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4.0
本书收集了北京胡同的精彩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可以探寻北京的古老历史。
序
秃子王爷府
灵观塔与富二爷
宋姑娘胡同
恩海怒毙克林德
四川营与秦良玉
柏林寺闹鬼
宝钞胡同里的冤案
白云观遇仙
康熙赞助同仁堂
珠市口丰泽园的汤
老夫子百顺胡同勇斗美兵
谭鑫培之死
笤帚胡同的爱国艺人
铁树斜街梅家往事
精忠庙与天喜宫
门框胡同的过街楼
正觉寺胡同里的故事
西半壁街胡同和大刀王五
什刹海、高亮桥和北新桥
什刹海上的银锭桥
扒拉桥
雍和宫旗杆“落泪”
廊坊二条一门铁
龙须沟的传说
西来顺的马连良鸭子
南菜园的菜王
朱元璋定名小汤山
刘绍棠家住光明胡同
丰富胡同的老舍生活
齐白石和跨车胡同
大甜水井胡同
百味胡同的来历
通惠河上五道闸
胡同御医
康熙和琉璃厂西迁
胡同暗访禁赌博
东西两岔的宫门口与黑旗土地庙
丁章胡同的奇谈
满井的传说
朝宗桥的传说
金鱼池和龙须沟
严嵩与银碗胡同
辟才胡同传奇
追贼胡同与金甲土地祠
吉兆胡同原为鸡爪胡同
莲花河与莲花神
储子营胡同的瓦匠王
炒肝老店会仙居
砂锅居
前门大街都一处
安儿胡同的烤肉宛
纪晓岚与晋阳饭庄
赛金花命丧福长街
火器营里的悲歌
小胡同走出了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大栅栏与内联升
西单牌楼的天福号
王致和发家羊肉胡同
小胡同里的温情
昆仑浩气终不散
寻常巷陌大事件
全聚德是块风水宝地
咸(鲜)鱼大火烧
粮食店街六必居的老匾
张老道买前门楼子
大栅栏张一元茶庄
东晓市药王庙的蜜供
贡院与鲤鱼胡同
文丞相胡同与文天祥
牛街礼拜寺
刘兰塑胡同与刘元
灵境胡同灵济宫与林清起义
铁影壁胡同与铁影壁
酒仙桥与“酒仙”的故事
铁辘轳把百灵哨洋鼓洋号
上斜街刘海祖师庙
小南门胡同倒吊一只虎
四眼井胡同里的神奇和尚
贤孝牌胡同里的贤孝女子
夹道与邹夫子祠
灵水举人村的举人故事
京西阿凡提傅三官
后记
前言
幼年,我家住在广安门内下斜街,当时不知广安门,只知叫彰义门。过彰义门时,我就问父亲,“彰义门”三个字在哪里呀?父亲说,这叫广安门,彰义门是口头上的话。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进前门,我又问,“前门”两字写在哪儿呀?父亲又说,前门是大家口头说的,门上写的是“正阳门”。以后,我陆续知道了平则门是阜成门、齐化门是朝阳门。慢慢地听到的故事逐年增多,我才体会到,除了我们见到的这些实际的北京城外,还有一个活在人们口头上的北京城。后来,各座雄伟的北京城门陆续被拆掉了,可是这口头上的北京城仍然存在,慢慢变成了文字,形成了一股谈说老北京的热流。我们的民间文学家们在这股热流中亲手采摘了几朵浪花,汇集佳册,就成了这本《北京胡同故事》。我们今天能见到这本书是个幸运,因为这些故事不加整理很可能就消失了。这本书是中国民协发起的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一个成果,既是历史的结晶又是时代的产物。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一个新鲜的名词进入人们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人们口头上的北京城是人们创造的文化,是祖先留下来的财产,应该抢救,应该保护!北京不但有城门、城墙,还有美丽的四合院和精心设计排列有序的胡同:胡同是北京居民居住的单位,又是通道。胡同两侧是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而四合院是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大门一关,各家过各家的日子,彼此可以不相往来。是什么把封闭在四合院里生活的人们聚成一个整体呢?是故事、是传说。是什么让大家承认自己是北京人呢?是对北京历史的认同、是北京人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认定、是对北京民间文化艺术的共同热爱、是对民俗事项的共同约定,这些认同是对人们口头文化上的认同。北京是座历史文化名城,各条胡同均有故事,均有传说,这是北京的特色,是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心理素质的力量,是北京人民创造力的表现!
故事如同缕缕春风,可以吹进深宅大院,可以传说不衰,一代一代传下去。正因为有这么多精彩的故事,使居住在北京城胡同里的人们活得津津有味,悠然自得,认为北京是福地、宝地。故事属于口头文学,是无形的活态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人们口耳相传而保存下来的。故事能流传,是因为人民喜欢它。通过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北京人民的心理路程。胡同故事,使静态的、物质的胡同、四合院有了魂,是北京人民心灵的体现。现在有许多记叙北京人性格特色的书,往往是把北京人和其他地方的人相比较而得来。实际上,最能体现北京人特点的,是民间故事。有老人对我说,广安门的门洞有块变心板,不管什么人到北京来,只要一踏上这块门洞中的这块石头,一下子就变成了北京人,就按北京人的心理去想问题,就站在北京人的立场上说话了。现在广安门已拆除了,那块入京石也找不到了,但是北京人仍在,只不过人数比过去更多了。北京人是什么样?通过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艺术家对北京民间故事的抢救,在众多的素材中进行整理,精选的这些故事中可得到答案。我认为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到北京人心理上的四大特色:
第一,侠肝义胆的正义心。古北京是燕赵地区,多慷慨悲歌之士。北京人以天下为己任,对国家有极强的责任心。有人戏说,一下飞机坐上了北京的出租车,每个司机均能议论天下大事,仿佛都旁听过人大会议似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北京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管闲事、爱评论国家大事。尽管旧中国许多茶馆贴出“莫谈国事”的提示,也拦不住人们的嘴巴,五四运动照常发生、一二.九运动照常进行,因为人们爱国。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日贵族道德。”这种“精神贵族”多半是在优势的文化环境中才能熏陶出来,讲说民间故事就是一个城市文化环境的缩影。正因为如此,本书收录的一篇故事“老夫子百顺胡同勇斗美兵”,就把北京老百姓的“精神贵族”本色活灵活现勾画出来。
第二,海纳百川的包容心。北京人说:“宰相肚子能撑船。”就是说,胸怀天下的人,心胸特别的开朗。北京城就如同大海,什么颜色的水都能流进来、容得下。北京内城东边的门叫崇文门,可是在老北京人的口中把它叫做哈德门。哈德门的名称由何而来?未见文献记述,有人说是因元代有一位收税的王爷名叫哈德住在崇文门里而得名,有人说是海岱门的转音,不管怎么说吧,所有经过北京的河都是东流大海,而全国四面八方物产又是经大运河汇集到通州,然后从崇文门运到城里来。随着物流到北京,也带来人流。本书收了十余篇寺庙故事和商业中老字号发家的故事,如果按原籍来说,他们很少是老北京人,可是他们经过历代发展,已成了老北京的商业文化的代表。北京是个五方杂处的地方,既是多民族杂居的城市,又是多宗教共处的城市,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京师文化。传说正阳门里有一块石头,这是清代雍正皇帝特意让一位道士输入过咒语的,叫做“正位石”。据说不管是谁,只要从这块石头上一过,就“辨方正位”了。也就是得到了北京风水正气,达到左临渤海、右拥太行、北靠燕山、俯瞰东南,有了君临天下的责任感。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就要允许四面八方的文化,如同物产一样均要向北京汇集,能包容一切。
第三,听其自然的从容心。北京人好说“古”,因为他们是这座古城的主人。谈胡同的历史就如同在聊自家的家常,所以本书中收录有近十篇胡同的故事。地名故事影响很大,如北京内城西边的城门叫宣武门,可是在北京人的口中把它叫做顺至门。此事太深入人心,以至清代一进关,一位留任的明朝御史向入关的第一位皇帝奏本,要求把顺至门改名,应避皇上“顺治”的称谓。皇帝让侍卫把他拉到宣武门下看匾,这位在北京当官多年的明代官吏方知道,这个城门叫宣武门,所谓的顺至门只不过是口头文学而已。这本书中还有近十篇关于名人轶事和神仙鬼怪的传说,人们乐于讲这些故事,是抱着休闲娱乐的心态来讲的,是从容心的一种表现。故宫养心殿内悬挂一匾,上写“无为”二字,据说这是清代治国要领,无为而治,一切顺其自然规律办事。皇帝主张“无为”,百姓也就顺其自然了。见“怪”不怪,北京人处事不惊,保有悠然自得的平和心态,从容面对风云变化。北京人崇尚吉祥文化,认为生在北京就是福,玩得精致、活得潇洒,以至于提笼架鸟、养蝈蝈、斗蛐蛐,充分享受生活上的乐趣。
第四,自强不息的上进心。北京是一个群星荟萃的地方,各路英雄展示才能的地方,永葆激情,充满活力。别看胡同小,“景山东街走出了第一个共产党员”;别看是一般老百姓,“储子营胡同出了个瓦匠王”。北京既是国家执政中心,老百姓中也是行行出状元。哲学是民族的魂,北京人按照《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自己。北京是首都,应是首善之区。北京人有好与别人比的习惯,什么事情一来,先要问一下,别的城市做的怎么样?如果有差距,一定要想方设法学过来、赶过去、不甘落后。北京是古都,可又是一个非常时尚的城市。“敢为天下先”,北京城并不保守。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第一是由北京开始的。我们从翟鸿起先生所收集的“铁辘轳把、百灵哨、洋鼓洋号”以及马淑琴收集的“灵水举人村的举人”故事中,可以强烈地感觉到这种城市思想氛围。发愤图强,积极向上,让人振奋,充满力量。
我们在北京看到众多的文物古迹,从中可以触摸历史,亲身感受历史上的足迹;我们读这本《北京胡同故事》,是和祖先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亲身感悟祖先的心理路程。胡同故事是北京人民历代祖先留下来的语言珍品,有极高的欣赏价值、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此书的出版在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中又增加了一件丰厚的藏品,也是北京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实事。本书的编辑方法上很有时代特色,不是按年代、地域、事物来分类,而是按艺术家的名字来排列,这表现了对民间艺术家劳动的尊重。以往在出版民间故事时,强调讲述者、采录者,认为这样才能反映民间故事的实际。而我们的民间文艺家专职者很少,他们本身就生活在北京,耳濡目染大量故事,然后整理成文字,这也是保存口头文化的重要方式,民间文艺的特色。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需要办实事,我相信这本书将会给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收集出版北京胡同故事,是我们这一代人上对祖先、下对子孙万代应负的历史责任。我喜欢这本书,读它是一种艺术享受。我也希望大家喜欢这本书,作为一名热爱北京的人,不但需要看物质的名胜古迹,还应倾听一下北京人的心声。《北京胡同故事》记录的就是这种心声。
2008年12月7日
后记
随着城市现代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脚步的加快,我们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同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者城门、胡同、四合院的消失,就城市风貌这个层面来说,“老北京”可以说是面目全非了。尽管“北京城”已不存在了,可那幽静深长的胡同里由远及近“卖小金鱼了”的吆喝声,总是在耳边萦绕。孩童时在胡同口的老槐树下,边乘凉边听着老辈人讲的“刘伯温建北京城”、“高亮赶水”的故事至今许多人还记忆犹新。每一条胡同都有动人的故事,每一块瓦片都储存着历史的信息。“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锁一口钟”似乎永久成为了北京人心中的京城地理坐标和抹擦不去的文化标识。
民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它是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北京民间故事的收集整理并编撰出版,既是北京民间文学传承工作的一项具体成果,同时也是宣传和诠释“人文北京”、“文化北京”的重要举措。
《北京胡同故事》凝聚着北京民协许多民间文学会员对北京的真挚的情感,每一篇故事都折射出作者面对既古老又现代的这座城市无法割舍的文化情结。
文化记忆不仅属于过去,而且也属于未来。
于志海
北京人是什么样?通过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艺术家对北京民间故事的抢救,在众多的素材中进行整理,精选的这些故事中可得到答案。 我们在北京看到众多的文物古迹,从中可以触摸历史,亲身感受历史上的足迹;我们读这本《北京胡同故事》,是和祖先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亲身感悟祖先的心理路程。 本书的编辑方法上很有时代特色,不是按年代、地域、事物来分类,而是按艺术家的名字来排列,这表现了对民间艺术家劳动的尊重。以往在出版民间故事时,强调讲述者、采录者,认为这样才能反映民间故事的实际。而我们的民间文艺家专职者很少,他们本身就生活在北京,耳濡目染大量故事,然后整理成文字,这也是保存口头文化的重要方式,民间文艺的特色。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需要办实事,我相信这本书将会给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收集出版北京胡同故事,是我们这一代人上对祖先、下对子孙万代应负的历史责任。我喜欢这本书,读它是一种艺术享受。我也希望大家喜欢这本书,作为一名热爱北京的人,不但需要看物质的名胜古迹,还应倾听一下北京人的心声。《北京胡同故事》记录的就是这种心声。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北京胡同故事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1027453 如需购买下载《北京胡同故事》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文物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4.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北京胡同故事是文物出版社于2009.0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921-49 的主题关于 城市道路-北京市-通俗读物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