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0.0
本书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所涉及的内容以及环境微生物学为基础,简要阐明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微生物相关科学以及相互的作用关系,微生物在污染控制与治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相关的实验技术等方面内容。
第一篇 微生物学原理
第1章 绪论
1.1 环境问题
1.2 环境微生物工程
1.2.1 环境微生物工程的研究内容
1.2.2 环境微生物工程的研究任务
1.3 微生物
1.3.1 微生物的分类
1.3.2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
1.4 环境微生物工程涉及的学科
1.5 环境微生物工程的进展
第2章 病毒
2.1 概论
2.1.1 病毒的概念及分类
2.1.2 病毒的结构与特征
2.1.3 病毒的培养
2.2 噬菌体
2.2.1 噬菌体的概念及分类
2.2.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2.3 真核生物的病毒
2.3.1 动物病毒
2.3.2 植物病毒
2.3.3 其他病毒
第3章 古生菌
3.1 概述
3.1.1 古生菌的发现
3.1.2 古生菌的简介
3.1.3 古生菌的分布
3.1.4 古生菌的系统发育
3.2 古生菌的主要类群
3.2.1 超嗜热古生菌
3.2.2 嗜酸古生菌
3.2.3 嗜盐古生菌
3.2.4 嗜碱古生菌
3.2.5 近期分类方法
3.3 古生菌的生理特征
3.3.1 古生菌的大小和细胞形态
3.3.2 古生菌的细胞结构
3.3.3 古生菌的细胞核和基因组结构
3.3.4 古生菌的微生态学
3.3.5 代谢
3.3.6 主要古生物群类的特征
3.4 古生菌目前的研究与应用
3.4.1 古生菌适应机理的研究与应用
3.4.2 古生菌极端酶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
3.4.3 古生菌资源的研究与药物的开发
第4章 细菌
4.1 概述
4.1.1 细菌的形态与大小
4.1.2 细菌的细胞结构
4.2 细菌的培养特征
4.2.1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的培养特征
4.2.2 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培养特征
4.2.3 细菌在明胶培养基中的培养特征
4.2.4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培养特征
4.3 细菌的理化性质
4.3.1 细菌的表面电荷和等电点
4.3.2 细菌的染色原理及方法
4.3.3 细菌悬液的稳定性
4.3.4 细菌的趋化性
4.3.5 细菌悬液的浑浊度
4.3.6 细菌的比表面积
4.4 几种较重要的细菌类群
4.4.1 产液菌门
4.4.2 栖热袍菌门
4.4.3 蓝细菌门
4.4.4 绿硫杆菌门
4.4.5 绿屈挠菌门
4.4.6 衣原体门
4.4.7 螺旋体门
4.4.8 拟杆菌门
4.4.9 异常球菌
4.4.10 浮霉状菌门
4.5 细菌的致病性
第5章 真菌
5.1 概述
5.1.1 真菌的重要性
5.1.2 真菌的营养和代谢
5.1.3 真菌的繁殖
5.1.4 真菌的二型性
5.2 真菌门的特征
5.2.1 接合菌门
5.2.2 子囊菌门
5.2.3 担子菌门
5.2.4 半知菌门
5.2.5 壶菌门
5.3 真菌的细胞结构
5.3.1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比较
5.3.2 真核细胞的结构
5.3.3 真核细胞器的功能
5.4 几种重要的真菌
5.4.1 酵母菌
5.4.2 霉菌
5.4.3 伞菌
5.5 真菌的致病性
第6章 藻类
6.1 概述
6.2 藻的分布
6.3 藻细胞的超微结构
6.4 藻的营养
6.5 藻的原植体(营养型)的结构
6.6 藻的繁殖
6.7 藻门的特征
6.7.1 绿藻门
6.7.2 轮藻门
6.7.3 眼虫藻门
6.7.4 金藻门
6.7.5 褐藻门
6.7.6 红藻门
6.7.7 甲藻门
第7章 原生动物
7.1 原生动物的概念
7.2 原生动物的分布及形态
7.2.1 原生动物的分布
7.2.2 原生动物的形态学
7.3 鞭毛纲
7.3.1 代表动物——绿眼虫
7.3.2 鞭毛纲的主要特征
7.3.3 鞭毛纲的重要类群
7.3.4 群体鞭毛虫的生殖和进化
7.4 肉足纲
7.4.1 代表动物——大变形虫
7.4.2 肉足纲的主要特点
7.4.3 肉足纲的重要类群
7.5 孢子纲
7.5.1 代表动物——问日疟原虫
7.5.2 孢子纲的主要特征
7.5.3 孢子纲的分类
7.6 纤毛纲
7.6.1 代表动物——大草履虫
7.6.2 纤毛纲的主要特征
7.6.3 纤毛虫的重要种类
7.7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7.7.1 概述
7.7.2 原生动物的生理特点
7.7.3 原生动物的生殖方式
7.7.4 包囊和卵囊的构造
7.8 原生动物门的系统发展
7.8.1 单细胞动物的起源
7.8.2 各纲的亲缘关系
……
第二篇 微生物分支学科
第8章 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
第9章 微生物的生理与代谢
第10章 微生物的生态与分布
第11章 物质循环与地球生物化学过程
第12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第13章 环境分子微生物学
第14章 环境与生态
第三篇 污染控制系统微生物工程
第15章 水污染控制系统的混合培养微生物系统
第16章 水源地污染的生物处理系统
第17章 固体弃弃物的微生物工程
第18章 大气污染物的微生物处理技术
第19章 生态工程与生物复工程
第20章 生物能源工程
第21章 生物脱氮除磷去硫技术及其微生物原理
第22章 环境微生物工程实验
参考文献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以环境微生物学为基础,简要阐明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微生物相关科学以及相互的作用关系,微生物在污染控制与治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相关的实验技术等方面内容。由于微生物学涉及学科较多、知识面较广,所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本着简明扼要的宗旨,重点阐述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本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和生物学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生的教学用书和研究参考资料,也可供其他从事环境事业的科技、生产和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60329789 如需购买下载《环境工程微生物学》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哈尔滨 | 出版单位 |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于201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X172 的主题关于 环境生物学:微生物学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