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3.0
本书从“文献”的路子整理国学,以“近现代国学人物+国学经典”的方式建构本丛书,类似于“大家小书”。
总序
前言
读经与读史
摩罗诗力说(节录)
随感录三十五
随感录三十六
随感录五十八.人心很古
我之节烈观(节录)
所谓“国学”
未有天才之前(节录)
说胡须
论照相之类(节录)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节录)
看镜有感
青年必读书
应《京报副刊》的征求
灯下漫笔(节录)
忽然想到(节录)
论睁了眼看(节录)
补白(节录)
十四年的“读经”
这个与那个(节录)
有趣的消息(节录)
学界的三魂(节录)
《二十四孝图》
老调子已经唱完(节录)
二月十九日在香港青年会讲
《朝花夕拾.后记》
书苑折枝
书苑折枝(二)
书苑折枝(三)
谈“激烈”
谈所谓“大内档案”
流氓的变迁
开给许世瑛的书单
文学上的折扣(节录)
谈金圣叹
经验
华德焚书异同论
查旧账(节录)
晨凉漫记
四库全书珍本
吃教
小品文的危机(节录)
捣鬼心传(节录)
古人并不纯厚
连环图画琐谈
儒术
《看图识字》
隔膜
买《小学大全》记
算账
随便翻翻
选本
读书忌
病后杂谈
病后杂谈之余
关于“舒愤懑”
书的还魂和赶造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聚“珍”
杂谈小品文
“题未定”草(六一九)
书信摘录
文学史研究
中国小说史略(存目)
汉文学史纲要(存目)
破《唐人说荟》
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
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版本
寄开明书店中学生杂志社
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
答文学社问
书信摘录
门外文谈
估《学衡》
“以震其艰深”
不懂的音译(节录)
望勿“纠正”
咬文嚼字(一至二)
古书与白话
无声的中国
二月十六日在香港青年会讲
作文秘诀(节录)
答曹聚仁先生信
“大雪纷飞”
汉字和拉丁化
点句的难
门外文谈
中国语文的新生
关于新文字
答问
从“别字”说开去
人生识字胡涂始
论新文字
书信摘录
序跋与校勘记
《何典》题记
为半农题记《何典》后,作
关于《三藏取经记》等
《游仙窟》序言
《北平笺谱》序
《古小说钩沉》序
谢承《后汉书》序
[附]关于汪辑本《谢承后汉书》
谢沈《后汉书》序
虞预《晋书》序
《云谷杂记》跋
《云谷杂记》序
《志林》序
《广林》序
《范子计然》序
《任子》序
《魏子》序
《会稽郡故书襍集》序
谢承《会稽先贤传》序
虞预《会稽典录》序
钟离岫《会稽后贤传记》序
贺氏《会稽先贤象赞》序
朱育《会稽土地记》序
贺循《会稽记》序
孔灵符《会稽记》序
夏侯曾先《会稽地志》序
《寰宇贞石图》整理后记
《大云寺弥勒重阁碑》校记
会稽禹庙窆石考
《口肱墓志》考
《徐法智墓志》考
《郑季宣残碑》考
《吕超墓志铭》跋
吕超墓出土吴郡郑蔓镜考
《俟堂专文杂集》题记
《嵇康集》跋
《嵇康集》序
《嵇康集》逸文考
《嵇康集》著录考
《嵇康集》考
《小说旧闻钞》序言
《小说旧闻钞》再版序言
《唐宋传奇集》序例
《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
前言
《大家国学》这套丛书,是在“国学热”持续升温的氛围中问世的。承编者要我写几句话,考虑了一下,想有这样几点可说。
第一,我要讲的是,“国学”并不是“一阵风”式暂时流行的话题。
“国学”和“国学热”,现在已经成为媒体习见的热门名词。上海的《学术月刊》与《文汇读书周报》,曾将国学评选为“2005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6》,在历史学部分专设“国学热的挑战”一节,描述国学怎样“得到学者和媒体的强烈关注,引发了如何重新评价传统学术文化和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的地位及作用,当代中国是否需要‘重振国学’、‘重振国学’是要‘接续文脉’还是‘复辟返古’等问题的争论”。刚刚出版的《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7》,又设有“国学热的反响”一节,于叙说“国学热仍在持续,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之余,着重介绍了一些论作对这一潮流的批评讨论。不难预料,明年的《发展报告》还会把国学列为重点内容。
国学之所以热,决不是出于偶然,也非少数人炒作能致,应该说,这是历史必然趋势的一种体现。中国的振兴,正在国内外造成强烈的震撼。身历祖国由积弱转趋盛强的中国人,不会忘记反躬省察自己的文化传统,希望以其精华贡献于世界。外国人面对崛起的中国,也一定会更加关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要求有更多更深的了解,而这又增加了中国人探讨研究传统文化即国学的责任。这样看来,国学之热当前仅仅是开始,其高潮尚远在后面。
第二,我想说,“国学”是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范畴。
现在有了成熟的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学科,为什么还要谈什么“国学”?这样的问题,很早就有学者提出过了。前些时,我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和《光明日报》国学版合编的《年度国学2006》写了一篇题为《国学的存立》的小文,涉及这个问题。
我在那篇短文里提到,一九一一年初,王国维先生给《国学丛刊》撰序,主张“学无中西”,他说:“何以言学无中西也?世界学问,不出科学、史学、文学。故中国之学,西国类皆有之;西国之学,我国亦类皆有之。”到上世纪二十年代,钱穆先生在江南授课,其讲义《国学概论》弁言也说:“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需要指出王国维讲“学无中西”,其“学”是“专以知言”,即具体的知识,不能说中西的文化学术彼此一样,钱穆的“学术本无国界”,也应作如是观。
不仅文史,科学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这样。二○○五年,我在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开幕式上说过:科学作为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本身确无所谓中西,但作为科学产生和发展背景的社会、文化是无法摆脱地域或民族色彩的。事实上,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中,科学的形成、发展有着不一样的途径和过程,在社会、文化中科学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中国的学术文化有着非常明显的独特之处,从而“国学”终不可废。
第三,我还想建议,大家通过学术史的角度来认识国学。
“国学”一词,本由与“西学”区别而出现,通行既久,其涵义似乎人人明白。然而如果像北京话说的“较起真来”,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的内涵、外延如何,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争论。今天要求一下子讲清楚,实际是做不到的事。
经常有朋友、同学问我,要了解国学,初识门径,应该从哪些书人手,我总是推荐两本书,一本是章太炎的《国学讲演录》、一本便是上面提到过的钱穆《国学概论》。章书从小学谈到经、史、子、集,是横的分类介绍,钱书自孔子下及民国,’是纵的历史叙述。两书体例不同,但和其他类似著作一样,贯穿着作者本人的见解。如欲比较全面地知道国学的范围与内容,特别是学者各家的异同,还必须博览种种重要论著,即所谓原典。
当然,国学历代论著浩如烟海,绝非有限时间所能涉猎,这便需要选择与我们最关紧要的优先阅读。前辈学者为我们树有典范,重视学术史的研究,尤其是上一世代学术史的研究。例如梁启超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撰写《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对引导促进当时学术进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因为民国前期的学术文化是直接从清代延续变革而来。我们距离清朝已远,要接触学术文化传统,自然首先是二十世纪的国学诸家。认识国学,最好先来阅读二十世纪诸家的作品。
《大家国学》丛书,正是为此设计的。编者就二十世纪名家学者,“选择其关于国学、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学术等概论性、常识性的文字成一选本”,“以便于引导读者进一步了解、把握学者最基本的国学修养与学术思想”,这确是便利一般读者的创意。相信这套书会继续编印下去,对国学的普及和中国优秀文化的阐扬,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李学勤
二○○七年十一月一日
《大家国学》者,鲁迅大师的国学修为,今日大众的国学养分也。在“国学热”经由电视讲坛进入百姓视野、传统文化过度娱乐化。而国学常识却明显匮乏的当下,听听昨天的大师怎么说,是一种补课,更是一种参照。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留学日本。由学医转而从事文艺工作。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创作出版了《呐喊》、《彷徨》、《坟》、《野草》、《朝花夕拾》、《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故事新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中国小说史略》、Ⅸ汉文学史纲要》、《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等。《鲁迅全集》有1938、1958、1973、1981、2005年版。 本书是关于鲁迅先生的国学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