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生人成长史
60年代生人成长史封面图

60年代生人成长史

王沛人, 著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5.0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纪实文学。

书籍目录:

总论:60年代生人到底是群什么样的人?

迷醉在红色里的童年和少年

我们是红小兵、红卫兵

幸福的童年

醒悟

难以释怀的情结

我们的幸运

困惑与失落

观望和游移

躁动、急进和挫败

零星的“发言”

我们为什么沉默?

平顺的经历造就平庸、惰性、脆弱

价值观的自相矛盾造就忧郁和散漫

壮年时,开始怀旧

60年代生人温和左派

活着,需不需要理由?

关于我们的未来

注定平庸又何妨?

70年代:红色的、清贫的、游荡玩耍的童年和少年

红色记忆

红色世界

红太阳就是毛主席

“温左”之花“文革”后期的风俗画

70年代的日常生活

逝去的美味

过年杂忆

“文革”中后期的电影

70年代的夜晚

小时候的穿着打扮

跟炉子较劲

那时的副食店

70年代普通家庭的家当

70年代的女红

70年代的工资福利

70年代的阅读

70年代北京的一条城关小街

在游荡玩耍中慢慢长大

儿时游戏

那B寸童谣

小时候挨揍

儿时游泳的记忆

小学逸事

北京城关的一所小学二里庄小学

一个60年代生人的家庭样本

性的萌动

酸涩的单恋

谁是我们的梦中情人?

70年代后期:灾祸、解冻、兴奋、疑惑

1976年的几件大事

新领袖

恢复高考

升学

科学的春天

自卫反击战

电影解禁

听广播

外来文化的冲击

邓丽君的歌与我的矛盾心情

70年代后期我的两篇作文

80年代:激荡而浮躁的青春岁月

80年代真是一个一言难尽的年代!

80年代前期的乐观情绪

人们开始追求世俗的幸福

新启蒙年代

文学和艺术的黄金时代

遍地诗人80年代的诗歌

80年代的阅读

80年代大学逸事

大学食事

80年代值得记忆的事情

90年代至今:平涩而随波逐流的壮年

功利的90年代

电视剧《渴望》热的背后

毛泽东热

铁饭碗的日子

浮躁、身体失调、恶病

发现王朔

赵本山和王朔

看话剧、听音乐

随波逐流

浮躁后的反思

90年代到现在的阅读

时尚的变迁

越听老歌,感触越深

逼仄的小街和路口市井文化的温床

60年代生人成长感悟:中国人都还是孩子

我们真的长大了吗?

农村孩子

城市孩子

小城孩子

中国的城市孩子具有真正的自由气质吗?

后记

后记

很多人说60年代生人是“沉默的一代”,其实也不尽然。一些60年代生人还是相当活跃的,他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现实以及对自己的审视,特别是在网络上。只不过他们的发言是零星的和间断的,并没有引起社会大的关注。2003年的时候,我正赋闲在家无所事事,而又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就决意要好好写写60年代生人。从那时到现在过去四年了,写作迫于生计和种种琐事而数度中断,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算是完成了这件事。

写作过程中我才渐渐意识到,以我个人之力去写一代人的成长史,确实有些勉为其难。比如我生于60年代中后期,我要努力地顾及60年代前期出生的入的经历。我是城市孩子,对生长于农村的同龄人的成长经历就比较陌生。我想我只能是通过自己的经历、观察和思索,去描述一代人的成长历程以及共同的特质,尽可能做到全面、客观,并且不矫情,也不自恋。

60年代生入已经走过青春,步入人生的成熟期,这时写自己的成长史也算得上是时候。不过说到写史,又确乎早了一些,因为还没有经过足够的沉淀,无法预知过往对今后的影响,因而可能很难给出相对中肯的判断和评价。不过我想这时候写还是有意义的,其一,是作为一代人的中年时的自省。其二,是为后来的探索者插一些相对清晰和密集的路标。其三,为社会其他年龄人群提供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因为在我看来,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从50年代生人到80年代生入,甚至到90年代生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相似的特征,从历史长态看,甚至都可以归到一群,就是经历由一元到多元转变的一群,就是由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急遽蜕变的一群,就是道德底线模糊的“自我膨胀”的一群,就是需要寻找和确立新的理性的一群。因此,在这本《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中,上述人群都可以隐约看到自己成长的影子,并引发一些思索。

写这本书可说是一件相对超前的工作,因此难免感受到现实的压力,其中还包括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为了能得到尽可能多的资料,这些年我经常去北京的潘家园、报国寺等旧货市场,收集了大量六七十年代的书刊、画册,以及一些日常用品,比如老唱片、老唱机、票证、徽章等等,还去过上海的东台路、文庙、多伦路搜集资料,其中的欣悦和辛苦只有我自己知道。不过我认定了我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所以还是坚持下来。在这本书即将面世的时候,我想我应该不谦虚地说,首先应该感谢我自己,感谢我自己的执著和“一根儿筋”。

当然,这本书并不是单单靠我自己的执著就能成就的。我得到过很多入的支持和帮助,我要感谢他们。

我要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能接受这本书。

我要感谢本书的责编林栋老师,是在他的悉心启发和指导下,才把原来的一堆散碎的文章结构成条理清晰的一本书。

我要感谢王小萍女士和许智先生给我帮助。

我要感谢聚集了大量同代入的“依旧论坛”和“红色时代论坛”给我的启发和帮助。我要感谢sa…1rig、红姑、blues、龙虾、sj527、xaxaxa、Topgun007等等众多网友给我的帮助。

我还要感谢家人实质的宽容。

特别要指出的是,本书的图片得到了许多朋友,特别是美国朋友willamA.Joseph先生的支持和帮助。但尚有个别图片一时难以联系到作者。所以在这里,除了向这些承载着我们共同记忆的图片的作者和收藏者致以诚挚的敬意和感谢以外,希望您能与本人取得联系,本人定当当面表达我最诚恳的谢意。

最后我要说,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期待着读者,特别是同代人的回应和指正。

内容摘要:

  这是一部描述中国的60年代生人由童年到壮年的身心成长历程的书,也可以说是一部60年代生人的心灵成长史。60年代生人的童年和少年是在70年代的一元的理想主义的红色氛围中度过的,60年代生人的青年是在80年代的由一元到多元的剧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失落、激荡、亢奋中度过的。  20世纪60年代生人在他们的童年到壮年的人生中,经历了中国社会由一元到多元,由禁锢到开放的种种变迁。这种经历必定在他们身上留下某些特殊的印记,并且形成某些精神特质。我们试图通过挖掘和整理60年代生人的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回顾60年代生人身心成长的历程,去探究和揭示60年代生人的精神特质以及成因。  60年代生人现在正值壮年,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今后,他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所以对他们来说,人生中途回望的意义不仅仅是梳理过去和自我安慰,也许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发一代人对未来人生道路的思索。  笔者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为当今社会其他年龄人群了解60年代生人,特别是70、80、90年代生人了解他们的父母兄姊一辈,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文本。【作者简介】  1966年6月生于北京。1987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做过工程师、销售员、图书编辑、图书策划制作以及多种临时工。其他作品《润子红宝书》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60年代生人成长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0679110
《60年代生人成长史》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青年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 310 印数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60年代生人成长史是中国青年出版社于20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5 的主题关于 纪实文学-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