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48.0
沃伦·贝克兰在《电影认知符号学》中认为,认知电影理论和当代电影理论的冲突是非建设性的。他考察了米歇尔·科林的电影认知语义学理论、弗朗西斯科·卡塞蒂和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电影陈述理论、罗杰·奥丁的电影认知语用学理论以及米歇尔·科林和多米尼克·夏图在诺曼·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框架中电影句法的认知研究,审视并发展了“电影认知符号学”,这是一个被忽视的融合了认知科学、语言学及符号学洞见的电影理论分支。
中文版序言
前言与致谢
第1章电影理论的认知转向
第2章银幕和框架中的身体:电影和认知语义学
第3章不是透过窗口看,而是窗口本身:自反性、陈述和电影
第4章习俗语境:故事片和纪录片研究的语用符号学路径
第5章一切皆在于心?电影语法的认知地位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电影认知符号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电影认知符号学》考察了科兰的电影认知语义学、卡塞蒂和麦茨的电影陈述理论、奥丹的电影认知语用学以及科兰和夏托对电影句法的认知研究,审视并发展了“电影认知符号学”。他相信融合了认知科学、语言学及符号学洞见的“电影认知符号学”将是电影理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方向。该项研究还重估了20世纪60年代电影符号学的价值、指出了北美电影认知理论的不足、挑战了电影理论的“后理论”转向。【作者简介】作者:(英国)沃伦·巴克兰德(Warren Buckland) 译者:雍青 沃伦·巴克兰德(Warren Buckland),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影视研究高级讲师,前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博士后研究人员。他曾编《电影观众:从符号到心智》(1995)、《当代美国电影研究:电影分析指南》(2002);并在《银幕》、《符号学》及《影视评论季刊》等刊物上发表过文章。 雍青(1970—),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新闻与传播学系主任。2001年于湖北大学文学院分别获得硕士学位,2006年于武汉大学文学院获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2010年6月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主要从事电影艺术学、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已完成国家基金课题、省部级课题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