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9.0
作为一部曾经影响无数读者一生的心灵经典,本书在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的基础上,试图回到宗教的原点,拨开人类信仰的层层迷雾,传达给人们一个更加开放和理性的信仰体系,重建一种弥合并超越各大宗教分歧的神的新观念。这个融合宗教与心理学、超越传统宗教局限的新时代信仰,正在指引越来越的人们走出灵魂的困境。
译者序
致读者
第一章灵魂的永恒探索
宗教与心理学的共同目的
心理分析和忏悔
道德心的面具
第三章勇敢爱自己
自我的形成
因自卑而自毁
放弃的勇气
学会接纳自我
你与众不同,潜力无限
第四章没有爱就会毁灭
恨披上了爱的外衣
为爱奉献一切
宽容是发自内心的爱
发现真正成熟的爱
第五章摘掉恐惧的面具
何为神经性恐惧?
愤怒、进攻和敌意
虚假的经济恐惧
形而上的恐惧
第六章悲伤使人睿智
你的悲伤可以克服
难于宣泄的负罪感
诚实地对待悲伤
第七章永生的暗示
死亡衬托生命的价值
人类渴望永恒
第八章噢,我的神啊!
不信神者
不可知论者和幼稚者
神并非全知全能
“天启”时刻都在发生
人和神是平等的合作伙伴
第九章宗教和心理学的整合
心理学的启示
英雄的感召
大胆承认你的情感
宗教与心理学的一致性
鸣谢
前言
2008年春天,译者的一名学生在迷茫中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让身边所有的人震惊不已。
悲痛过后,是无尽的反思。放眼今天的中国校园,每年各地都有一些大学生因为各种问题走上绝路,不仅终结了自我,还为周围的人带来难于抚平的创伤。而在本该宁静的象牙塔之外,全中国每年自杀人数逼近30万,自杀率是国际平均数的2.3倍。而那些没有做出如此极端抉择的人呢?存在精神障碍的人有多少?饱受精神痛苦折磨的人有多少?因为种种原因精神苦闷、忧郁、灰心、沮丧的人又有多少?
物质的极大丰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精神家园的荒芜。中国人从小就生活在压力极大的环境中。甚至连上一个好的幼儿园都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更不必说每年高考干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观实乃世界罕见。好不容易大学读完,越来越残酷的劳工市场环境,忙碌的工作几乎不留给个人的心灵哪怕一丝歇脚的机会。
心灵的宁静?这恐怕是多数人在养家糊口、疲于奔命的生活中根本无暇顾及的话题。
放缓脚步,休息一下吧。
翻开本书后,读者会发现,作者是一名犹太教的“拉比”,即犹太教的神父角色。他从宗教的观点和个人接触心理学疗法的经验出发,于1946年出版了这本书。本书迅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创下了占据榜首58周、连续三年上榜的记录。
为什么当时的美国人会对这本书如此痴迷?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未尽,人类刚刚摆脱史无前例的浩劫,历经战火洗礼的心灵布满伤痕。如何抚平伤痕?人类内心的矛盾如何解决?人性中的破坏力量如何合理加以释放?人类文明到底去向何方?这些话题迫使那一代人低下头来,扪心自问,摸索治愈心灵的道路。作者独树一帜地将宗教理想与现代心理学研究有机结合,从精神修习和科学治疗的角度双管齐下,扫清了认为两者水火不容的障碍,为人类获得心灵的宁静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诚然,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与上个世纪40年代的美国表面上大相径庭,但依照詹明信(FredricJameson)的理论来判断,当代中国勿宁说是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交相杂糅的古怪混合。一方面,北京、上海、香港等国际化都会已然演变为现代化和财富展示的庞大景观;另一方面,广袤的内陆仍有数以千万计的人挣扎于贫困线上。在中国发生的一切变革,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在人类历史上都绝无仅有。巨大的贫富差异,失落的传统文化身份,激烈的社会竞争,急速的经济地位变化,金钱至上、你死我活的社会环境,让国人的心灵世界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这使得这本初版于六十多年前的书放到今天的中国,依然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意义。
作者虽然用了大量笔墨描绘宗教的理念,可能对中国读者来讲有一些陌生,但他的宗教描述均与心理学研究桕结合,不但没有摆着宗教的架子排斥现代科学,反而敞开心胸,以宗教悲天悯人的情怀为补充支持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作者从道德心、爱自己、爱他人、恐惧、悲伤、死亡、信仰等方面分别阐述了宗教和心理学的观点,逐一为读者照亮酿成人生痛苦的各个源泉,从宗教和心理学两个相辅相成的角度,去解开我们心中那一个又一个死结。心理学和心理疗法自诞生以来,在国外风靡多年,改革开放后也逐渐传进中国,到了21世纪,更是在各个领域方兴未艾。就拿校园来说,全国各级院校纷纷设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医生为学生排忧解难。社会上的心理热线、心理咨询、心理诊所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从中也可以看到当代中国人是多么需要有人来倾听自己心中的苦闷。虽然心理治疗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是一个相对比较陌生的话题,普通大众仍然有些误解。如认为去看心理医生就代表精神不正常,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相信会有更多人能够敞开心扉,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向心灵的永恒宁静迈进。这本书写于上世纪40年代,心理疗法对当时的美国人也是一种陌生的事物,因此书中举了很多简单易懂的例子帮助读者了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时空变换之后,我们惊讶地发现,作者多年以前的观点和笔法,非常适合今天的中国读者。
《心灵的宁静》不但是一座灯塔,为读者找寻心灵的宁静指明方向,同时也富含哲学价值。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Baudrillard)即将当代社会的变迁轨迹描绘为“拟象”、“仿真”以及符号之“内爆”的机制。景观或影像僭越了实在所承载的意义,人类的现实生活竟蜕变为某种对想象的模仿。
意义真的消退了吗?或者说,马克思、弗洛伊德与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Williams)为意义的确定性而做出的种种努力,是否已然被极大丰富的物质文明所扼杀?这是许多近现代的心灵哲学家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身为犹太教拉比的作者在宗教信仰的法则体系内,为意义的迷失问题提出了可供参考的路径。可喜的是,作者并未藉宗教之名排斥科学,而是积极倡导在科学与神学之间寻求缔合。心灵的宁静被视为一种能量或一种物质的存在,在生成、转化与陨灭中对意义进行着生产与再生产。在这一过程中,匮乏、荒诞、苦恼与悔恨都成了带有积极性色彩的话语,它们不但建构着人类的心灵世界。更为整个现代社会的症结开出了一剂温婉的药方。
如前面所述,中国拥有与西方世界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与社会基础,但笔者(包括作者和译者)均坚信人性的共同基础是超越意识形态与文化屏障的。在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国人正在面对的。是与上世纪中叶西方世界同样面对的问题。如何在这种奇异且扭曲的社会现状内为意义设定形状?如何消解传统文明面临后现代解构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与分歧?科学与神学并不是唯一与终极的路径,但势必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有益的视角。
在翻译的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细节总是让译者不经意地回想起那名自杀的学生。如果我们的教育体系、社会制度能够更加关注人类的心灵。教会人如何应对内心的灰暗和沮丧,让人学会释放压力、直面生活的挫折感,也许能减少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在寻觅内心宁静的曲折道路上贡献微薄之力,也许这就是对我的那位学生最好的纪念。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得到美国西北大学常江博士的诸多帮助;负责推广本书的傅娉女士和吴金岭老师务实、细致的工作风格亦使本人获益良多,在此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任海龙
约书亚.罗斯.李普曼(JoshuaLothLiebman),美国著名犹太教拉比、传道士、超级畅销书作家。 作为全美最为知名的心灵导师之一,李普曼的代表作《心灵的宁静》于1946年出版以后,很快独占《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长达58个星期,且连续3年处于畅销书排行榜前列,是美国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图书之一,影响了无数读者的一生。 本书出版不到两年,李普曼即神秘辞世,死因至今未解。当时,本书仍然占据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并保持很长一段时间,创造了一个出版业的畅销奇迹。 《心灵的宁静》是新时代的灵魂圣经,美国有史以来最畅销的灵性经典之一,曾连续58周高踞《纽约时报》排行榜冠军。本书整合了宗教信仰和现代心理学的优点,是全世界无数身心灵机构鼎力推荐的好书。 美国最畅销的灵性经典之一! 连续58周独霸排行榜冠军! 连岳、马丁路德金、奥修等珍爱推荐! 人类因为拥有敏感的心和复杂的精神世界,而区别于其他生灵。自从文明伊始,心灵的宁静就一直是人类信仰的终极目的。为了满足这个无可逃避的人性需求,人类很早就发现了宗教的魅力。但是,尽管几千年来各种宗教层出不穷,在复杂的现代社会,心灵的宁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然遥不可及,形形色色的自卑与恐惧心理,依旧笼罩着人们的心灵。 《心灵的宁静》作者李普曼博士在接受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试图回到宗教的根源,拨开人类信仰的层层迷雾,分享一种更加开放和理性、超越传统分歧的新观念。这种新时代的正信,将帮助人们找回个人与外界的和谐状态,启发人们走出灵魂的困境!【作者简介】 约书亚.罗斯.李普曼(JoshuaLothLiebman,1907-1948),美国著名犹太教拉比、传道士、超级畅销书作家。 李普曼博士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汉密尔顿,19岁时毕业于辛辛那提大学,后取得希伯来联合学院的博士学位。从1939年开始,他长期担任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犹太教圣殿的拉比。同时,他也是全美知名的广播电台布道师与演讲者。他在全美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所做的定期演讲,拥有数百万的听众;在新英格兰六个州所做的星期天布道广播,听众也达上百万之多。 作为全美最为知名的心灵导师之一,李普曼的代表作《心灵的宁静》于1946年出版以后,很快独占《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长达58个星期,且连续3年处于畅销书排行榜前列,是美国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图书之一,影响了无数读者的一生。 本书出版不到两年,李普曼即神秘辞世,死因至今未解。当时,本书仍然占据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并保持很长一段时间,创造了一个出版业的畅销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