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15.0
本书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中庸的起源、内涵、类别、功能以及发展历史。
第一编 中道探源
第一篇 内涵深厚的“中”字
第二篇 中庸概念的内涵及其结构
第三篇 周易贵中,隐以之显
第四篇 《易》之道中而已矣
第五篇 中重于正
第六篇 天人合一于“中”为《易》魂
第七篇 中庸思想的主要源泉——周易
第八篇 中庸概念的形成原自周易
第九篇 汲中解中,一通百通(一)
第十篇 汲中解中,一通百通(二)
第十一篇 孔子自《周易》导出时与时中概念
第十二篇 关于中庸哲学的源头
第十三篇 过与不及
第二编 大儒与中道
第一篇 难能可贵的公理
第二篇 孔子的中庸哲学
第三篇 庄“中”非孔“中”
第四篇 孔子生平与中庸之道
第五篇 孔子儒学的悲剧
第六篇 孔子仁学的中道精神
第七篇 孔子以“四不”发挥《易》中
第八篇 攻乎异端与中庸之道
第三编 孟子与中道
第一篇 孟子的中道思想
第二篇 孟子以中道距杨墨
第三篇 孟子与周易
第四篇 孔子的义利思想
第五篇 义利观之差
第六篇 大同而小异
第七篇 附录:驳“子罕言利”
第四编 失中的悲剧
第一篇 孟子对孔子的评价
第二篇 不识时务的孔圣
第三篇 适中与失中
第四篇 时与愿违,大志破灭
第五篇 再谈体用相悖
第六篇 隐士眼中的孔子
第五编 同名异实话中庸
第一篇 子思的中庸
第二篇 此中非彼中
第三篇 不可混为一谈
第四篇 名不正则言不顺
第五篇 二中之异及传承之别(概况)
第六篇 此性菲彼性
第七篇 天命观的差异
第八篇 此道非彼道(一)
第九篇 此道非彼道(二)
第十篇 此天道非彼天道
第六编 中道遗文
第一篇 荀子的中说
第二篇 董仲舒的中说
第三篇 内经的中和思想(一)
第四篇 内经的中和思想(二)
第五篇 文中子说中
第六篇 王安石说中
第七篇 李翱的《复性书》
第八篇 一脉相通的心性之学
第九篇 智者所见略同
第七编 中庸真面目
第一篇 中庸不是折中主义
第二篇 中庸不是乡原
第三篇 中庸不限于中和
第四篇 中庸之道与无可无不可
第五篇 中非一格
第八编 史鉴及其他
第一篇 宇宙人间的普遍规律
第二篇 庸常的道理
第三篇 利于为治的中道
第四篇 以史为鉴,可以明理
第五篇 过亢的典型人物秦始皇
第六篇 亢是极权的灾星
第七篇 逞情失中
第八篇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第九篇 大唐强盛之源——中道治国
第十篇 后人复哀后人
第十一篇 两个荒乎其唐的迷信皇帝
第十二篇 祸国殃民的老佛爷
第十三篇 大不及与大过
第十四篇 中庸与司法裁判
第十五篇 中和与谈判
第十六篇 弈道的中和精神
第十七篇 后来居上
第十八篇 从清华校训看传统精神
中庸思想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精华。它的辩证思维方法是传统儒家政治的核心,是儒家学派仁政方针公平合理的杠杆,也是今日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 过去极左思潮把它说成是违反阶级斗争规律的调和主义,其实这是对中庸之道的诬蔑和歪曲,是对历史科学的无知。本书从中庸之道的内涵、源流、发展和变异的历史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从文字学、史学科学、哲学和逻辑学等多种角度,对历朝历代大量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上的实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说明中庸之道的本质和精义,给中庸思想正本清源,从而使之发扬光大。 凡欲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政治上和平共处,创造经济文化上双赢互补,促进现代文明、提高人民素质、少犯错误、多办实事,都少不了中庸思想这一有力武器。诸多事项都说明。中庸之道是以人为本,政治哲学的辩证法,必须批判继承、认真学习。【作者简介】李民(原名王度),1918年生,吉林市人。原吉林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吉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教授。1939年毕业于日本东京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创作科。 著者幼耽古学,对儒家经典及诸子之学,颇有造诣,著有《周易随想》《周易研究》等书,颇受学界重视,曾获好评与奖励。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庸精义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60135809 《中庸精义》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长春 | 出版单位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1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29 | 印数 | 1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