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十八扯
三国十八扯封面图

三国十八扯

老谭, 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8.0

书籍简介:

本书对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社会现象、历史史实等进行了相当广泛、精辟中肯的评说,是一部三国时期历史文化研究经典之作。

书籍目录:

前言:着意放言三国史

1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2天下健者,岂唯董公

3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4从卖草鞋到做皇帝

5生子当如孙仲谋

6隆中一对,天下三分

7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8生前“万人敌”,身后“武圣人”

9文人自贱始无行

10纵无“反骨”,亦有死罪

11一片疑云留永安

12千古美女,貂蝉无觅处

13辱骂和恐吓也是战斗

14司马懿之心难以捉摸

15从“中国”走向中国

16文学在乱世中飞扬

17“神医”在权杖下死去

18生命在厄运里挣扎

后记:无心PK易中天

前言

中国人熟悉自己国家演进的历史,普泛度之高,莫过于三国。那都是《三国演义》的功劳。一部“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章学诚语)的明代章回小说,上承唐宋民问说唱,下启当今影视作品,竟然让三国人物、三国故事多向度地深入人心,不仅近乎妇孺皆知,而且遍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多领域。

但《三国演义》毕竟不是史学著述,其间“尊刘贬曹”的意识指向姑且不论,单从精彩文字来看,诸如鞭督邮、斩华雄、借东风、设空城之类,多数也属于要么移花接木、张冠李戴,要么无中生有、笔下生花的艺术虚构,尽可欣赏,当不得真。要解读三国历史,史料依据主要还在史学专籍《三国志》,包括晋人陈寿(233297)的“志”和宋人裴松之(372451)的“注”,所谓“陈志裴注”。同时,还需要参酌其他相关史籍,如《后汉书》、《晋书》和《资治通鉴》。

《三国志》成书早于《后汉书》,于《史记》、《汉书》之后,位列“二十四史”之第三。清乾隆四年(1739),定《史记》至《明史》等“二十四史”为正史,给予“私家不得虚增”的尊崇。与官订正史相对,其他的历史记载通称逸史;其中私家编撰的史书,通称野史,又称作稗史。正史与逸史,包含野史(稗史)之间,历来都相互发明,相得益彰,专制皇权的伐断并不能够都阻遏。“陈志裴注”便彰显了这一铁则。陈寿写“志”,即对魏、吴两国官修的《魏书》、《吴书》,以及魏人鱼豢私撰的《魏略》有所参考取用。裴松之作“注”,所引公、私史著书目更多达210余种,除去诠释、评论文字也有150余种,补阙判疑,“转相引据者,反多于陈寿本书焉”(语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由兹可见,不薄逸史爱正史,重视陈“志”兼裴“注”,当成为解读三国历史的必由之路。

那是不是说,“陈志裴注”以及其他相关史籍业已为三国历史盖棺定论,毋庸后人置喙了呢?显然不是。就文字载籍而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并不等同于特定时空自然界或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原史。原史总是客观存在,即时生灭,不可重复,而一旦转换成为载籍记叙评述,无论怎样迫近于本原形态,总会打上主观烙印,变得生息不已,可以反复演绎。“陈志裴注”以“良史”著称,也是他们那个时代所产生的当代史,超越不了这一法则。

其长其短,其得其失,前修时彦已多有指陈,轮不着我来重加月旦。我只想从中引出一个观点,那就是而今而后,后之来者无论谁何,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都可以站在当代视角重新审视三国历史,重新评论三国历史,而不必拘泥既有的表述。这其间,诚然会有正说、戏说之分,真说、伪说之别,但在演绎形态上定会无日或已,难定一尊。你喜欢也行,不喜欢也行,唯独不允许注定了不行。诸如此类,无以名之,姑且笼统称为诠史。

同其他所有纪传体的正史一样,《三国志》以人系事,分别立传。同一事分别见于不同人的传文当中,详略深浅随分而安,常需要交相参阅,抽丝理绪,才能观揽本末原委。陈寿由蜀入魏,写“志”时身为晋臣,述三国史以魏为正统,而又对蜀心有所念,取舍扬抑之间难免时有曲笔。个人经见受到限制,遗漏或偏颇,亦在所不免。裴松之后来超脱,博采群书,于补阙判疑之外还有惩妄论辩,对传存三国史事的确是非同寻常。但其间率略、繁芜之处不少,后人据以读史,也需要小心识别。加上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文艺作品的影响,自古及今,史学与文学相混,真像与偶像并存,解读三国历史,更须循史求真。这就要求重新审视的时候,要从“陈志裴注”以及相关史籍中,有字处读出无,无字处读出有,有无相生问读出历史奥秘来。而重新评说的关节所在,主要在于正本清源,洗却曹操脸上的白粉,摘掉刘备头顶的光环,替诸葛亮祛除墨泼的妖气,将关云长请下人为的圣坛,让东吴英杰重现雄姿英发,许司马父子共与光影流连。

这样的归纳是否完全切当,我不敢妄断,然而自信有些道理。摸索出这些道理,经历了少年时期熟读《三国演义》,中年至今又涉足三国历史文化研究的人生旅程。历之既久而情有所钟,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那就是我是四川南充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我的乡先贤(东汉末年巴西郡安汉县,即现今的四川省南充市),我对先贤由衷仰慕。晋惠帝元康七年(297)陈寿辞世,享年65岁,今年我恰好也活到65岁了,该作点事情寄寓仰慕之情了。

于是沉潜用功,重新通读了《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选读了《后汉书》和《晋书》中部分与三国人物相关的文字,进而将多年摸索出的道理梳理成文,作为个人重新诠释三国历史的思路大纲,循之写出《三国十八扯》。

扯,这里的意思就是评说。《汉语大字典》解释:“谈话,多指漫无边际的谈话。”通常所谓闲扯、瞎扯、乱扯,扯白、扯淡、扯谎之类用场,或多或少含有贬义。但揆诸本原,漫无边际的谈话只是不受樊篱羁缚而已,并不一定都不正经。在我老家四川南充一带的川北民间,以前就把民间说唱称为“十八扯”,相当宽容活泛。我将个人诠史命名《三国十八扯》,就以之为依归,并不打算瞎扯淡(如果有人认为我是瞎扯淡,我会尊重他的批评权,同时也要尊重自己的话语权,一笑了之,不予答辩)。我不屑戏说,又不会趣说,只想不拘陈说,畅抒己意,扯出一些自期可以成立之说。川北民间的“十八扯”并不一定总有十八题或十八段,而我说三国确实选定了十八个话题,不求包罗无遗,只求见从己出,这是与之不一样的。是不是如此,谁读谁知道。

后记

历时四个月,基本上按照个人预期,写完了这本《三国十八扯》。其问重庆主城的气温,高,高到了摄氏44度,低,则低到6度,真正堪称暑寒交替,秋光不多。公私事务,友朋交往,几番导致时停时续。但不管怎样,终究没有改弦更张,有始而无终。

作家王继是我的一个朋友,原先在武汉大学读书,与易中天也有师友之谊。听说我正在写这本书,电话上劝我趁早放弃,以免徒耗功夫。理由之一,易中天正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三国,上海文艺出版社还出高价买断了《易中天品三国》的出版权,强强联手已经炒得很火了,要想赶上过于困难。之二,“三国热”已经“热”过头了,势将很快冷下来,不如另辟蹊径。我告诉他说,易中天以往的书我曾读过两本,他在《百家讲坛》亮相我也看过两场,的确见识独到,诉说精彩。但我并不是附其骥尾,在他品三国以前,我早已在为写这本书清理思路了。众人凑热闹炒起来的“热”,当然闹过了就会退火降温,可我决然自信不是凑热闹,并且断然不信解读三国历史会因任何人的某一著述而止息,所以我一定坚持写下去。

九月中旬王继到我家里来,我给他看了十八“扯”的预订标题。我说我的“扯”,确定是正说,不是戏说。每一“扯”都有一个文化视点,从标题就能看出我的视度,无论别人认同不认同,我都那样看,有的话题还没有人像我这样说过。他放弃了原先的意见,说你可以写下去,争取也上《百家讲坛》既而建议道,出书的时候,就公开标明PK易中天。

我能够领会王继的创意,然而,不能接受他的建议。老实说,虽与易中天缘悭一面,但我尊重他把三国文化引出书斋,推向大众的胆识造诣,而不欣赏某些人十对他的指摘非难。不与他PK,只冈为我扯三国与他品三同,文化诉求、叙述方式和文体选择都有所差异。我是力求循史以钩沉,见真而立论,决不把《三国志》等史籍跟《三国演义》搅混在一起来说人说事。凡所引述,宁可用文言原文(除《三国志》外都标明出处),也不改写为现代白话。改写并不难,但截头去尾、添字加词难免变味走形,不及原文经得品咂。

纵然个别文言语句与现代表述存在间距,联系上下文,也不至于不知所云。

整个文本以叙事为主,辅以纵横贯连,远近旁通,分析和点拨穿插其中,力图写成随笔体的散文系列。这些都与易中天品三国不同类,不同类就不宜比,不宜比也就无所谓PK。我不要PK。我欣赏共存。

由易中天我联想到了张大可。他也是一位大学教授,更是一位三国史专家。20年前,张大可主持编撰高等院校通用教材《新编历史文选》,我客串性地写过一点文字,与他有过接触。一别20年再未联系过,今年10月间忽然见到他的一本新著《三国十二帝》,恍若重遇其人。翻了翻,居然觉得就对三国史的把握度而言,我不及张大可那样“专业”,也不像易中天那样“业余”,大致若在张、易之间。如果这样的类比区分不算过度狂悖,那么我的《三国十八扯》就介乎《三国十二帝》与《易中天品三国》之间,也算当代人解渎二旧史的另外一类文本。

另外一类文本,自有另外一类优劣长短得失,一切都任读者评说。既写出来了,我唯有欣慰,没有遗憾,任何誉毁都会包涵,都求共存。此时此际,我仅止想说,十分追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那时的渚子百家,没有空调、电脑、高楼、汽车,没有职称、基金、奖项、靠山,也没有什么理论、权威的独尊樊篱,都能放心大胆地学因实立,见从己出,各张旗帜,标榜辩难,从而促成了哲学、史学、文学的皆大繁荣。我衷心期盼,已经进入了21世纪的当代中国,不但能早日重现那种文明盛景,而且更加风光无限。

情系古今,言难尽意,仅以四句打油诗,收结我的十八扯:着意放言三国史,无心PK易中天。

多元文化聚薪火,孔见犹期贻后传。

2006年12月12日于淡水轩

内容摘要:

  从有字处读出无,从无字处读出有,从有无相生间读出历史奥秘来。洗却曹操脸上的白粉,摘掉刘备头顶的光环,替诸葛亮祛除墨泼的妖气,将关云长请下人为的圣坛,让东吴英杰重现雄姿英发,与司马父子共与光影流连。本书是关于《三国演义》的新说!  诸葛亮在人们心中,其智能几乎被神话,在《后出师表》中更是愿意为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形象经过《三国演义》的精彩讲述,已经深植人心。作者简介:  老谭姓蓝名锡麟,成人于南充,求学于成都,立身于重庆。先从教,后从文,退休前曾任重庆教育学院副院长,重庆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四川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文化网艺术顾问。截至《三国十八扯》动笔,已出版个人著述《神女告诉我》、《信口开河》等7种,参与编撰《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中国三峡竹枝词》等8种,主编图书《巴渝文化丛书》、《溯游抗战重庆丛书》等10种。1995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三国十八扯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36686298
《三国十八扯》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重庆出版单位重庆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三国十八扯是重庆出版社于2007.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236.07 的主题关于 中国-古代史-研究-三国时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