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18.0
鸡飞狗跳、猫捉老鼠、守株待兔,这些成语竟然活生生在新西兰一民宅中上演。一只狗和两只鸡、一对老鼠和三只猫,还有马松博士的家人朋友共同守护的一只兔子,六种”动物”奇妙地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这幺有趣的冒险,还真是一般人没能力,也不敢做的。老鼠们从女主人的双峰中钻出、到处便便却又情深意坚的一对鸡情侣、猫掌勾搭在兔子身上同枕共眠,各种场面难以想象,只能说人类对动物的认识实在是太少了。《动物老友记》是少数能够带给人完全的娱乐,同时兼具潜移默化功用的一本书。作者把几种看似”天敌”的动物养在一块儿,让它们在平等和互相陪伴的环境中成长,看它们是否能够建立起一个和谐友爱的王国。假如动物间都能够跨越物种障碍,建立友谊,那幺更具有同情心和理解能力的人类难道不能彼此互相容忍吗?他的实验在自己家中进行,家人共同参与并且吸引了很多邻居、青少年前来参观共同研究。本书题材有趣,文笔幽默,开卷立刻就让人沉浸其中。
前言:一次关于和平共处的试验
一、老友集结
二、最近比较烦
三、同一个屋檐下
四、悄悄改变
五、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尾声:推已及人
致谢
前言
前言:一次关于和平共处的试验
本书讲述的是一次单纯而善意的试验,或许该把它称作是一种探询,旨在寻求是哪些必不可少的因素,使得跨物种之间的友谊成为可能。我的基本设想是将一只小猫,一只小狗,一只兔子,一只小鸡和一只幼鼠安置在亲密的环境里,共同抚养成长,来观察它们彼此是否会相处融洽,甚至进而结成好友。
我不仅希望这项小小的冒险能圆满成功鉴于那些每日出现于报纸头版头条的宗教仇恨、偏见、战争与政治性敌意也企盼着在其结束之际,可以给人丁点儿教益,有助改善我们人与人之间颇为遗憾的关系与处境。
我特意着手营造出仅在机缘巧合下才能形成的局面,只是想弄明白,如果从它们幼年便开始一起抚育,这些通常不相往来的家伙们是否能够消除敌意,克服漠然相待的态度,从而学会宽容,建立友谊,如果运气不错的话,甚至结为知己。虽然已有许多报道记录下这类小概率事件,但我还未曾听闻有谁从头至尾、按部就班地去观察整个事件的发展进程呢。不管结局如何,这不会带来什么损失。我打算收养那些前景堪忧的动物们。这样,即使整个计划失败了,至少我还能为这些动物们带来相对快乐无忧、自由自在的生活呀。
毋庸置疑,宽容可以后天习得,毕竟它不是一种天生就有的情感。尽管我们口头上常说能“容忍”,实际上真正的含义却是:我们不得不对一些需要考虑的事做出自己明确的决定。宽容是种观念,观念都可以后天习得,由言传身教传递给他人。另一方面,情感则迥然不同。你无法强迫好感的萌生,也无法迫使一类动物去喜爱另一类动物。不过,让情感萌发与生长的氛围却能通过培养、鼓励与回报的方式被营造出来。
这便是我的出发点。首先,我希望动物间能够停止相互敌对的状态,不再认为自己濒临威胁。然后要求它们做到彼此宽容,打成一片,此后或许就能通向友谊之路。最终,我还抱有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那就是,其中的某个动物没准能在这个跨物种大家庭里,找寻到他或她的灵魂伴侣呢。我自己见证过除开最后一种情况以外,其他两种可能性的实现。(容忍一种动物,与这种动物成为好朋友,到最后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是三种迥然不同的情况。)我知道有几条狗,他们与猫结成了密友;也见过有些猫,从小接受训练,还能同鸟儿亲昵无间呢。这没多少令人惊叹的,可类似数以百计奇闻异事的书面记录却少得可怜。我也许不是第一个提出这类问题,甚至也不是第一个进行这种试验,但可能是第一个将这期间发生的一切,事无巨细地记录在案的人。
进行这项计划(这个词要比“试验”好听些),至少一半的原因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更多地了解人类群体之间那些敌意的本质特征,此外还想知道,又是什么构成了礼让、友谊、合作、喜爱、同情与怜悯这些与之相反的情感。几乎曾经有过的每种解释,都把这些爱恨的起源,归结于血缘关系这一最富凝聚力的纽带上(即家族关系),可是有了家庭的纽带,未必能确保合作、同情、怜悯甚至爱的存在呀。我们只消回忆下托尔斯泰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场白就知道了,“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不相同”故事因此精彩纷呈(至少对小说家而言如此)。但这不仅仅是小说的虚构:近年来家族内部的纷争与悲剧已然为撰写回忆录催生出一大类的题材。
语言:口说同一种语言的人们仍然捉对厮杀(看看孟加拉与印度的当地人民、爱尔兰天主教徒与新教徒、塞尔维亚人与克罗地亚人)。宗教:不同宗教间两败俱伤的争斗如此普遍,以至于让人产生相关报道真是老生常谈之感:想想以色列人与巴勒斯坦人,印度穆斯林与印度教教徒,波斯尼亚穆斯林与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车臣地区俄罗斯东正教徒与穆斯林问都仿佛有不共戴天之仇,这种冲突也发生在斯里兰卡的佛教徒与穆斯林、东帝汶的基督徒与穆斯林之间。即便在同一种宗教内部,也存在着仇恨:看看北爱尔兰天主教徒与新教徒间的“麻烦问题”,或是巴基斯坦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差异,以及中东的其他国家。再看看种族:白人之间(欧洲),黑人之间(非洲)的冲突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啦,自古以来便是如此。国籍都能经常成为排外的口实(第三帝国)。在今天的法国,一个普普通通的国籍(即公民权)并不足以为居住在巴黎郊外贫民区的穆斯林与巴黎人创造出和谐相处的氛围。巴尔干人教会我们“巴尔干化”这个术语,现已成为各式各样骚动与分裂的代名词。现代国家几乎无不为这样那样的糟糕处境困扰着。阶级:政治集团挑起阶级矛盾,操控他们相互憎恨,甚至发动战争。服饰、习惯和文化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挑选朋友甚至配偶,但依旧不能避免彼此间的相互伤害与争端。
我们注定要憎恶外人吗?这种作为基因遗传而来的群体内一外两分法,难道是一种注定要永远重复的种族本位立场的社会生物学?科学无法提供任何出路吗?如果我们在近年历史上得不到丝毫慰藉,还有什么理由去相信人类会发展出必需的情感、智能或信息,来使宽容与善意成为可能呢?
我不是第一个注意到以下有趣事实的人:还从来没有一位科学家谈起过动物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的敌意呢。动物们确实可能相互猎取,相互吞食,但憎恶这个词对它们其中任何一个而言都格格不入。猫不讨厌老鼠,而只是吃老鼠;老鼠对猫而言不是“敌人”,而是“晚餐”。即使有的猫对另一只猫侧目而视,也不能将此归咎于厌恶或是不喜欢,只是关乎地盘或配偶的争夺。猫可不需要建立一套精准无比而又富有想象力的分类系统,来对不同种类的动物们进行行为价值判断。
此外,野生环境下的大多数动物并不与其他物种产生冲突。它们看上去只是忽略对方,除非情况迫不得已。它们是如何做到的?被迫呆在一块儿时,动物们的表现比我们好上百倍,这给了我撰写本书的灵感:假如那些并不以相互友好著称的动物们也能够学着宽容对方,甚至走得比宽容更进一步,那么人类又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
创造一条通达“和谐王国”的道路有多刻意!如果你这样想的话,那应该先注意到,所有与人相处的动物们都生活在一个刻意人为的环境下。也许除了猫之外,没有动物是自愿选择同人类呆在一块儿的,无论是作为宠物,还是在动物园、马戏团抑或是一家农场。
最理想的情况莫过于在野生环境下,对动物们进行持续多年的观察。我们时代所有了不起的动物行为学家都致力于此,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黛安.福赛(DianFossey)、毕鲁蒂.加迪卡斯(BiruteGaldikas)、珍妮.古德尔(Jane!Goodall)、辛西娅.摩斯(CynthiaMoss)、乔伊斯.普尔(JoycePoole)以及许许多多其他的动物专家都是这样。然而他们的著作并没有涉及跨物种间的友谊记载,并非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者们不愿有所记录,而是在野生条件下,动物们超越物种障碍、结交朋友的机会着实少之又少。
许多人都怀有与人为善、与物为善之心,和谐王国的理念之所以为人注目,正在于它诉诸了这样一种渴求;即便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它并非可行。如何做到这点大概是每个人都会产生的重大疑问。寻求解决之道及其方向绝非无足轻重之举。又有谁愿意宣称:我的目标在于制造冲突、愤愆与终极战争呢?没有。
我们万万不可失去谦卑,仅仅因为无法理解他人和其他物种的成员而妄下判断。就连西方世界最伟大的头脑之一(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奴隶制是自然的,正如十九世纪的精神病学家认为(至今有些仍然如此认为)存在着天生的罪犯那般,存在着天生的奴隶。今天绝大多数的人们不再持有如此阴暗的观点。而现今我们所珍视的信条之中,又有哪些会在将来被视为狂言妄语呢?
毋庸置疑,一千年后的人们几乎会带着惊恐的心情,来回顾我们今日众多的信念与行为。科学家不忘谦卑总不失为一件好事。我期盼在未来的日子里,人们将对动物园、马戏团以及工厂化农场的曾经存在而感到难以置信。不过也很可能大错特错,因为人对动物所做的,在千百年里面并无多大的进步,只是在最近二三十年里,我们的态度才有所好转。
尽管如此,我依旧相信,随着对动物认知的加深,我们对其情感与思考的体认亦会相应增多。在相当晚近之前,动物情感这一领域一直为动物学家们忽视。部分原因在于我们无从同动物们亲密无问地相处。如果你对老鼠的认知仅局限于实验室的方寸之间,理解它们的内在生命这一点又从何谈起。你那拥有一只小小宠物鼠的孩子很可能比你自己更为了解老鼠的感觉甚至行为。成千上万在实验室里观察老鼠或鸽子的科学家们,可曾留下一星半点关于动物内在情感言之凿凿的记录?即便有,我也忽略它们。这就好比猎人们,有关大象行为的知识几乎没有一点源自他们。事实上,我还要深究下去:我们从捕象人之书里学不到任何有关大象生命的东西。只有当女人们走进野地直接观察大象家族,我们对大象的认知才得以起始。
唯有下定决心,在相对平等的立场上与动物相处,我们才有可能从更为多样的角度来了解它们的能力:不仅仅在于它们日常干些什么,吃些什么,怎样交配,还有它们如何获得快乐,又是什么使其悲伤,如何哀恸,甚至怎样对同伴朋友表达同情。我的想法是尽可能地去模拟自然环境,顺便学习一些田野观察的经验。这原本就不是一个实验室试验。兴许这些动物们都有着几分让人受教之处也未可知呢。
鸡飞狗跳、猫捉老鼠、守株待兔,这些成语竟然活生生在新西兰一民宅中上演。一只狗和两只鸡、一对老鼠和三只猫,还有马松博士的家人朋友共同守护的一只兔子,六种“动物”奇妙地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这幺有趣的冒险,还真是一般人没能力,也不敢做的。老鼠们从女主人的双峰中钻出、到处便便却又情深意坚的一对鸡情侣、猫掌勾搭在兔子身上同枕共眠,各种场面难以想象,只能说人类对动物的认识实在是太少了。 本书是少数能够带给人完全的娱乐,同时兼具潜移默化功用的一本书。作者把几种看似“天敌”的动物养在一块儿,让它们在平等和互相陪伴的环境中成长,看它们是否能够建立起一个和谐友爱的王国。假如动物间都能够跨越物种障碍,建立友谊,那幺更具有同情心和理解能力的人类难道不能彼此互相容忍吗?他的实验在自己家中进行,家人共同参与并且吸引了很多邻居、青少年前来参观共同研究。本书题材有趣,文笔幽默,开卷立刻就让人沉浸其中。 马松博士的假设和实验的创意很迷人,也很敢想。他选来7只动物,包括一对鼠姊妹、一对雌雄波兰卷毛鸡、一只布偶猫、一只佛兰德巨兔,以及一只混血流浪犬,把几种看似“天敌”的动物养在一块儿,让它们在平等和互相陪伴的环境中成长,看它们是否能够建立起一个和谐友爱的王国。 刚开始是一降谎乱。小猫自来熟地融入其中,但是兔子却表现出一副自闭的样子。小鼠姐妹整个白天都在睡觉,却是夜游神。卷毛鸡夫妻俩相依相伴,抗拒其他人。小狗麦卡的情绪却越来越激动。 但随着时间流逝,在这个前无古人的环境之中,如同马松的猜测,动物们开始以惊人的方式改变。假如动物间都能够跨越物种障碍,建立友谊,那么更具有同情心和理解能力的人类难道不能彼此互相容忍吗?【作者简介】 杰弗里.穆萨耶夫.马松,曾是一名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档案馆(SigmundFreudArchives)前任项目主任,众多畅销书的作者,包括《坠入乐园》(SlippingintoParadise)、《对月亮歌唱的猪》(ThePigWhoSangtotheMoon)、《猫咪的九种情感生活》(TheNineEmotionalLivesofCats)、《小狗对爱不撒谎》(DogsNeverLieAboutLove)和《当大象哭泣之时》(WhenElephantsWeep)。曾长时间定居于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现携妻子、两个儿子和若干动物伙伴在新西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