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对话
文明的对话封面图

文明的对话

张国刚, 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45.0

书籍简介:

本书为张国刚教授在中西文化交流史领域的全新著作。全书以中西文明的对话为主题,论述了自蒙元以来,直至近代中西方交往过程中,西方汉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西文明”相互审视、相互斗争、相互融合的历史长卷。其中包括变革中的西方文化邂逅古老的东方文化后,西方所形成的中国观念,以及据此形成的汉学成果;中国士大夫对西方文明的体验;东西航路开辟后早期中西关系情况,以及明清之际中欧贸易格局的演变;尤其具有开创性的是作者钩沉的一批中西交往史上的珍贵档案。作者将渊博的学识与幽默轻松的叙述风格想结合,使得本书极具可读性,是了解相关历史不可多得的著作。

书籍目录:

中西人物篇

新发现锡乐巴档案中的华德铁路公司合同

一、锡乐巴及其私人档案资料的发现

二、承包山东铁路公司路段修筑的劳务合同

三、几点初探:从合同看山东铁路修筑及其他有关问题

清末民初外国侨民在华生活的实录

——华德铁路公司总办皮特·锡乐巴的家什清

单跋

一、皮特·锡乐巴在青岛的家庭财产清单

二、皮特·锡乐巴在青岛的家庭财产简介

三、皮特·锡乐巴在青岛的家庭财产分析

晚清的宝星制及锡乐巴档案中的宝星执照

一、小引

二、晚清的宝星制

三、锡乐巴的宝星执照及相关文书解题

四、后论

德国联邦档案天津领事馆档案札记

——清末天津物价与社会生活

一、领事馆官员薪金缩水严重

二、解决的办法

三、天津的物价水平

四、余论

从外交译员到汉学教授

——德国汉学家福兰阁传

一、从中学到大学

二、从学梵文到学汉语

三、从外交官到汉学家

四、汉堡:出任首位汉学讲座教授

五、柏林:事业的峰巅

六、晚年

陈寅恪留德时期柏林的汉学与印度学

——关于陈寅恪先生治学道路的若干背景知识

一、关于陈寅恪先生当年在德国留学的情况

二、柏林大学课程开设情况

三、柏林大学的印度学系和吕德斯对陈寅恪的影响

四、米勒及其他柏林学者

五、从陈寅恪先生后来的治学实践看其所受柏林学术界的影响

文化交流篇

蒙元时代在华天主教修会

一、交通路线

二、遣使大汗

三、元代教区

明清之际中欧贸易格局的演变

一、葡西的澳门贸易

二、英荷东印度公司

三、各国竞相试水

明清士大夫与耶稣会士的交往及其心态

一、从“西僧”到“西儒”——士大夫对耶稣会士的初步认识

二、士大夫接受者的心态

三、士大夫排斥者的理由

四、士大夫优容者的立场

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趣味与罗可可风格

一、中国趣味的产生

二、罗可可透镜里的中国

三、中国趣味的沉寂

明清中国人的欧洲印象

一、地理位置与民族区别

二、风俗与物产

三、火炮制造

四、钟表机械

明清时期欧洲天文历算知识的东传

一、耶稣会士的天文学著作与任职钦天监的耶稣会士

二、《崇祯历书》的影响与引进西方天文学理论

三、历算需要与西方算学的兴盛

四、天文仪器

五、地圆说与舆地测绘技术的运用

六、天文历法领域的“西学中源”说

七、纯语

西方的“中国观”

一、从“求同到对立”——欧洲对中国认识的变化

二、黑格尔、韦伯眼中的中国

三、西方学者对“欧洲中心论”的反动

西人眼中的中国故事

第一节《鞑靼战纪》——明清易代故事在西方的流传与影响

一、卫匡国的《鞑靼战纪》

二、17世纪欧洲关于明清易代的其他著作

三、明清易代故事在欧洲的影响

四、明清故事——异国情调的点缀

第二节鲁滨逊眼中的中国——《鲁滨逊漂流记》里的中国形象

西方汉学篇

柏林国立图书馆“汉学书库”说略

一、“汉学书库”的起源

二、《御书房满汉书广录》

三、“北京收藏品”

四、“新近收藏品”

五、“汉学书库”的学术价值

德国汉学史略(上)

第一节传教士时代的汉学:16世纪至18世纪

一、西方早期对中国的了解与耶稣会士汉学先驱

二、德国文化名人的汉学热情

三、启蒙时代德国的中国猜想

第二节东方学中的汉学:19世纪至20世纪初

一、独占鳌头的法国汉学先驱

二、德国东方学家的汉学兴趣

三、在中国研究中国:外交官与传教士

四、学院派汉学的起步

第三节专业汉学的长足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一、卫礼贤和法兰克福“中国学社”

二、福兰阁与佛尔克:译员出身的汉学专家

三、“莱比锡学派”的学术特色

四、致力于翻译事业的汉学家

五、东西方汉学家的交往

德国汉学史略(下)

第一节重整旗鼓与继往开来:二战后的德国汉学

一、战后的残破局面

二、汉学系的恢复和重建

三、“三分天下”的治学格局

四、汉学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新时代与新挑战:20世纪末的德国汉学

一、20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热”

二、“热点”问题追踪

三、成果鸟瞰与趋势推测

海外汉学拾穗

一、评气贺泽保规的《府兵制の研究》

二、书评:《长安(583—904),东亚大都会与中古世界性城市》

三、书评:《刘知几的(春秋>观》

四、《柏林中国杂志,中国社会与历史》

五、书评:《晚期中华帝国的教育和社会,1600—1900》

六、书评:《关于晚期中华帝国科学考试的文化史》

七、书评:《模范殖民地“胶州”,德意志帝国在华的扩张,1897—1914年的中德关系》

八、书评:《1860—1945年中国人留学德国史》

九、书评:《民主德国与中国:1949—1990——政治、经济与文化》

十、书评:《中国学在德国的发展:历史、人物、展望》

十一、德国大学历史专业与课程设置

十二、《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

十三、《家庭与社会》(清华史学译丛)序言

内容摘要:

《当代中国史学家文库文明的对话中西关系史论》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当代中国史学家文库文明的对话中西关系史论》是“当代中国史学家文库”系列之一,书中包括了“新发现锡乐巴档案中的华德铁路公司合同”;“晚清的宝星制及锡乐巴档案中的宝星执照”;“从外交译员到汉学教授——德国汉学家福兰阁传”等内容。【作者简介】张国刚,1956年生,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兼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等校兼职教授。曾在欧洲留学和执教多年,为德国洪堡学者,并多次应邀赴德国、英国、日本及港台地区访问、讲学,或担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中古制度与社会史、中西文化关系史。主要著作有《唐代官制》、《唐代藩镇研究》、《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佛学与隋唐社会》、《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主编)、《从中西初始到礼仪之争》等。曾获《历史研究》创刊三十周年优秀论文奖、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文明的对话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当代中国史学家文库
9787303133765
如需购买下载《文明的对话》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97 × 21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文明的对话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1.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203 ,K207.8 的主题关于 文化交流-文化史-中国、西方国家 ,汉学-历史-西方国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