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60.0
本书结合当前国内市场环境、中国企业现状,摸索中国企业品牌成长道路,结合实际案例与解决问题方法、视觉表现,为中国更多中小企业塑造品牌、打造品牌、提升营销业绩,提供更多指导思想,具有较强的实战性、指导性与可读性。
第一章颠覆,要的就是颠覆
第二章活化,让你的品牌活起来
第三章升级,让品牌焕发生机
第四章重塑,品牌青春变脸术
第五章缝隙,创出一片空白市场
第六章角色,让你的顾客和品牌成为同类
第七章时尚,你的品牌跟得上流行的脚步吗
第八章营销也娱乐
第九章借势,把营销搞大
前言
据一项调查发现,中国本土品牌的平均寿命只有7.5年。从品牌塑造周期来看,7.5年才刚刚是一个品牌的成长期,很多品牌却过早地“壮志未酬身先死”。
秦池、爱多、春都、三株、旭日升、健力宝……太多本土品牌都融入了品牌流星雨中,成为过眼烟云,“昙花一现”几乎成了中国本土品牌发展的代名词。
反观一些外国品牌,风靡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依然屹立不倒,成为百年大品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什么导致了本土品牌不能基业长青?在我看来,中国本土品牌营销存在以下缺陷:理论不足,轻“道”重“术”首先,中国大部分企业家及营销人员轻视理论学习,一听理论就烦,就说不实战,喜欢所谓的新点子,对点子背后的原理不重视,不深究。
这些人忽视了营销是实务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理论指导。经典的营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从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对实际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马克思讲得好,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搞营销,也要战略与战术并重,理论与实践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决不能轻视理论,光靠一些点子或一些概念,是不可能使企业与品牌的基业长青的。
其次,在理论派及学院派上,轻本土重西方。
中国本土的营销理论发展较晚,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求助于先进的西方理论界,对西方营销理论的迷恋几乎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
但是,各国的市场环境是不一样的。以科特勒、特劳特为代表的西方市场营销理论,主要是以美国市场情况及市场制度为背景,而中国总体市场情况与美国有所差异。西方市场营销理论研究更多的是市场营销的普遍规律,即市场经济中营销行为共性这一面,但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经济制度背景,及不同市场发育状况下的个性化营销缺乏关注和深入研究。
而我们众多的所谓本土营销专家,由于理论视野和理论研究水平有限,照搬了西方营销理论,信手拈来,导致新理论、新概念满天飞。没有客观评价传统市场营销理论的成就和不足,也没有对理论加以整合以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从而使理论的指导性不够。
本土品牌营销创新不足目前,我国企业大多创新能力不足,热衷于抄袭、跟随、模仿,产品风格多雷同,独创特色产品少,营销操作手段单一。从而导致企业缺乏自己的特色,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使品牌丧失了自身独特的竞争能力。一项针对中国彩电五大品牌进行品牌资产调研的结果显示,消费者对最大三个品牌的品牌联想几乎惊人得一致。
创新力的不足,既有中国人固有思维方式的原因,同时也与当前创新机制不健全有关。
创新者的思想必须大胆解放,不能有任何束缚,否则必有于旧事物、旧观念、旧框框,产生不出新东西。然而中庸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国,国人的思维方式守旧、传统,缺乏开拓性,有严重的思维定势。大家害怕创新中出现的错误,出现的稀奇古怪和不完美,把创新意识扼杀在摇篮里。
要保证企业具有可持续创新的能力,就必须拥有一套创新机制,如创新规划、人才培养等。然而,目前我国创新机制并不健全,特别是作为创新机制基础的人才培养问题,成为了创新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我国的人才培养,大多追求的是秩序,而不注重培养个人的个性;在学习上,追求思维的标准化(如答案标准化)、记忆的准确化;在思维方式上,注重逻辑思维而比较轻视形象思维等。
中国市场正阔步进入品牌化生存的时代,营销不创新、品牌不加速,就意味着落后、倒退,必将导致品牌过快消失。
达尔文进化论告诉我们,自然发展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生命的演变中,一些生命机体为了必要的生存资源而展开竞争,使自己的身体结构发生变化,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一些物种则可能被其他物种所取代,成千上万物种在消失的同时又有更多新的物种不断产生,从而保证物种的多样性,并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达尔文进化论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企业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生存法则。从过去的经验中走出来,形成新的经验,不断突破自己,实现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炒作之风盛行,短线操作严重眼下炒作之风盛行,无论是本土一线品牌还是众多二三线品牌,很多企业都在挖空心思制造出各种话题进行炒作:概念炒作、技术炒作、广告炒作……真是千姿百态、光怪陆离、轮番炒作。
例如,国内木地板市场大肆炒作全新概念,如关于甲醛游离释放量E2、E1、E0级的纠缠不清的解释;耐磨转数等级的标榜;单锁扣、双锁扣、三锁扣、V型槽,甚至是“飞机空中加油锁扣技术”轮番上阵等。此外,各种技术处理手段也纷纷上阵表演:平板压缩、横纹压缩、密闭加热、微孔透气、驱蚊健康涂饰、维系木材原态涂饰、滤毒表面结构构建……不少本土品牌都采用短平快的手法、以短期套现为主的策略。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如何在短时间内用轰炸式的广告砸开市场,尽快实现资本回笼,完成资本积累。至于对产品内涵的挖掘、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忠诚互动、顾客服务水准的提高等,则不屑一顾,导致了本土品牌缺乏长期可持续竞争力,只是昙花一现。
新鲜营销9法,提升销量与品牌面对本土品牌营销的困境,面对社会环境、消费者及市场竞争的改变,作为“以传播世界最先进营销理念,打造国际一流品牌为己任”的采纳公司,深感创建适合中国本土化市场营销理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公司成立12年来,一直努力地对各种理论进行整合并加以创新,一直不忘从不同角度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及总结,形成了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新思想和新观点,具备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了更好地将我们的理论知识及经验与更多读者分享,我们从2004年开始专注于编写一系列适合我国本土品牌实际情况的书籍。
2005年,我们编著了侧重于理论研究的《挑战中国营销8大新难题》一书。
此后,我们从新营销理论的构建开始,边破边立,以大量实践进行总结,试图梳理出一套自成一家的“新鲜营销”的理论体系,在引入国外先进案例的同时,成功地将这些经验本土化、实战化,并结合采纳十几年来成功运作的关于新鲜营销的具体策划实例,编著成了这本《让老虎飞起来》一书。
本书主要讲述了在传统营销理论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环境变化之下,新鲜营销如何以品牌营销战略为核心,以消费者为原点,以创新性和想象力为手段;如何通过对品牌的检核,发现品牌存在的问题以及突破的机会点,通过品牌颠覆、品牌活化、品牌升级、品牌重塑、缝隙市场营销、角色营销、时尚营销、盐模式传播、借势营销等对策,让品牌在竞争中不断增强竞争优势,从而帮助中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上取得品牌营销的成功。
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众多人士的帮助。在此,特别感谢采纳公司品牌管理中心的汪洋先生。作为在营销界打拼了四五年、在采纳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策划精英,他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实战经验,在他的努力下,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同时,还要感谢品牌管理中心的梁晓刚、张斌、余媛梅、江育佳、夏洋、刘彦玲、荣江平,设计部的刘贞、刘海玲、张艳等人,感谢他们给予我的无私支持与帮助。
最后,还要感谢南京大学出版社的朋友们,感谢他们为此书付出的辛勤劳动。
祝愿大家能够成为采纳中国新营销理论实战《让老虎飞起来》一书在中国的第一批受益者,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朱玉童2007年11月
本书是一本深谙国情、充满新时代气息、具有作者精辟独创思想的品牌战略专著,它向我们阐述了在新的营销环境下,如何运用新的营销手段来塑造品牌。书中所提出的新鲜营销理念,可以帮助企业认识到,在品牌不同的生命周期,应该有不同的操作策略。该书不仅适合于品牌管理者,对于企业领导人来说也大有裨益。 这是中国企业品牌营销理论的一部力作,它深刻地解读了中国企业品牌运营的困惑,并以新颖的视角启发企业重新思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营销发展的新进程。它促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品牌战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必须成为企业经营的重中之重。【作者简介】 朱玉童:现任采纳品,牌营销顾问机构(深圳/上海/北京)总经理,2000、2001、2005、2006、2007年五次荣获中国十大营销专家,中国策划界十大风云人物。清华大学EMBA班核心讲师、中山大学EMBA总裁班讲师。发表专业文章近百篇、数十万字,举办大型专场报告会数百场,与人合著《企划人实话实说》,出版专著《曝光一个广告人的“阴谋”》、《非常策划》《营销X档案》、《破解营销之谜》、《渠道冲突》《挑战中国营销8次新难题》。上百家企业营销咨询顾问经验,《销售与市场》杂志社顾问、《广告导报》理事、《市场周刊》杂志顾问、《企业家內参》杂志顾问、《成功营销》杂志口牌总策划、《南风窗.新营销》杂志特约专家群成员、《中国经营报》专家顾问、中国生产力学会策划专家委员会理事专家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匡职业经理人职业标准起草人之一、深圳市营销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管理咨询名家、中国管理培训名家企管论坛策划名家、清华大学深圳研究EMBA班客座讲师、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客座讲师、国家工商局《全国广告人员上岗教材》编委。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让老虎飞起来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305053047 《让老虎飞起来》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南京 | 出版单位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6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49 | 印数 |
让老虎飞起来是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8.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279.23 的主题关于 企业管理:质量管理-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