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5.0
新春话年画,端午拉杂谈;冬日斗蟋蟀,伏天说浮瓜;旗人的吃喝,各地的风俗……。本书作者以乡土怀旧的笔触,回忆北京和东西南北各地的古老淳朴的民情习俗,别具一格的市井小景和时令趣闻,令人回味。
总序一
总序二
序
年节纪胜
“书春”逸闻
北京人买年货
门神.挂钱儿.窗户花儿
佳肴美酒醉除夕
迎春福、禄、寿
北京人吃饺子
春节逛厂甸
侗族春节习俗
漫话“初五开市”
舞狮与耍龙灯
曲阜元宵点天灯
正月十六妇女走百病
二月二,龙抬头
清明时节话上坟
六月六天贶节
放荷灯与烧法船
九九登高倍思亲
福州冬节搓丸风俗
腊八节的来历
新春话年画
北京人年关搪债
平民之家做年菜
爆竹声中一岁除
探亲访友话蒲包
北京“杂拌儿”
晚清官场拜年习俗
春节话青田年糕
元宵之夜灯如昼
“竹马舞”琐谈
春节接姑奶奶之俗
朝日坛与太阳糕
蟠桃盛会三月三
端午拉杂谈
“七七”鹊桥会
月到中秋分外明
冬至大如年
《九九消寒图》
“小年”祭灶
时令记趣
春饼、春菜和春酒
立夏尝新
伏天话扇
五月旱与六月雨
炎夏之冰
蟋蟀声声秋意浓
北京的糖葫芦
寒冬话火锅
围炉夜话
腊月京城有鲜花
春回大地话风筝
热在三伏
六月浮瓜
夏虫诗情
暑滞夏和贴秋膘
秋风吹来烤肉香
十月一,送寒衣
风雪大酒缸
冰床乐事
市井闲趣
旧京庙会
京城秧歌
骑毛驴逛白云观
荷花市场拉洋片
古拙的民间玩具
“鬃人儿”与“毛猴儿”
鸟趣
玩交嘴雀
冬日斗蟋蟀
哈巴狗儿与袖狗儿
金华斗牛风俗
赵州龙牌会
妙趣横生“抬花杠”
金陵茅山会
安塞腰鼓
民间花会琐谈
闲话踩高跷
雍和宫“打鬼”
北京民间杂戏
敲糖锣与捏面人
春意盎然小金鱼儿
空中音乐鸽哨
驯养苍鹰
驯蛙、驯蚁艺人
角灯.泥花.铁蛋
曲阜祭孔
太行山麓“捉黄鬼”
蜀中药王会盛况
敖包相会
巷陌风情
北京的五大“镇物
京华“八”字何其多
龙年说龙俗
老北京人的称谓
闲话小脚儿
北京四合院琐谈
里巷徜徉话门墩儿
老年间的北京儿歌
旧京百业话绝技
闲话北京“打鼓的”
井窝子与挑水的
京都花轿
街头棋摊
漫话拉洋车
驼铃断想
平湖西瓜灯
满族风俗拉杂
赛画眉
苗族儿女的自由恋爱
广西盘瑶入赘婚俗
绍兴小儿“寄名”或“偷名”
老鼠入年画
旗袍的变迁
柳阴蝉鸣话胡同
天棚.鱼缸.石榴树
纸窗之趣
长街叫卖声
旧京测字先生
茶馆.茶摊.大碗茶
闯线.摸驴.拴娃娃
京城澡堂子
乞丐王国种种
北京的四轮大马车
旧京三次大出殡
晋南民居地窨院
旗人吃喝习惯
渔民婚俗情趣
畲族人的婚恋习俗
浙东生育风俗
后记从“京华感旧录”到“神州轶闻录”
前言
我生长北京,说一口北京话,而今九十多岁了,算得上一个老北京。然而北京城区之扩展,市面之繁荣,交通之便利,却今昔大大不可同语,其变化皆在我眼中,说之不尽。姑举今天的动物园为例,旧名农事试验场,建于清光绪年间,规模宏大;嗣因东面一部分被划出去成立苏联展览馆(现名北京展览馆)而缩小了。园的西北隅的畅观楼,曾是西太后游园歇息所在。今天的熊猫馆原非昔年所有,而馆前曾有彭家珍等五烈士墓却不见了。
兹以友人周简段近将刊布于《华侨日报》的专栏文章,集册成书,其意旨甚盛,承嘱为序言,衰老颓唐,聊以此塞责,愧甚,歉甚!
梁漱溟
1985年5月于北京
后记
从“京华感旧录”到“神州轶闻录”
记周简段先生
人年纪一大起来,往往容易念旧。著名文史作家周简段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周简段是个“老北京”,早年在北京读书、工作、生活。后来还与张恨水一起办过报纸,常常逛天桥,游故宫,访名胜,对北京的名人轶事、名胜古迹、文物珍宝、文史掌故、艺苑趣闻,以及民情风俗都了如指掌。1976年以后,周先生到香港去继承遗产,便在那里定居了。从1980年起,他在香港《华侨日报》副刊开辟“京华感旧录”专栏,每日一篇,千字左右,一直继续到1992年该报易主改版。一个专栏能维持十多年时间,这在中外新闻史上实属罕见。
周先生早年交游广阔,亲身经历许多事情,定居香港后,愈发怀念故都北京。其专栏文字,主要以描写故都风物、追忆故人往事、细说从前为主题.每一篇都与自己生活游历相关,行文朴实无华,所历所感,娓娓道来,深受读者喜爱。常有读者和报刊赞誉其“知识渊博,文笔优美,是写北京的权威”,“以古都北京为经,短小精练的文字为纬,系统地缕述京华旧日,细说当年,一使昔日事像重现读者眼前,又具探源究始之功,兼且披露不少鲜为人知的重要史事,对保存历史文化贡献殊大。”香港《大公报》则评其文“备觉亲切,似与周氏把臂邀游,细诉从前,令人低徊不已”。
三四十年代著名女明星夏霞女士在读了他写的《夏霞演》之后,给他写了一封上千字热情洋溢的信,对文中提到她结婚四十周年的纪念照非常感动。信中说:“由于这段旧闻,把我的思潮又带回四十年前的上海去了。”信中她还详细回顾了40年代演《赛金花》和《人之初》话剧的具体情况。最后她感慨地写道:“人年纪大起来,总喜欢怀旧、回忆,如果能找个对象谈谈往事,温温旧梦,实在是人生一大乐事。”此外,他的不少文章,被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以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报纸转载,在全球华人中影响很大。
周简段先生的专栏文章,1986年曾由香港南粤出版社出版,书名《京华感旧录》,由溥杰题签,梁漱溟作序,分《艺文篇》、《风土篇》、《人情篇》、《掌故篇》和《名胜篇》五册,附历史照片多帧,,印刷精美,弥足珍贵善书中文章短小精练,兴味盎然,于茶余饭后,披阅一番,实是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该书是香港十大畅销书之一,周简段由此一跃成为香港著名的文史作家。
此后,周先生越写思路越宽,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分别在香港《大公报》、台湾《世界论坛报》开设过“九州逸趣”“神州感旧”等专栏,取材已不限于京城一隅,而是遍及神州大地。内容也不再是单纯的感旧,而是忆旧述新,加以现实的见闻和感受,使台、港、澳和海外读者更感亲切。
1992年,在出书困难的情况下,北京的华文出版社慨然答应出版周先生十几年的专栏文章,周先生嘱我选编。精选之后,分成六辑,定名为《神州轶闻录》,冰心先生百忙中写了总序,而其中的《名人篇》由萧乾先生写序,《文化篇》由季羡林先生写序,《名胜篇》由侯仁之先生写序,《民俗篇》由胡絮青先生写序,《美食篇》由于若木先生写序,丛书名由启功先生题签。
《神州轶闻录》所选文章都很短,内容几乎都是身边琐事,细碎平淡,小到不能再小,但却寓意深远。季羡林先生在《文化篇》序中说:“哲学家们常说:于一滴水中见大海,于一粒沙中见宇宙。难道在我们这些小的文章中不能见到大的文化吗?所有这一些戏曲、文玩、店堂逸事等等,又哪一个与文化无关呢?只不过在这里谈文化,不是峨冠博带,威仪俨然,不是高头讲章,而是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细中见精神,微末处见全面.让你读了以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陶冶性灵,增长见识。”
书出版后,周简段先生接到大量读者来信,有鼓励,有赞扬,但更多的是反映这些书已经买不到。之后的十多年间,我又收集到周先生的不少文字和散轶文章,现将其所存文章再次精选和分类,分两辑出版。第一辑出版,计有《梨园往事》、《老城游》、《老俗事》、《老滋味》、《画坛旧事》等五册;第二辑五册也将其后陆续出版。现在这个版本是周先生专栏文集的最新、最完整、最具权威的一套丛书。
冯大彪
2008年元月干三缘斋
周简段,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物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新春话年画,端午拉杂谈;冬日斗蟋蟀,伏天说浮瓜;旗人的吃喝,各地的风俗……作者以乡土怀旧的笔触,回忆北京和东西南北各地的古老淳朴的民情习俗,别具一格的市井小景和时令趣闻,令人回味…… 1986年,其专栏结集“京华感旧录”,分艺文、风土、掌故等多种,由香港南粤出版社出版;之后,大陆又先后以“神州轶闻录”出版他德望文史专栏文字多种,都深受读者喜爱。本次出版,仍以“神州轶闻录”为名,精选周简段原出版过的内容和散轶文章,陆续出版,全面反映周简段先生所谈到的那个时代的戏曲、诗文、楹联、民俗、书画、人物、饮食和社会秘闻等。【作者简介】 周简段,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物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1976年定居香港后,来往于香港和北京之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华侨日报》《大公报》、台湾《世界论坛报》等多家报纸开设“京华感旧录”“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专栏,琐谈社会轶闻和文史掌故,深受读者欢迎;之后谈及内容遍及全国各地,专栏易名为“神州轶闻录”。1986年,其专栏结集“京华感旧录”,分艺文、风土、掌故等多种,由香港南粤出版社出版;之后,大陆又先后以“神州轶闻录”出版他德望文史专栏文字多种,都深受读者喜爱。本次出版,仍以“神州轶闻录”为名,精选周简段原出版过的内容和散轶文章,陆续出版,全面反映周简段先生所谈到的那个时代的戏曲、诗文、楹联、民俗、书画、人物、饮食和社会秘闻等。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老俗事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神州轶闻录 | ||
9787802254572 《老俗事》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新星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80 | 印数 | 8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