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
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封面图

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

范剑勇, 著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2.0

书籍简介: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极少数几个地区差异悬殊的国家。本书从产业集聚角度,运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通过探讨产业集聚与地区差异(国际经验)、要素流动、中国地区差异、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分9章研究了中国地区差距的形成机制与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研究逻辑与基本结论是。产业在空间上集聚是制造业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的结果,并使东部沿海地区经过累积循环机制快速发展起来,进而形成在大陆范围内的制造业中心,其余地区则沦为制造业不发达的农业外围区域。这一空间上的新“二元经济”推动了地区差异的持续扩大。

书籍目录:

1

导论

1.1研究背景

1.2已有的地区差距研究综述

1.3本书的主要结构与发现

2

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

2.1传统贸易理论的局限及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

2.2地区一体化与产业集聚

3

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国际经验

3.1对外贸易自由化与产业空间转移:墨西哥案例

3.2地区间一体化与产业分布:欧盟经验

3.3美国早期制造业集聚的转变

3.4美国结构转型与地区差距

4

产业集聚的描述性证据

4.1从地区角度看制造业的地区分布

4.2从行业角度看制造业的地区分布

4.3总结性评论

5

产业集聚与要素流动:以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为例

5.1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总体情况

5.2劳动力流入地分布、城镇类别、行业选择差别

5.3流出地来源分布

5.4广东案例分析

5.5总结性评论

6

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数据描述

6.1地区差距的产业及地区构成的计算方法

6.21978年以来地区问收入差距的总体趋势及产业构成

6.3收入差距的地区分解

6.4按产业结构分解基尼系数的变化

6.5总结性评论

7

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距

7.1实证模型

7.2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7.3回归结果

7.4总结性评论

8

要素流动、产业集聚与地区增长差距

8.1数据描述

8.2回归证据

8.3总结性评论

9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作者偏离了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方法,从需求角度来研究经济增长中的极化效应,而这一研究方法,正是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代表,它强调市场规模的累积循环与内生形成。如果说新古典增长理论是从长期的、投入角度阐述经济增长差异,则新经济地理学是从需求角度、或至少从中期来论述的。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假定下,生产厂商总是倾向于接近高收入市场的区位投资设厂,以达到节省运输成本之目的;反过来,已有的市场规模大的地区总能够吸引到足够多的企业入驻,从而使市场规模发生螺旋向上的扩大效应。【作者简介】  范剑勇,男,1971年9月生,浙江省桐乡市人。2002年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工作于浙江工商大学、上海大学。现为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教授,《经济研究》等杂志匿名审稿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已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世界经济》、《管理世界》、《中国社会科学评论》、MonthlyLaborReview、FrontiersofEconomicsinChina、SocialSciencesinChina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等学术奖励。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
9787543213999
如需购买下载《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格致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是格致出版社于20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127 ,F121.3 的主题关于 产业经济学-研究-中国 ,地区经济-经济发展-不平衡-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