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18.0
本书首先通过对共生理论和集群的本质研究,从全新角度分析得出影响集群竞争力的核心因子,从而得到集群竞争力的全新内涵。然后以此为主要指标,建立基于集群的竞争力评价模型,并结合集群系统的识别模型,建立集群竞争力评价的二维集成评估框架,通过这个模型,从集群视角把区域经济分为四种类型。接着,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从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各经济类型的内生发展路径。最后,全书以安徽省工业企业集群发展为例,以集群的共生创新、共生效率和共生增容路径为整体解决思路,提升安徽工业企业集群竞争力。
关于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的几点建议(代序)
前言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
1.2.2 共生理论研究
1.2.3 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书的创新点
第2章 集群竞争力的共生视角分析
2.1 共生的一般理论与集群竞争力界定
2.1.1 共生的来源及内涵
2.1.2 共生系统结构及共生类型
2.1.3 共生体的作用力分析
2.1.4 集群竞争力的界定
2.2 共生创新是集群竞争力的源动力
2.2.1 共生技术创新与集群竞争力
2.2.2 共生组织创新与集群竞争力
2.2.3 共生管理创新与集群竞争力
2.2.4 共生文化创新与集群竞争力
2.3 共生效率是集群竞争力的产出动力
2.3.1 共生分工效率与集群竞争力
2.3.2 共生组织效率与集群竞争力
2.3.3 共生产出效率与集群竞争力
2.4 共生增容集群竞争力的循环动力
2.4.1 数量规模与集群竞争力
2.4.2 共生密度升级与集群竞争力
2.4.3 共生维度升级与集群竞争力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模型研究
3.1 集群的识别方法比较
3.1.1 集中率
3.1.2 赫芬达尔指数
3.1.3 空间基尼系数
3.1.4 EG指数
3.2 集群的识别
3.2.1 单指标区位商及其评价模型
3.2.2 多指标区位商及其评价模型
3.2.3 单指标与多指标区位商比较
3.3 基于共生理论的集群竞争力评价
3.3.1 CIP指数及其不足
3.3.2 集群及其特点
3.3.3 集群竞争力评价的基本指标
3.3.4 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
3.4 集群竞争力集成分析框架
3.4.1 基于多指标区位商的集群识别
3.4.2 基于集群的竞争力评价模型
3.4.3 集群竞争力的二维集成评估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共生创新路径研究
4.1 集群企业共生创新机理
4.1.1 分工与合作是动力
4.1.2 多重共生介质是保证
4.1.3 支配共生介质是主导
4.2 集群企业共生创新路径
4.2.1 拓展集群企业共生体分工的深度
4.2.2 发现与培育企业间合作的多重共生介质
4.2.3 确定企业共生体的支配共生介质
4.3 集群企业共生创新的维度路径
4.3.1 共生组织创新
4.3.2 共生管理创新
4.3.3 共生文化创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共生效率路径研究
5.1 集群企业共生效率
5.2 集群共生分工效率的提高
5.2.1 实现集群资源的广普配置
5.2.2 推动集群技术广普化
5.2.3 扩大集群共生比较优势
5.3 集群共生组织效率的提高
5.3.1 提高集群共生流程运行效率
5.3.2 提升集群组织决策效率
5.3.3 外部环境对集群共生组织效率的影响
5.4 集群共生产出效率的提高
5.4.1 集群投入规模化
5.4.2 集群投入广普化
5.4.3 集群共生系统损耗最小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共生增容路径研究
6.1 集群企业共生增容
6.1.1 共生维度增容
6.1.2 共生密度增容
6.1.3 共生增容稳定
6.2 集群的共生维度增容
6.2.1 集群企业共生增容
6.2.2 集群其他共生单元的共生增容
6.3 集群的共生密度增容
6.3.1 集群共生密度增容的作用
6.3.2 集群共生密度增容的途径
6.3.3 集群共生密度增容的均衡
6.4 集群一体化共生增容的稳定
6.4.1 产业集聚的类型及其关系
6.4.2 集群一体化共生增容的实现
6.4.3 集群一体化共生增容的均衡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安徽工业企业集群的竞争力提升路径
7.1 安徽工业企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7.1.1 多指标区位商测算的数据采集
7.1.2 工业集群的识别
7.1.3 工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数据采集
7.1.4 集群竞争力评价
7.1.5 集群竞争力集成分析
7.2 安徽工业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7.2.1 安徽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解析
7.2.2 安徽工业企业集群总体发展对策
7.2.3 安徽工业企业集群分类型发展对策
7.3 安徽农村内生工业化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7.3.1 安徽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7.3.2 安徽农村工业化企业集群的内生发展
7.4 安徽工业经济的集群式发展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基于共生理论的集群竞争力评价及其提升路径研究:安徽实证》第1章导论首先给出选题背景,即我国经济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等方面都面临挑战,提出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均衡发展;其次对与本选题相关理论(集群理论、共生理论和竞争力评价)行了文献综述,暗示集群的内共生本质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最后设计本书的技术路线,确定研究方法,并指出本书的创新所在。第2章从集群的本质分析开始,指出集群就是一个包括共生企业(内共生)与共生环境(外共生)的复合共生体,其共生进化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企业共生体的内共生动力和环境的外共生诱导力,前者是集群发展的原动力。第3章研究集群竞争力的测度方法。第4章从创新角度研究集群发展路径。第5章从效率提升角度研究集群发展路径。第6章从规模增容角度研究集群发展路径。第7章为针对安徽工业经济的实证研究。第8章结论与展望,对全书进行总结,提出了本书的主要结论,指出本书的不足之处,并指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基于共生理论的集群竞争力评价及其提升路径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65007651 《基于共生理论的集群竞争力评价及其提升路径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合肥 | 出版单位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1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14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1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