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苏轼
说苏轼封面图

说苏轼

黄玉峰, 著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5.0

书籍简介:

本书讲述了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轼传奇的一生,并对他的文学成就、政治观点、哲学思想、艺术风格等作了全面的分析。

书籍目录:

苏轼人生

第一集天赋人生

第二集奋发人生

第三集不羁人生

第四集坦荡人生

第五集潇洒人生

第六集造福人生

第七集苦难人生

第八集圆通人生

第九集悲悯人生

第十集风光人生

第十一集安详人生

第十二集幽默人生

第十三集慈柔人生

第十四集和美人生

第十五集旷达人生

第十六集美味人生

第十七集歌吟人生

第十八集艺术人生

第十九集智慧人生

第二十集圆满人生

苏轼轶事

第一集少年英气

第二集试场风光

第三集初露锋芒

第四集造福一方

第五集乌台诗案

第六集生命冼礼

第七集元裙党争

第八集封疆大吏

第九集洒脱岭海

第十集魂还天地

苏轼诗词

苏轼短文

苏轼哲言

苏轼生平扫描

后记

前言

在提笔写这篇序言时,我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则报道:1797年7月,美国一位年轻的父亲为失足坠崖的5岁孩子在自己的土地上修建了一座坟墓,因为过分悲痛,夫妇俩决定移居他乡。在转让土地的契约上,孩子的父亲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无论什么情况,孩子的墓地都不能拆迁铲平。

一百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不知被转卖了多少次,但孩子的墓地却完整地保留下来。在此期间,格兰特总统逝世,政府决定在此地建他的墓地,但他们没有将孩子的墓迁走。

又过了一百年,1997年,美国政府决定重修这座总统墓,同时将去世二百年的孩子的墓整修一新。

里根在一次拜谒格兰特总统的墓时,说明了这样做的理由:孩子的墓,属于他的私人领地,谁也没有理由剥夺他安卧在自己领地的权利。

读了这则故事,我浮想联翩,假如同样的事发生在我们这里,结果将会怎样?于是,我突然想到了九百年前的苏东坡。

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东南亚语言文化的学者艾朗若说:“苏东坡不仅在中国,在欧洲、美洲,直至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少有的文化巨人。他的诗、画、文章和哲学思想都达到了特殊的高度。”参与中日韩美国际合作项目《苏东坡研究史》的美国学者唐凯琳博士说:“在西方汉学家的心目中,没有一个中国传统文人能像苏轼这样得到肯定和重视。这是因为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个浩瀚渊深的‘苏海’,几乎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那么,浩瀚渊深的“苏海”仅仅是在诗词文赋方面吗?看来并非如此。

林语堂说苏轼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说他的一生有着对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的朦胧的理想和实际的追求。

他敢说“我坐华堂上,不改麋鹿姿”(我即使坐在朝堂之上,也不会改变追求独立的本色);他敢说“好诗冲口谁能择”(我是有话就得说,有诗就要写,不吐不快,毫无顾忌,谁能阻挡,这是我的言论自由);他敢说“不须论贤惠,均是为食谋”(人都是平等的,无论是好是坏,都有生存权);他敢于对皇帝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难道我是一条狗一匹马吗?难道我只是为了求得皇帝的一点破布掩埋以终吗?);他敢于向皇帝叫板:“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此等文字,在官场上,谁曾说过?)他敢于上奏朝廷:“天下莫危于入主,聚则为君民,散则为仇雠。天下归往谓之王,人各有其心谓之独夫。”(这简直是民主的宣言。)这一切,难道不足以说明苏轼的现代精神?他旷达、宽容、正直、诚信、慈柔、坚韧、创新;他提倡独立自由,追求平等;他同情弱者,关爱他人;他既会为民造福,又会享受生活这一切难道不正是林语堂所说的现代精神的涵义?难道不正是“苏海”所包括的内容?也许,正因为如此,我自然地想到了上面的那则故事。它们的共同处,便是对人权的捍卫,是对人权的尊重。而每个人的权利都是应该得到尊重的,不管他是皇帝还是乞丐、贵族还是平民、大人还是小孩。然而真正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尽管如此,苏轼是在追求了虽然,他没有用现代的词汇。

一般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多的是专制、等级、仇恨、奴性。

不错,大量充斥的是这些,但是从以苏轼为代表的求真、求善、求美的人们的诗文以及所作所为中,我们似乎能看到它的对立面:对独立、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虽然他们也许并不自觉,虽然它的力量是那样微弱。但“苏轼们”的存在,证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并非全是黑夜而没有光明!她证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一无是处,并非全是吃人!她也有美好的东西就像美国那个故事。

讲苏轼的书,坊间已经不少。玉峰以“人生”为线索,将苏轼一生行状与诗文串起来,在讲述时倾注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处处不脱离生活,常把苏轼作为一面镜子观照现实,是较为独特的。

他强调了苏轼“不随”。所谓“不随”,就是有独立的精神,有自由的思想,有自己的是非标准,不随权势变化。苏轼起先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某些措施,后又反对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做法。结果两边不讨好。在专制社会,文人往往是“随”的多。宋人刘挚说:“一为文人,无足观矣。”言虽刻薄,道的却是实情。但要做到坚持己见,谈何容易!正因为如此,更显出苏轼的可贵。君子“和而不同”,这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同样是很重要的。

他突出了苏轼的重“情”。父子情,兄弟情,朋友情,夫妻情。他批评了当今的种种“无情”、“不情”。这很有意思。笔者也以为“人情”两字可作试金石,烛照古今中外,洞察世态人心。清人张问陶有诗云“好诗不过近人情”,其实好人、好官、好师莫不如此。这是很简单的标尺。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所言凡近人情的往往是真的,善的,美的;凡不合人情的往往是伪的,恶的,丑的。不爱父母的人,何以爱天下?连齐家都做不到,何以治国?苏轼一生不失赤子之心,充满了亲情,友情,爱情,同情。玉峰拈出这一点发挥,我以为非常好。为倡导“和谐”社会,不必用什么深刻的大道理说教,让青少年从小懂人情,惜亲情,肯同情,做人便庶几可矣!就这一点而言,宣传苏轼的“情”,对我们大家都会有启迪作用。

《说苏轼》还有很多与众不同之处。比如谈苏轼被贬黄州,不说他如何受苦,却说他如何自我修炼,脱胎换骨;谈苏轼到惠州,不说他如何遭难,却说他如何善于制酒造屋,享受人生;谈苏轼在海南,也不说他如何食无肉居无所,却说他如何兴办教育,送医送药,为民造福。玉峰将苏轼波澜起伏的人生浓缩在短短的20集讲述中,娓娓道来,有声有色,雅俗共赏。

近年来常有朋友和学生问我对于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说红楼》、于丹《论语心得》的看法,我没读过他们的作品,很难判断。但我想只要态度真诚,而不要总是以导师自居;只要不故意违背事实,为某些成见鼓吹,起“帮忙”、“帮闲”作用;只要坚守道德底线,不宣扬权术、歌颂暴力、不诲盗诲淫,误导人心,不以丑为美颠倒是非,不装点山林逢迎冠盖;那么,正不妨如钱钟书所言:“卿用卿法,我行我素”,愿意听的不妨听听,不愿读的也可以不去读。我同意易中天先生的那句话:即便孔子在今天也不会拒绝利用电视的。正如南宋时有人抱怨科举,朱熹却说,“就是孔子生于今天也要参加考试”一样(梁章钜《制艺丛话》),这是时代使然。让青年一代有机会熟悉孔孟,了解李杜、苏辛。宣传“常识”,或与历史某些细节有所出入,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节目,真的形成发表不同意见的风气,并促使有些人真的去读一点书。形成一点自己独立的见解,凡事有“不随”的习惯,则真正是“善莫大焉”。

赵志伟2007年12月

后记

做完20集《天地一文人苏东坡》,我自己也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从小,我就读过苏东坡的词,爱朗诵他的“大江东去”,爱品味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爱抄写他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爱效仿他的“拣尽寒枝不肯栖”,爱歌唱他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使我幼小的心灵得到雨露的滋润。但是,那时的我并不真正了解苏轼,我不知道他与屈陶的不同,不知道他与李杜的距离,不知道他与韩(愈)柳(宗元)的高下,不知道他与程(颢颐)朱(熹)的区别,更不知道他身上具有的现代精神。我只是被他的一篇篇作品所感染。

然而,当我真正走近苏轼时,我的认识就完全不同了。

与屈原比,苏轼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与陶潜比,苏轼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与韩柳比,苏轼多了一分豁达,少了几分悲观;与李白比,苏轼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与杜甫比,苏轼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与程朱比,苏轼多了一分童心,少了几分刻板。

苏轼是中国文人完美个性和品格的化身。

苏轼是人类的骄傲。

我曾设想,如果在每所中学里开一门苏轼选修课,介绍苏轼,学习苏轼,那该多好!因为苏轼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最佳材料之一;因为学习苏轼也许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最简便的途径之一。

为了便于读者全面了解苏轼,本书除了以人生为主题的20集讲稿外,还有以下内容:“苏轼轶事”,是后入辑录的东坡生活的各个侧面;“苏轼诗词”和“苏轼短文”,短文尽可能避开大家较为熟悉的篇目;“苏轼哲言”,选择本人较有体会的名言名句;“苏轼生平扫描”,择其大者,粗线条地勾勒其经历。

因为篇幅关系,这些内容都尽可能压缩到了最少。

然而,苏轼是说不完、道不尽、讲不透的。

感谢复旦附中领导对我的关心和理解,感谢亲朋好友们的热情支持,感谢纪实频道的领导和编导对我的肯定,感谢辞书出版社编辑付出的辛劳。尤其要感谢复旦大学图书馆对我的帮助,为我提供了必要的资料。没有他们的关心、理解、支持、肯定和帮助,我的《说苏轼》是很难问世的。

最后必须承认,我的讲稿《说苏轼》是很粗浅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在三尺讲台旁站了整整40年。我不是苏轼研究专家,至今来不及把他的文章诗词细细通读一遍,也来不及把历代评论他的文献广泛收集,并细细研读一番,这将是我今后打算努力去做的事。我将用今后的生命去实践我从苏东坡那里学到的为人处世之道。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果有机会修订,我相信一定会做得好些。

黄玉峰2007年12月

内容摘要:

  宋朝是一个充满近现代气质的时代,伟大的宋词伴随着北宋的烟云。那时无以数计的文化伟人先后出没在宋朝的天幕上。苏轼是谁?是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他是一个辽远的象征,一个我们念念不忘的契机。激越的华章、低回的忧郁、慈悲的心肠、快乐的歌声,达则为民为国为己,穷也为己为民为国。随遇而安、随缘而适、任运顺时,无可无不可。如果不是出于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我们很难想像,为什么苏轼在那些受屈辱、受迫害、艰难困苦、狼狈不堪的日子里,仍然活得那样有滋有味、一丝不苟。本书是《文化中国》书系中的一部,也是黄玉峰老师继《说李白》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着重评价了苏轼身上所具有的“现代精神”,高度赞扬了他“不随”、即独立、不随波逐流的人格。读《说苏轼》,不仅能增加对苏轼的了解,更能获得精神上的洗礼。  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苏轼人生”,是以作者作客上视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时制作的《天地一文人苏东坡》节目为底本,全面讲述北宋大文豪苏轼丰富多彩的一生。作者以苏轼人生脉络为主线,结合苏轼在各个时期的文章、诗词,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苏轼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文学成就、艺术修养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部分包括“苏轼轶事”、“苏轼诗词”、“苏轼短文”、“苏轼哲言”。作者从苏轼的作品和后人的辑录中精心挑选了这些内容,并加以注释和评析,以便于读者更全面的地了解苏轼。【作者简介】  黄玉峰,1947年生。1967年毕业于上海教育学院。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写作学会副会长,上海语文学会理事,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多次参加高考语文试卷命题。长期耕耘在教学一线,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引起了普遍关注。以文人的姿态而不是以语文教师的姿态介入到教学中,人称一位“特立独行者”。近年来对李白和杜甫等中国古代诗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和新看法。著有《新语文写作》、《怎样写好高考作文》、《六朝山水诗派》、《诗情画意》、《育人之道》、《教师人文读本》、《说话的技巧》等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说苏轼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文化中国书系
9787532623983
《说苏轼》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辞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10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说苏轼是上海辞书出版社于2007.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6 的主题关于 苏轼(1036~1101)-生平事迹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