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35.0
本书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杨庆旺同志编著的,该书稿以毛泽东同志致国民党人的书信为载体,讲述了毛泽东与国民党人交往的故事,反映了毛泽东关于统战工作的思想和策略。对于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及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书稿已由中央文献研究室专家审读。
务乞总理迅派专员进行部务——致孙中山(1924年11月17日)
白军士兵,起来抗日——致白军士兵(摘录)(1931年9月25日)
望确实表示先生之意向——致杨虎城(1935年12月5日)
寇深祸急,愿先生速起图之——致张学良(1936年1月25日、1936年10月5日)
反对内战,共维大局——致阎锡山(1936年5月25日)
甚望加速推动之力——致杜斌丞(1936年8月13日)
奋力边陲,慨然御侮——致宋哲元(1936年8月14日)
秋风多厉,为国珍摄——致王以哲(1936年8月)
寇深祸亟,情切嘤鸣——致宋子文(1936年8月14日)
亟望互派代表,速定大计——致傅作义(1936年8月14日)
今又有合的机会,先生其有意乎——致邵力子(1936年9月8日)
为国家谋,为先生谋——致朱绍良(1936年9月8日)
仰望之诚,与日俱积——致宋庆龄(1936年9月18日)
当民族危亡之顷,作狂澜逆挽之谋——致蔡元培(1936年9月22日)
务达抗日救亡之目的——致李济深、李宗仁、白崇禧(1936年9月22日)
驱除日寇,挽救危亡,为期不甚远——致蒋光鼐、蔡廷锴(1936年9月22日)
西北议和,刻不容缓——致于学忠(1936年9月22日)
何去何从,愿先生熟察之——致蒋介石(1936年10月26日、1936年12月1日)
处虽异地,心实无间——致冯玉祥(1936年12月5日)
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致何香凝(1937年6月25日)
奔走不辞劳——致张冲家属(1941年8月13日)
复兴中国,舍此再无他路——致邓宝珊(1944年12月22日)
反内战的先锋——致高树勋(1945年11月2日)
将军义举动战局——致吴化文(1948年10月22日)
海军建设的先锋——致邓兆祥(1949年3月24日)
愿与国内一切爱国分子携手合作——致李宗仁(1949年4月8日)
南京江面上的壮举——致林遵(1949年5月18日)
一流人物的张轸——致张轸(1949年6月16日)
为解放广东而奋斗——致吴奇伟(1949年6月21日)
先生权宜处置,敝方均能谅解——致程潜(1949年7月4日)
你们的立场是正确的——致董其武等(1949年9月20日)
此种态度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致陶峙岳等(1949年9月28日)
加速西南解放的功臣——致卢汉(1949年12月11日)
观点尚须斟酌——致陈铭枢(1950年6月12日)
先生返国,甚表欢迎——致卫立煌(1955年3月17日)
后记
《毛泽东书信故事丛书毛泽东致国民党人》涉及很多国民党上层人物,毛泽东针对不同人物采取不同态度——有的不客气地批评,有的有批评有鼓励,有的有说服有表扬,有的全是肯定,甚至推崇,而其基本政策就是既有联合又有斗争。《毛泽东书信故事丛书毛泽东致国民党人》中毛泽东历来重视统战工作,尤其重视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毛泽东总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从阶级斗氧政治斗争和民族斗争等方面入手进行科学分析,找出谁是革命的敌人,谁是团结的对象,谁是依靠的对象,谁是领导力量,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政策。而后在这_思想和政策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工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打击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旧军阀的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国民党左派以及广大的小资产阶级都是团结对象。当大资产阶级背叛革命时'蒋介石等便不是团结对象,而成为打击对象。但当时党的主要领导者陈独秀及共产国际的某些领导者没有认清当时形势,没有制定正确的政策,结果使革命遭到惨败。【作者简介】杨庆旺:哈尔滨出版社编辑室原主任、国家一级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会员。 长期从事军事、谋略、中共党史、毛泽东等方面的研究与写作。在毛泽东研究与写作方面,提出“毛学”、“领袖文学”概念,坚持不懈地在这些领域开拓、耕耘。退休后以全部精力投入到“追寻毛泽东足迹”中,探索出自己独特的研究与写作路子。己出版30余部一千余万字的“追寻毛泽东足迹”系列著作。多部著作重印或再版,受到有关专家领导的肯定和广大读者的欢迎。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毛泽东致国民党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毛泽东书信纪事丛书 | ||
9787509824283 《毛泽东致国民党人》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