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20.0
本书作者钱文忠是季羡林先生的关门弟子、中国仅有的几位精通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无锡钱家的后人。本书为作者的一本学术随笔集,以季羡林、王元化、钢和泰等学术大师及钱刚、李铮等中年学者为线索,以生动的文笔、饱含的热情为我们勾画了一幅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简史。书中既有对季羡林、王元化、黄侃等大师的评述、肯定,也有对沈曾植这样有争议的人物的重新重治,还有对陈三立、赵元任、郑振铎、周一良等先生的侧面描写,极大地丰富了这些学界前辈的形象。
序
一生为东方文化招魂季羡林先生学术思想评述
“必须有心的光明”王元化先生学术思想评述
牛岛鲇子女史
井上大卫教授
回归巴别塔之前
冥顽与愚痴
沈曾植其人其学
神州袖手人陈三立
男爵及其幻想:纪念钢和泰
侠儒经师黄季刚
书信里的陈寅恪
风住尘香花已尽韦莲司.胡适.杨联陞
赵元任的笑与哭
江流世变心难转吴宓先生的伟大悲剧
郑振铎与战乱中的文献
智慧与学术的相生相克
红与黑从周一良先生《毕竟是书生》看现代中国知识人的历程
“毕竟是书生”纪念周一良先生
忆丹枫先生
娑罗耆宿朱西邨
一位没有著作的学者与作家纪念李铮先生
呕备心史随人去:送钱钢兄远行
附录一《瓦釜集》后记
附录二无用之物方有大用
附录三钱文忠:国学不是国产“心灵鸡汤”
后记
前言
我认识文忠已经十五六年了,当时他是一个刚过二十岁的青年学生,是季羡林先生很是看重的弟子。一谈之下,就感到这个年轻人不仅聪慧过人,而且博闻强记,知识面之广,很是令人吃惊。当时很为先生庆幸,终于获此理想之传人!私心认定文忠一定能在先生的培育下,领军于中国新一代杰出学者。
不想世事多变,虽经我们多方奔走努力,文忠毕业后仍然未能留在北大继续他的研究,如此人才流失,令人痛心疾首,无疑是北大的一大损失!此后,文忠流落京沪,连登记一纸平民户口亦数年而不可得!1999年,我去香港教书,无意中读到1999年7月的《香港书评》,一则大标题赫然在目,是“中国学术界的希望《瓦釜集》及其作者钱文忠”!文章对文忠的学思历程作了简要介绍,最后说,很多人以为陈寅恪、钱钟书之后,中国学术界后继无人,而今,“有了钱文忠这样的青年才俊,顿时令人觉得中国学界还是有希望”。我认为这样的评价并不为过!
1990年,文忠离开北大后,我们仍常有往来。因他梵文造诣颇深,我在讲佛经有疑难时常向他请教。今年9月由孔子基金会在北京召开“季羡林研究所”成立大会,我虽在病中,但这个会必得参加。主持人临时让我讲几句话,由于我全无准备,一时不知讲什么好。我未曾直接上过季先生的课,但一向视先生为我最敬重的老师。要讲先生的为人、为学,也许几天也说不完,突然想到孔子总结他自己为人、为学的两句话:“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想,用这两句话来概括先生也是很恰当的。在谈到先生的“诲人不倦”时,我提到新任命的“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钱文忠,认为文忠的古今中外学术和多种语言基础都有条件足以步先生之后尘,使先生的为人、为学都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近日粗读文忠的《末那皈依》更感到我以上的信心和期待不会错!
“末那皈依”是指一种精神觉悟,是指在更高的峰巅,以更深的智慧回首浩瀚红尘。应该说《末那皈依》这本书是本世纪初的一部很重要、很有特色的心灵史、精神史、学术史。这里没有什么框架体系,也没有什么“宏大叙事”,有的只是瞬间一觉、人间挚情、心灵交汇,然而,这就是构筑人类历史最可宝贵的原材料,是串联崇高殿堂的散见的珍珠。如果历史不是先有“构架”,后找事实“填充”,而是从事实碎片出发,汇集为历史洪流,那么,文忠书中极为宝贵的历史片段就是建立历史大厦的砖瓦木石。清末以来,由于西学的输入,中国学术进入了一个重大的转型期,总结这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学术的发展无疑对中国学术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文忠的文集定名为“末那皈依”可能即有此意。这本文集对清末以来的众多学者进行了个案研究,不仅总结他们的学术思想,而且自内而外,对他们的心态思绪、为人风范都作了他人力所未逮的历史分析和情感分析,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百年来,我们已有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还有钱穆的同名著作,这对我们研究清初至民国初年的学术史很有帮助,但我们还没有一本对清末以至整个20世纪中国学术的发展演变进行系统研究的书。特别是百余年来,我国学术界在翻译、介绍、研究西方学术文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与此同时,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中国自身文化传统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有了不可忽视的新进展;又加以近日新出土文献之丰富,及对其研究的重大成就,也许,可以说我们已经到了可以撰写一部《中国百余年学术史》的时候。这将会大大推动我国当今的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使我们得以从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和20世纪传人的西方学术文化“照着讲”的阶段,进入以创新、开拓为本的“接着讲”的新阶段,也是中国学术文化将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新阶段。我认为文忠将是撰写《中国百余年学术史》的最佳人选之一。我们期待着能早日看到他为总结中国百余年学术发展做出划时代的贡献。
后记
《瓦釜集》是1999年由文汇出版社刊行的,选收的文章大致都是我专业范围之外的“杂文”,绝大部分是我二十多岁时写成发表的。
光阴如梭,一晃已是六年。在这六年,尤其是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的心境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对生活的认识和以往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就写作而论,过去当然未必有佳足述,如今更是无论就专业领域而言,还是在“杂文”写作方面,都实在乏善可陈。至于写作以外的生活,却因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形态而感到愉悦。
因此,在编这本集子时,我的内心并没有整理《瓦釜集》的快乐和愉悦。但是,我的陋习未变,那就是,总不愿意自己的生命就如过眼云烟一般消散,总还想留下一点痕迹,以便在将来系住回忆的绳缆。
这本《末那皈依》和《瓦釜集》稍有不同,所收的二十一篇文字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旋律也只有一个:怀逝者之风,慕健者之雅;感师长之恩,念友朋之情。如此而已。
需要说明的是,《末那皈依》所收的文字,有六篇已收入过《瓦釜集》。照理这是应该尽量加以避免的,之所以还这么做,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瓦釜集》早已售罄,时常还有人提及;而所收的几篇,又都是谈人物的。
书后的三篇附录,无非是为了偷懒,可以不另费笔墨,而让读者了解我和同龄人不太相同的过去经历和现在心态。
至于书名,既称不上微言,更没有大义。“末那”系梵语manas的音译,含义很是复杂,这里取其“精神”一义;之所以用“皈依”入书名,除了大家熟悉的意思外,还因为我自己很喜欢李颀《宿莹公弹房间梵》的“始觉浮生无住着,顿令心地欲皈依”。也是如此而已。
我对出版本书的上海书店出版社表示深深的谢意。
钱文忠
2005年10月4日凌晨
“末那皈依”是指一种精神觉悟,是指在更高的峰巅,以更深的智慧回首浩瀚红尘。应该说《末那皈依》这本书是本世纪初的一部很重要、很有特色的心灵史、精神史、学术史。这里没有什么框架体系,也没有什么“宏大叙事”,有的只是瞬间一觉、人间挚情、心灵交汇,然而,这就是构筑人类历史最可宝贵的原材料,是串联崇高殿堂的散见的珍珠。 作者钱文忠是季林先生的关门弟子、中国仅有的几位精通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无锡钱家的后人。本书稿为作者的一本学术随笔集,以季羡林、王元化、钢和泰等学术大师及钱刚、李铮等中年学者为线索,以生动的文笔、饱含的热情为我们勾画了一幅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简史。书中既有对季羡林、王元化、黄侃等大师的评述、肯定,也有对沈曾植这样有争议的人物的重新重治,还有对陈三立、赵元任、郑振铎、周一良等先生的侧面描写,极大地丰富了这些学界前辈的形象。【作者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20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90年代,居家自修文史学5年。1996年,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著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玄奘西游记》等多部作品和专著,译著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等;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末那皈依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海上风丛书 | ||
9787545801903 如需购买下载《末那皈依》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9 × 21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04 | 印数 |
末那皈依是上海书店出版社于201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1 的主题关于 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