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国的逻辑
城市中国的逻辑封面图

城市中国的逻辑

陈映芳,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代:2011

定价:50.0

书籍简介:

本书作者陈映芳是近些年颇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她认为在对中国变迁经验的阐释中,城市化运动的展开、城市的发展,城市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系统中地位的迅速上升,是近三十年来中国演变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如果无法充分认识到城市之于中国、城市之于国家所具有的意义,就无法真正说明当今中国社会变动的模式与逻辑。因此她以上海为“田野”,对90年代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城市“自我改造”、“城市更新”以及居民大动迁的历程展开了一系列的长期调研,从而对城市开发体制的运行机制、城市开发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开发资本如何进入中国的政治经济体系,如何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扮演自己的角色等等一系列尖锐的问题,做了相当深入的分析与探讨。近些年的一些症结问题都于其间得到深切关注,如城市化中的农民工问题、郊区农村征地问题、城市开发运动、市民维权运动,及城市社会结构中国家、家庭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书籍目录:

序章 几点反思与归纳

一中国正在发生什么——现实判断与理论参照

二“城市”与国家

三城市中国的体制与逻辑

第一部分 城市化

第一章 “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

一问题指向及核心概念

二制度安排与变动

三第三身份的建构与认同

第二章 ”利益链”如何形成:城市吸纳外来务工人员的机制

一城市的排斥与吸纳

二企业的选择:“非市民”成为廉价劳动力之源

三城市下层居民/城郊农民:特殊的房东阶层

四基层行政部门:变“外来人口”为利益之源

五关于“利益链”

第三章 征地农民的市民化——上海市的调查

一“城市化”与“市民化”

二就业难与被问题化的“征地农民”

三征地人员为什么“竞争”不过外来民工?

四征地人员的非市民待遇和市民意识

附“城市化”质疑

第二部分 城市开发

第四章 空间与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实践的城市改造——上海棚户区的实例(1949—1979)

一中心与边缘:城市空间结构的延续

二棚户区改造

三“下只角”:城市贫困的固化

四结语

第五章 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与合理性空间

一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

二城市政府的机会结构和城市开发的合理性空间

三动迁居民:未被转换成公平正义的补偿愿望和动迁创伤

四进一步的讨论

第六章 城市开发与住房排斥:城市准入制的表象及实质

一土地开发与城市的吸纳/排斥

二城市门户开放与市民待遇体系的演变

三为什么是“合法固定住所”:对乡城迁移人员的空间/住房排斥

四结语

第三部分 都市运动

第七章 利益结构的断裂——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

一城市贫困群体利益受损状况

二利益表达的渠道不畅的基本情况

三社会利益结构的断裂

四关于“上访闹事”:贫困群体被“刁民/暴民”化的机制

附群体利益的表达如何可能

第八章 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

一问题说明

二中产阶层的行动选择、运动效果及其影响要素

三问颢讨论

四结语

第九章 行动者的道德资源动员与中国社会兴起的逻辑

一“保卫家园”与行动者的政治伦理

二关于国家一社会的价值地位秩序

三社会兴起的逻辑:关于文化一制度关系

四简短的结语

附公民社会,一些共识在形成

第四部分 城市社会结构

第十章 国家与家庭、个人——城市中国的家庭制度(1949—1979)

引子将“家庭”放回“社会结构”

一家庭政策及其对个人的规定性

二“国家”与“个人一家庭”的互动:“知青政策”的例子

三问题讨论:国家一家庭一个人关系的多义性

四结论

第十一章 城市贫困的新问题——基于上海市的调查

一社保系统未覆盖的城市贫困

二城市贫困的再生

三城市贫困与城市下层的激进主义

第十二章 转型期社会开放度的中俄比较——比较历史社会学的尝试

一从富裕层出身看中俄社会开放度的差异

二如何说明差异

三关于身份制和等级特权制度:对转型前中国和苏联社会分层系统的再考察

四社会分层系统自我颠覆和调整的不同样态

五八九十年代两国社会开放度差异的形成

六简短的结语

第五部分 认识论/方法论

第十三章 传统中国再认识——乡土中国、城市中国及城乡关系

一社会学与中国认识

二“乡土中国”:被单性化的传统中国

三乡土性与中国的现代性

第十四章 中国城市下层研究的经纬和课题

一早期社会调查中的城市下层研究

二社会学重建以来的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三城市下层研究面临的课题

第十五章 在范式与经验之间——我们如何接近问题

一如何看待中国社会科学的“先天缺陷”?

二研究者主体与范式、经验的关系

三社会科学研究者如何实现对范式和主体的双重超越?

第十六章 异常性揭示与正常性赋予——社会学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课题

一社会的正常性一异常性

二中国社会的“自我正常化”运动

三正常性赋予与异常性揭示

内容摘要:

这本《城市中国的逻辑》由陈映芳著。陈映芳是近些年颇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她认为在对中国变迁经验的阐释中,城市化运动的展开,城市的发展,城市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系统中地位的迅速上升,是近三十年来中国演变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如果无法充分认识到城市之于中国,城市之于国家所具有的意义,就无法真正说明当今中国社会变动的模式与逻辑。因此她以上海为”田野”,对90年代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城市“自我改造”、”城市更新“以及居民大动迁的历程展开了一系列的长期调研,从而对城市开发体制的运行机制、城市开发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开发资本如何进入中国的政治经济体系,如何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扮演自己的角色等等一系列尖锐的问题,做了相当深入的分析与探讨。近些年的一些症结问题都于其间得到深切关注,如城市化中的农民工问题、郊区农村征地问题、城市开发运动,市民维权运动,及城市社会结构中国家、家庭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等等。这本《城市中国的逻辑》由陈映芳著。陈映芳是近些年颇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她认为在对中国变迁经验的阐释中,城市化运动的展开,城市的发展,城市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系统中地位的迅速上升,是近三十年来中国演变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如果无法充分认识到城市之于中国,城市之于国家所具有的意义,就无法真正说明当今中国社会变动的模式与逻辑。因此她以上海为”田野”,对90年代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城市“自我改造”、”城市更新“以及居民大动迁的历程展开了一系列的长期调研,从而对城市开发体制的运行机制、城市开发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开发资本如何进入中国的政治经济体系,如何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扮演自己的角色等等一系列尖锐的问题,做了相当深入的分析与探讨。近些年的一些症结问题都于其间得到深切关注,如城市化中的农民工问题、郊区农村征地问题、城市开发运动,市民维权运动,及城市社会结构中国家、家庭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等等。【作者简介】陈映芳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博士(社会学专业);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双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兼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出版的个人专著有《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青年”与中国的社会变迁》、《图像中的孩子:社会学的分析》,主撰有《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棚户区——记忆中的生活史》、《移民上海:52人的口述实录》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城市中国的逻辑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中国经验
9787108039118
如需购买下载《城市中国的逻辑》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5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 × 14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城市中国的逻辑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11.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299.21 的主题关于 城市化-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