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50.0
本书以“文学豫军”的创作为例,探讨现代化进程里中国文学”乡土”的变迁,包括话语突围与主体建构两个方面。文学“乡土”并非一般认为的仅是农村题材或农民小说,它与农民、农村有关,但本质上是个体认同的构造。自“乡土”诞生以来,其认同构造经历了“乡土-中国”到“乡土-地方(文化)”的转变。豫军的创作是一种文化创伤笼罩下的书写,这种创伤源于中原由盛转衰的郁结与失语。河南就像一个“中国弃儿”,这亦可作为“文学豫军”集体身份的命名。弃儿意识与深刻的创伤感牵动着他们的“乡土”想象及主体建构,苦难话语,官场话语、历史话语、底层话语即是历史“伤口”牵系与延续的证明,一种记忆转喻式的结晶。此间显露的地方创伤性反应与活力,可作为全球化语境里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参照与缩影。
丛书总序 吴义勤
上篇 史论
引论 作为认同构造的现代文学"乡土"
第一章 地方性文化视角的兴起
第一节 引入"主体"
第二节 年代以来文学"乡土"的变迁
第三节 "中国"的式微与"原子"个体
第四节 "乡土"认同的思维结构
第五节 地方文化视角的兴起
第六节 从"寻根"到"地方"
第二章 "中国"视域中的"河南"
第一节 豫籍作家皈依地方文化的"需要"
第二节 丑陋的"河南人"
第三节 中原衰落的历史及原因
第四节 河南文化精神的"造化演示":黄河
丛书总序 吴义勤
上篇 史论
引论 作为认同构造的现代文学"乡土"
第一章 地方性文化视角的兴起
第一节 引入"主体"
第二节 年代以来文学"乡土"的变迁
第三节 "中国"的式微与"原子"个体
第四节 "乡土"认同的思维结构
第五节 地方文化视角的兴起
第六节 从"寻根"到"地方"
第二章 "中国"视域中的"河南"
第一节 豫籍作家皈依地方文化的"需要"
第二节 丑陋的"河南人"
第三节 中原衰落的历史及原因
第四节 河南文化精神的"造化演示":黄河
第五节 河南,中国现代主体的"他者"或"代表"?
第六节 "中国弃儿"
第七节 "中"的尴尬
第八节 河南现代文学的运命
中篇 综论
第三章 话语与方法
第一节 何谓"话语"?
第二节 福柯的"地缘政治"与文化
第三节 主体与话语
第四章 "中原突破"的精神内涵
第一节 "弃儿" "寻根"与文化创伤
第二节 "伤口"凝视下的"中原突破"
第三节 一个典型个案:《坚硬如水》与"墓穴"记忆
第四节 河南现代文学里的"中国"
第五节 "寻根"的宿命
第五章 "中原突破"的话语形构
第一节 "乡土"话语的历史"索引"
第二节 官场话语
第三节 苦难话语
第四节 底层话语
第五节 历史话语
下篇 作家论
第六章 乔典运:现代中原"化石"
第七章 张宇:"软弱"与"鬼气"的叙述
第八章 李佩甫:卑贱的神圣之旅
第九章 阎连科:极端化写作的命运
第十章 刘震云:权力与人性的角逐
第十一章 李洱:反抒情的自我抒写
参考文献
《文学“乡土”的地方精神>以"文学豫军"的创作为例,探讨现代化进程里中国文学"乡土"的变迁,包括话语突围与主体建构两个方面。文学"乡土"并非一般认为的仅是农村题材或农民小说,它与农民、农村有关,但本质上是个体认同的构造。自"乡土"诞生以来,其认同构造经历了"乡土-中国"到"乡土-地方(文化)"的转变。豫军的创作是一种文化创伤笼罩下的书写,这种创伤源于中原由盛转衰的郁结与失语。河南就像一个"中国弃儿",这亦可作为"文学豫军"集体身份的命名。弃儿意识与深刻的创伤感牵动着他们的"乡土"想象及主体建构,苦难话语,官场话语、历史话语、底层话语即是历史"伤口"牵系与延续的证明,一种记忆转喻式的结晶。此间显露的地方创伤性反应与活力,可作为全球化语境里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参照与缩影。
作者分析了当代河南作家小说的创伤性精神的底色,很有说服力。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文学“乡土”的地方精神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中国现代文学馆青年批评家丛书 | ||
9787301244203 如需购买下载《文学“乡土”的地方精神》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5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13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72 | 印数 | 3000 |
文学“乡土”的地方精神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4.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6.7 的主题关于 中国文学-当代文学-乡土文学-文学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