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50.0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实现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转变。然而,课程是教育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工程教育改革若不深入到课程层面,工程师的培养质量难以保证。本书选择“回归工程实践”作为当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切入点,梳理中外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演进脉络,洞察国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揭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的现状与问题,探寻当前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诉求,提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重构的方向、趋势、战略思路与举措。这可为工程教育工作者对工程教育课程的历史、现状与改革趋势有一个系统、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为大学工程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学术指导和实证依据。
缩略词注释表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实际问题与研究意义
一、宏观背景
二、实际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中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模型
一、研究问题
二、概念模型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实用主义知识观
二、混合并行的研究策略
三、具体研究方法与设计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内容结构
第六节 术语定义与研究定界
一、工程与工程实践
二、高等工程教育
三、课程
第二章 工程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的偏离与回归
第一节 国外工程教育的起源
一、工程教育面向工程实践
二、面向实践的课程
三、工程教育起源阶段的特点
第二节 国外工程教育的转型
一、工程教育偏离工程实践
二、科学主导的课程
三、工程教育转型阶段的特点
第三节 国外工程教育的超越
一、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实践的趋势
二、螺旋式地回归到“整体工程观”的实践
第四节 我国工程教育的偏离与回归
一、早期我国工程教育面向工程实践
二、当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偏离与回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改革探索
第一节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CD10课程模式
一、课程改革愿景与目标
二、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
三、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四、课程特点与改革经验
第二节 丹麦奥尔堡大学PBL课程模式
一、课程改革愿景与目标
二、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
三、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四、课程特点与改革经验
第三节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ELED课程模式
一、课程改革愿景与目标
二、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
三、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四、课程特点与改革经验
第四节 回归工程实践:跨案例的聚类分析
一、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影响因素
二、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必要性
三、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指向性
四、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多样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偏离工程实践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课程设计层面的调查与分析
一、教育目标与学习结果
二、课程结构及实践环节
三、学习经验与学习评价
四、与工程实践的关联度
第二节 课程实施层面的调查与分析
一、教育目标与课程结构
二、学习结果与课程效果
三、教学方式与学习经验
四、与工程实践的关联度
第三节 课程现状隐含的问题及成因
一、课程目标脱离工业需求
二、课程结构分离工程能力
三、课程内容偏离工程实践
四、学生学习游离中心地位
五、课程改革缺乏观念指导
第四节 回归工程实践:中外课程现状的比较
一、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必要性
二、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广度
三、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深度
四、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方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前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改革诉求
第一节 我国大四毕业生对课程改革的诉求
一、工程思维与薄弱环节
二、学习经验与学习场所
三、课程类型与课程要素
四、课程评论与改革意见
第二节 我国企业雇主对课程改革的诉求
一、对工程能力的评价
二、对工程能力的期望
三、对工程实践的认识
四、对课程改革的建议
第三节 工程专业组织对课程改革的诉求
一、美国的工程专业组织
二、英国的工程专业组织
三、欧盟的工程专业组织
四、亚洲的工程专业组织
第四节 回归工程实践:利益相关者对课程改革的期待
一、课程需回归“整体型”工程实践
二、非技术能力与技术能力并重
三、我国工程课程现状与目标的差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回归工程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的重构
第一节 课程理念的更新
一、工程观:整体工程观视域下工程实践的新特征
二、人才观:当代及未来工程师职业的新形象
三、课程观:回归“整体型”工程实践的“工程范式”课程
第二节 课程目标的重建
一、以培养“工程专业能力”为课程目标
二、工科毕业生“工程专业能力"框架
三、课程目标重建的策略
第三节 课程内容的重组
第四节 课程结构的优化
一、课程结构优化的方向
二、课程结构优化的要素
三、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模型设计
第五节 学习经验的设计
第六节 教学模式的选择
一、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CDIO模式
二、基于工程问题的PBL模式
三、基于工程项目的PjBL模式
四、基于工业经验的ELED模式
五、基于工作环境的校企合作Co—op模式
六、基于综合工程训练中心的平台模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的回顾
第二节 主要结论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
第四节 相关建议
第五节 研究的局限
参考文献
附 录
附录A 国外支持性文献清单
附录B 学生和雇主调查问卷
附录C 国内外专家访谈提纲
后记
《中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研究》由崔军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研究》以中外工程教育“从何而来”、“现居何处”、“意欲何往”以及“通达之路”为视角,试图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课程改革寻求“一剂良方”。研究以“回归工程实践”为问题的切入点,梳理了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演进脉络,考察了美国、英国、丹麦等国家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案例,为解决我国工程教育课程的“回归”问题提出了可供借鉴的参照系。该研究还通过问卷和访谈等调查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工程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探寻了社会各界的工程教育利益相关者对课程改革的时代诉求。在借鉴国际化、立足本土化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机理与路径。谨以《中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研究》献给所有致力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和大学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的人们。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中外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丛书 | ||
9787305122347 如需购买下载《中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南京 | 出版单位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5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24 | 印数 |
中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研究是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3.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642.3 的主题关于 高等教育-工科(教育)-课程-研究-世界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