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48.0
9在人的行为领域坚持区分所谓的道德行为(后者因此而是实践哲学的独占性对象)与其他行为(被界定为病态行为并事实上推给医生或心理学家),不啻于固执于不想理解人的任何行为,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且不断地从事着行为实践,如果说任何人都无法从习惯中解脱出来,那么任何人也无法摆脱症状和欲望。作者发现,这种行为模式在亚里士多德关于实践三段论的思考中已经崭露头角,人们后来从维特根斯坦关于言语游戏与我们的行为方式之关系的思考中惊奇地发现了同类思考,也从拉康关于诱发我们行为的各种言语类型的思考中发现了同类思考。但是,作者邀请我们完全从另一种人的观念思考人的行为,即日常语言是人的行为的动力而非某种“意愿”。
前言
第一章 信仰陈述的地位
第二章 “真理”一词的四个含义
第三章 四种陈述
第四章 集体信仰陈述
第五章 个体信仰陈述
第六章 特别信仰陈述
第七章 信仰陈述是行为的驱动力
第八章 信仰陈述是“主体”的决定条件
结论
《信仰欲望与行动》旨在帮助读者在无法简化的人类行为多样性背景下去理解人类的所有行为。笔者认为,当前实践哲学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尚存不尽如人意、以偏概全、有失公允之处,自然,以本书区区百余页篇幅欲与浩如烟海的相关实践哲学研究著作进行比较,至少是冒险之举。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实践哲学始终将其研究范围囿于普通行为,并将其与人们应该具有的模范行为相混淆。实践哲学认为,决定模范行为的各项原则也有助于普通行为的有机形成,因为这些原则或是来自人类的自然选择(自然化过程)或是来自人类的认识能力(规范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