基于“打倒孔家店”之说的历史根基的缺失,学界应重新考量“五四全盘反传统”论等的合理性与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