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120.0
罗香林先生在港澳台地区有较高的知名度,对近代史和岭南文化有较深的研究。本书是其与学界同仁来往书信的汇集。
缘起
序
香港史翠家罗香林教授传
编例
卷首 罗香林先生历年聘书选
中山大学聘书(一九二四年九月一日)
广州市政府委任状(一九三六年八月十五日)
中山大学聘书(一九三九年四月十四日)
香港大学聘书(一九五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香港大学聘书(一九五二年八月六日)
香港大学聘书(一九六五年九月十六日)
香港大学聘书(一九六八年九月十九日)
第一卷 罗香林先生与中外学者书
致丘辑甫书(一九三0年四月二十一日)
复罗倬汉书(一九三0年五月五日)
复罗则桓书(一九三0年五月十九日)
致邹鲁书(一九三二年六月三十日)
致邹鲁书(一九三一年七月三十日)
致英国皇家亚洲协会书(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三日)
复岑仲勉书(一九三七年四月一日)
罗献修八旬昔一荣寿大庆征诗文启(一九三七年二月一日)
致英国皇家亚洲协会主席书(一九三七年六月十一日)
复黄荫普书(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五日)
复陈汉标书(一九二九年六月十日)
募集萧汉夫纪念基金启(一九三九年八月一日)
致陆丹林书(一九四0年四月五日)
致罗梓材书(一九四一年三月三十日)
复罗卓英书(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
致蒋介石书(一九四三年一月五日)
致戴季陶书(一九四三年三月三日)
致亨廷顿书(一九四三年三月十五日)
复孙科书(一九四三年八月十一日)
致蒋介石书(一九四五年五月四日)
编辑(广东文征补篇)征文启(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一日)
致英国皇家亚洲协会书(一九四七年九月一日)
致亨廷顿书二九四七年九月一日)
复陈承宽书(一九四八年十月二日)
致鲁实先书(一九五二年一月二日)
致张其昀书(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二日)
复罗慷烈书(一九五三年四月十四日)
旅港罗氏宗亲会征求会员启(一九五四年七月一日)
复陈孝威书(一九五四年九月一日)
复梁寒操书(一九五五年五月四日)
致于儒伯书(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致王联曾书(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三日)
复于儒伯书(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八日)
复伍东白书(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十二日)
复宾板桥书(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五日)
致张馥蕊书(一九五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致傅海波书(一九五七年五月七日)
复淑宝力书(一九五七年五月七日)
复洪业书(一九五八年二月二十二日)
复卫挺生书(一九五九年三月八日)
复容启东书(一九五九年三月九日)
复富路特书(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四日)
复赖世和书(一九六0年一月二十五日)
复李少峰书(一九六0年五月五日)
复邵可侣书(一九六0年五月二十二日)
复郑子瑜书(一九六0年五月二十五日)
致石田干之叻书(一九六0年七月七日)
致赖世和书(一九六0年七月十五日)
致林仰山书(一九六0年十月四日)
复李少峰书(一九六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复李济书(一九六一年六月一日)
复陈大齐书(一九六一年六月五日)
致陈大齐书(一九六一年六月十八日)
复黄凌霜书(一九六一年六月六日)
致胡适书(一九六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致白思达书(一九六一年六月三十日)
复冷定庵书(一九六二年二月十四日)
致吉川幸次郎书(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复牧田谛亮书(一九六二年四月十日)
致马来亚各地真空教各道堂教长书(一九六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复李崇宁书(一九六二年九月六日)
致香港亚洲基金会书(一九六三年三月二十日)
复官熙光书(一九六三年五月三日)
致张厉生书(一九六三年八月十六日)
致林仰山书(一九六四年四月五日)
复蒋彝书(一九六五年八月十四日)
复赖廉士书(一九六五年十月十四日)
复裴蔼克书(一九六六年五月三日)
复费立斯书(一九六六年八月十二日)
复傅吾康书(一九六六年九月二十日)
复张其昀书(一九六七年三月二日)
复怀特书(一九六七年四月六日)
致利维尔书(一九六七年四月十七日)
复高德利书(一九六八年三月七日)
致凌鸿勋书(一九六八年四月一日)
复高兰德书(一九六八年四月九日)
复卫海楼书(一九六八年十月三十日)
致伟宁书(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十五日)
复鄂尔顿书(一九六九年一月二十八日)
致杜乐华书(一九六九年六月二十七日)
复瑞典研究院诺贝尔文学奖金委员会主席书(一九七0年一月十二日)
复梁寒操书(一九七一年八月三十日)
复克兰慕宾书(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七日)
复桥本万太郎书(一九七一年十一月九日)
复柳存仁书(一九七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复景复朗书(一九七二年二月一日)
复许舒书(一九七二年四月五日)
致芮陶庵书(一九七二年五月二十日)
复汪宗衍书(一九七三年一月二十九日)
复史密夫书(一九七三年二月二十五日)
致胡仙书(一九七三年三月十二日)
复翁钤、蓝萼洲书(一九七二年七月十七日)
致何浩天书(一九七三年八月十日)
复铁尔福书(一九七四年二月十日)
致谢和耐书(一九七四年六月十七日)
致谢和耐书(一九七四年八月一日)
复王伯元书(一九七四年七月十五日)
致艾伯华书(一九七四年八月十四日)
致巴洛美罗书(一九七五年二月十日)
复陈参盛书(一九七五年五月十二日)
致麦理浩书(一九七六年十月二十五日)
第二卷 内地时期中外学者与罗香林先生书
朱湘复罗香林书(一九二七年七月)
朱自清复罗香林书(一九二七年)
钱稻孙致罗香林书(一九二八年九月二十日)
唐铍复(清华周刊)社编辑部书(一九二八年十月二十八日)
趟景深复罗香林书(一九二九年八月三日)
杨振声复罗香林书(一九三0年七月五日)
陈寅恪致罗香林书(一九三0年口月十八日)
洪业复罗香林书(一九三一年四月十四日)
杨荫渭致罗香林书(一九三二年一月七日)
胡肇椿致罗香林书(约一九三二年五月十日)
卫聚贤复罗香林书(一九三二年六月十六日)
黄仲琴复罗香林书(一九三二年十月二十三日)
古直致罗香林书(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陈达致罗香林书(一九三四年二月九日)
朱希祖复罗香林书(一九二四年三月二十四日)
吴文藻复罗香林书(一九三四年七月三日)
胡适致罗香林书(一九三四年八月四日)
徐甘棠致罗香林书(一九三四年七月)
连横复罗香林书(一九三五年二月二十三日)
罗献修致罗香林书(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七日)
梁寒操致罗香林书(一九三五年五月八日)
王宠惠致罗香林书(一九三五年六月十五日)
张星娘致罗香林书(一九三五年九月六日)
温廷敬复罗香林书(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傅雷复罗香林书(一九三六年四月十三日)
范长峰致罗香林书(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八日)
英国皇家亚洲协会致罗香林书(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十八日)
陆丹林致罗香林书(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八日)
杨寿昌复罗香林书(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顾颉刚复罗香林书(一九三七年一月十一日)
黄少强致罗香林书(一九三七年二月四日)
伦明复罗香林书(一九三七年三月十八日)
郑德坤致罗香林书(一九三七年二月十八日)
吴宓致罗香林书(一九三七年三月十九日)
容媛复罗香林书(一九三七年二月三十日)
谢英伯致罗香林书(一九三七年四月五日)
罗策群致罗香林书(一九三七年六月十日)
云高巴致罗香林书(一九三七年十月四日)
宾板桥致罗香林书(一九三七年十月十六日)
夏亚加致罗香林书(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八日)
吴宗慈致罗香林书(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八日)
饶宗颐致罗香林书(一九三八年口月十二日)
朱希祖复罗香林书(一九三九年四月十七日)
香翰屏致罗香林书(一九三口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趟万里复罗香林书(一九四0年十二月三日)
曾举直复罗香林书(一九四一年二月七日)
罗卓英致罗香林书(一九四二年四月十五日)
冯友兰复罗香林书(一九四二年九月二日)
袁同礼复罗香林书(一九四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贺麟致罗香林书(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八日)
朱东润致罗香林书(一九四三年五月二十四日)
谭其骧致罗香林书(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六日)
罗尔纲复罗香林书(一九四三年六月二十八日)
国民党中央秘书处致罗香林书(一九四三年十月三十一日)
罗家伦复罗香林书(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吕炯复罗香林书(一九四四年四月六日)
蒋复璁致罗香林书(一九四四年七月七日)
傅斯年致朱楔、罗香林书(一九四四年七月十二日)
张君勋复罗香林书(一九四四年八月十一日)
陆懋德复罗香林书(一九四四年八月十七日)
胡毅生致罗香林书(一九四四年口月二十一日)
张凤子复罗香林书(一九四五年二月二十五日)
姚枬致罗香林书(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五日)
陈大齐致罗香林书(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九日)
冼玉清致罗香林书(一九四五年九月二十日)
詹安泰致罗香林书(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三十日)
杭立武、陈训慈致罗香林书(一九四六年二月十六日)
华罗庚复罗香林书(一九四六年二月十七日)
陈训慈复罗香林书(一九四六年二月十八日)
叶恭绰致罗香林书(一九四六年二月二十日)
梅贻琦致罗香林书(一九四六年五月五日)
简又文致罗香林书(一九四六年五月十日)
陈知白复罗香林书(一九四六年五月十二日)
谢扶雅致罗香林书(一九四六年五月二十四日)
曾镜涵致罗香林书(一九四六年六月二日)
陈和铣致罗香林书(一九四六年六月五日)
第三卷 香港时期中外学者与罗香林先生书
附录
《罗香林论学书札》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编写。乙堂先生早年曾任中山大学校长室秘书长及史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至一九四九年移席香港止,为校而南中国之史学重镇。中间因人事、世艰而当先后短期移席十央大学兼暨南大学;不二年,旋返长广州中山图书馆②,盖重视图书发展,以播植睿智,昌明学术,以奠国基,尤于风云夕变之前也。故抵任即于馆之设备翠新、图书管理更新培训,图书分类之更新及编码改用汉字形位排检法,固堂曰馆阅览之拓展及开放时间之延长,图籍之征捐量购,使馆藏日新,大裨于一般读者及专门研究,复组读书会,编半月刊、学报,辟场地供外借展览文艺、集会讲演文化学术。于是精神感召,文献推广流通、中外交流、收藏之开拓,及读研,之风气日盛。迨日侵时,广州沦陷前夕,封珍籍之抢救;复员后之倡重组全省图书发展、流动车及学校借书这落实,广东文献委员会及其馆之创立,前后创编、促成及辑佚多种学术刊物、丛书之问世,其贡献之贤劳可谓突破前人,速出侪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