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
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封面图

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

温儒敏, 主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8.0

书籍简介:

本书全面考察现代文学传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渗透影响,强调在当代价值重建”新传统”(相对古代的”大传统”而言)的意义。重点有两个,一是历史梳理,考察新的文学传统如何在不断的阐释中被选择、沉淀、释放和延传; 二是分析当代文坛中”现在”与”传统”的对话。书中不但全面梳理了现代文学传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还对新传统的比较稳定的“核心部分”做了深入的探讨。其中提出的几个重要观点:一是要重视近百年来的”新传统”价值,二是传统研究必须摆脱本质论束缚,注意观察阐释接受的”变体链”,三是关注现、当代的“对话”现象,等等,在文学史观念与方法上都有创新。

作者介绍: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家级精品课“中国现代文学”主持人,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曾任北京大学

书籍目录:

前记第一章 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第二章 文学史观的形成及其对“新传统”的体认 一 对二三十年代的回顾:在反对“旧传统”中建构“新传统” 二 40年代文学史家眼中的“新文学传统”  三 从“资产阶级性质的启蒙运动”角度看“新文学传统”  四 延安政治文化背景下的“新文学传统”观 五 新传统的流变:对革命文艺运动负面影响的探讨 六 “异端”的声音:对“五四”传统的批判与反思第三章 政治化氛围中的“新传统”想象 一 学科的建立与“新文学传统”的全面梳理 二 “五四”“性质”之争以及对新传统的定性 三 “新传统”阐释中的苏联影响 四 学术生产体制化状态中的“正统”文学史观第四章 第一次“文代会”与“新传统”的规范化阐释

前记第一章 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第二章 文学史观的形成及其对“新传统”的体认 一 对二三十年代的回顾:在反对“旧传统”中建构“新传统” 二 40年代文学史家眼中的“新文学传统”  三 从“资产阶级性质的启蒙运动”角度看“新文学传统”  四 延安政治文化背景下的“新文学传统”观 五 新传统的流变:对革命文艺运动负面影响的探讨 六 “异端”的声音:对“五四”传统的批判与反思第三章 政治化氛围中的“新传统”想象 一 学科的建立与“新文学传统”的全面梳理 二 “五四”“性质”之争以及对新传统的定性 三 “新传统”阐释中的苏联影响 四 学术生产体制化状态中的“正统”文学史观第四章 第一次“文代会”与“新传统”的规范化阐释 一 “新民主主义文艺”的性质确定 二 “统一战线”的论述策略  三 “两条路线斗争”的论证 四 “小资产阶级”的帽子 五 “新的人民的文艺”的展望第五章 现代文学经典的重塑 一 作品的编选与新经典的建构 二 作家的“发现”和“回收”  三 作家形象的重塑 四 如何确认代表作 五 作品的“改写”现象第六章 80年代文学与“五四”传统 一 “成也‘五四’,败也‘五四’” 二 “重写历史”和历史的重写 三 历史坐标的挪用与重构第七章 现代文学传统与当代作家 一 现代传统与当代的诡秘关系 二 伟大传统的展开与变异:从鲁迅到余华 三 蹊跷的遗忘:书写乡土中国的传统 四 召回的“幽灵”:另一种现代性 五 左翼革命传统在21世纪的复活 六 “幽灵学”与传统的阐释重建第八章 鲁迅的当代命运 一 鲁迅传统的形成:质的规定性与复杂性 二 毛泽东:对鲁迅传统的重塑 三 鲁迅精神苗裔的当代沉浮 四 鲁迅:一个冬天的神话 五 新时期之后的价值重估第九章 现代文学语言传统与当代写作 一 现代文学的语言传统 二 当代写作的“语言焦虑”与现代文学语言传统 三 小说语言的传承与变异——以“先锋文学”为例 四 在变异中传承:语言的复制性 五 在传承中变异:语言的隐喻性附录引用文献及参考书志

内容摘要:

大约是2001年,南京大学中文系召开过一次题为“现代文学传统研究”的研讨会。当时参与会议的学者很多,也有不少精彩的论文,可见大家对现代文学传统的问题已经很重视。我在会上作了一个发言,其中谈到对“新传统”应当抱着历史同情的态度,不能只当事后诸葛亮,抱怨历史上存在的不足和错误。研究当然有当代性,但历史毕竟不是任人打扮的女孩子,也不该是用作显示自己理论杀伤力的靶子。我对那种动不动将现今的弊病往“五四”和新文学传统方面找病根的做法表示反感。会后我将这次发言整理成一篇文章,题为《思想史取替文学史?》,还引起过一些争论。到2003年,南京大学的现代文学研究中心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重大课题,要全国招标。南京大学一些老师就鼓动我申报一个关于“现代文学传统研究”的课题。说实在的,那时我并没有计划要做这方面的研究,而且也腾不出足够的时间。但南京大学的友人一直在鼓动,就不妨试一试吧,最终承担了这个课题。所以现在首先还要感谢南京大学的研究中心和老师们的信任与支持,是他们催生了这个研究。我意识到这个课题很重要,以我一人之力很难做好,就邀请了陈晓明、高旭东两位教授以及几个年轻的学者加盟。我们把基本框架以及论述方式确定之后,采取分头论述然后集中统稿的办法。这本书带有较多史论色彩,每一部分都有较深入的探究,而彼此的逻辑联系并不格外强调。 本书的意图是较全面考察现代文学传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渗透影响,强调在当代价值重建中“新传统”(相对古代的“大传统”而言)的意义。重点有两个,一是历史梳理,考察新的文学传统如何在不断的阐释中被选择、沉淀、释放和延传;二是分析当代文坛中“现在”与“传统”的对话。

编辑推荐:


大约是2001年,南京大学中文系召开过一次题为“现代文学传统研究”的研讨会。当时参与会议的学者很多,也有不少精彩的论文,可见大家对现代文学传统的问题已经很重视。我在会上作了一个发言,其中谈到对“新传统”应当抱着历史同情的态度,不能只当事后诸葛亮,抱怨历史上存在的不足和错误。研究当然有当代性,但历史毕竟不是任人打扮的女孩子,也不该是用作显示自己理论杀伤力的靶子。我对那种动不动将现今的弊病往“五四”和新文学传统方面找病根的做法表示反感。会后我将这次发言整理成一篇文章,题为《思想史取替文学史?》,还引起过一些争论。到2003年,南京大学的现代文学研究中心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重大课题,要全国招标。南京大学一些老师就鼓动我申报一个关于“现代文学传统研究”的课题。说实在的,那时我并没有计划要做这方面的研究,而且也腾不出足够的时间。但南京大学的友人一直在鼓动,就不妨试一试吧,最终承担了这个课题。所以现在首先还要感谢南京大学的研究中心和老师们的信任与支持,是他们催生了这个研究。我意识到这个课题很重要,以我一人之力很难做好,就邀请了陈晓明、高旭东两位教授以及几个年轻的学者加盟。我们把基本框架以及论述方式确定之后,采取分头论述然后集中统稿的办法。这本书带有较多史论色彩,每一部分都有较深入的探究,而彼此的逻辑联系并不格外强调。 本书的意图是较全面考察现代文学传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渗透影响,强调在当代价值重建中“新传统”(相对古代的“大传统”而言)的意义。重点有两个,一是历史梳理,考察新的文学传统如何在不断的阐释中被选择、沉淀、释放和延传;二是分析当代文坛中“现在”与“传统”的对话。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301164556
如需购买下载《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北京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 × 0装帧平装
页数 400 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6.6 的主题关于 现代文学-文学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