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5
定价:
本书阐释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理论。
第1篇 导论 第1章 经济学与新经济 第2章 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第3章 贸易 e-案例:“新经济”与旧经济学第2篇 完全市场 第4章 需求、供给和价格 第5章 需求和供给的应用 第6章 消费决策 第7章 厂商的成本 第8章 竞争厂商 第9章 劳动市场与资本市场 第10章 竞争市场的效率 e-案例:电子商务
第1篇 导论 第1章 经济学与新经济 第2章 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第3章 贸易 e-案例:“新经济”与旧经济学第2篇 完全市场 第4章 需求、供给和价格 第5章 需求和供给的应用 第6章 消费决策 第7章 厂商的成本 第8章 竞争厂商 第9章 劳动市场与资本市场 第10章 竞争市场的效率 e-案例:电子商务第3篇 不完全市场 第11章 不完全市场导论 第12章 垄断、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 第13章 政府对待竞争的政策 第14章 产品市场上的不完全信息 第15章 劳动市场的不完全性 第16章 公共部门 e-案例:信息时代的竞争政策:微软与美国司法部第4篇 微观经济学专题 第17章 学生投资指南 第18章 贸易政策 第19章 策略行为 第20章 技术变革 第21章 环境经济学 e-案例:在线金融服务第5篇 宏观经济学引言 第22章 宏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 第23章 宏观经济目标与度量 e-案例:信息技术与宏观经济第6篇 充分就业宏观经济学 第24章 充分就业模型 第25章 货币、银行和信用 第26章 充分就业下的政府财政与开放经济 第27章 增长与生产率 e-案例:提高限速第7篇 宏观经济波动 第28章 宏观经济波动引言 第29章 总支出与收入 第30章 总需求与通货膨胀 第31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 第32章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 第33章 开放经济的政策 e-案例:经济周期改变了吗?第8篇 宏观经济学专题 第34章 国际金融体系 第35章 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 第36章 政府的财政政策、赤字与盈余 第37章 发展与转型 e-案例:生产率和NAIRU
数字时代的经济学读本――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三版)简介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被认为是萨缪尔森的同名教科书出版以来最具国际影响的一部经济学原理教科书。《经济学》第三版既继承了前两版的特点,重视不完全竞争和信息经济学,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和经济增长等,同时又是经过彻底修改的全新版本。首先,由于策略行为已渗透到了现代经济分析中,作者增加了关于“博弈论”的一章。其次,对经济波动模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比如,利用通货膨胀和产出来建立波动模型。第三,对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以及中国经济转轨进行了中肯评价。第三版中最大的变化或许是关于“新经济”的讨论。作者希望读者了解,虽然“技术变了,但经济法则并没有变”。为此,作者对第二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在使读者系统把握现代经济理论同时,还着力于使读者了解经济理论如何有助于理解新经济现象,解释数字时代的经济问题。作者希望本教科书能够反映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和经济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书中的许多新观点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正如作者在“写给《经济学》的中国读者”中所说:“尽管一个经济体所面对的主要挑战可能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但其背后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经济学》(第三版)更系统、更科学地为读者提供了这些原理,使读者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现阶段的问题,还可以了解中国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
面对琳琅满目的经济学教科书市场,无所适从的我们只有选择跟随大师,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正是顶级的经济学大师。 作为经济学界的领袖人物,他摆脱了新古典的“完美”假设,引领了经济思想的革命。他是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并因此获得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不可思议的是,他更是在经济学诸多分支均有着深厚造诣的经济学全才。 自从半个多世纪前保罗·萨缪尔森撰写的最后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教科书以来,经济学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现有的教科书中没有一本能像《经济学》第三版一样,展现对现代经济学的充分理解。而斯蒂格利茨教授供职华府和世行的经历,也使他成为最有资格诠释“新经济”的大师。 继《经济学》第一、二版在全球的巨大成功,斯蒂格利茨先生呈现给我们的《经济学》第三版,更加让我们如获珍宝。大师千锤百炼下近乎完美的理论框架和全书三分之一以上的崭新内容,都让我们乘着大师智慧的翅膀,来到主流经济学研究的最前沿。作为对中国经济成功饶有兴趣的“学生”,大师对于“中国现象”的深刻理解,你又怎能忍住不与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