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0.0
1937~1941年,中国电影工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上海沦为“孤岛”;1941~1945年,上海沦陷。在此期间,大量内陆电影工作者南下香港拍摄电影。本书尝试对这一段中国电影史研究鲜为留意的历史进行研究,以上海和香港两个电影双城之间的故事,探讨特殊境况下的电影文化和国族思想的政治论述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凸显出中国电影制作工业最为发达、繁荣的两座城市的电影制作的特殊概貌和相互关系,同时挖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序一序二中文版前言译者前言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半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图谱 2.1 张善琨和新华公司的崛起 2.2 沪-港纽带 2.3 电影业的重建 2.4 明星,现代性,《木兰从军》 2.5 “此时此地” 2.6 拍摄“历史” 2 7 电影院的繁荣 2.8 国家与“他者”:焚烧《木兰从军》 2.9 结语
序一序二中文版前言译者前言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半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图谱 2.1 张善琨和新华公司的崛起 2.2 沪-港纽带 2.3 电影业的重建 2.4 明星,现代性,《木兰从军》 2.5 “此时此地” 2.6 拍摄“历史” 2 7 电影院的繁荣 2.8 国家与“他者”:焚烧《木兰从军》 2.9 结语第三章 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重写香港电影史 3.1 香港电影的诞生 3.2 香港电影的繁荣 3 3 殖民主义和战时电影 3.4 大中原心态(THE CENTRAL PLAINS SYNDROME) 3.5 双重边缘化:香港的身份 3.6 日据时期的香港 3 7 结语第四章 娱乐至上:沦陷电影的选择(1 941—1 945) 4.1 沦陷电影的复杂互文背景 4.2 暧昧的合作 4.3 娱乐的政治策略 4 4 上海的.日本电影 4.5 “鸦片战争”成为爱情悲剧的题材 4.6 娱乐的暧昧性 4.7 从中日合作制片到双重敌化 4 8 结语第五章 尾声:在香港重塑影像“上海” 5.1 离开上海 5.2 在香港拍摄电影涉及影片片目
这是一部谈论电影,思考历史的书,20世纪的中国,战乱频仍,特别是日本侵华和紧接而来的国共内战,人们颠沛流离,生存环境模糊多变,暧昧迷离,正和邪、忠和奸的界线游移 定,不可能用简单化的二元思维来加以解读。 为了反思这段围绕着沪港双城的电影文化展开的故事,本书作者运用了大量极为珍贵的文字、影像资料,深入探讨日本占领区和英国殖民地的中国电影文化、错综复杂的中日文化关系、在战流散的困境下中国电影人的惶惑抉择、早期形成的暧昧难辨的香港身份、国语片和粤语片的纠缠互动。以及由此牵涉到的种种争议(如谁是“汉奸”,什么是“汉奸电影”等),着力重构抗战前后(1937-1950)上海和香港之间的双城故事。藉此呈现中国电影文化的复杂多义,重新审视一段被人忽略、遗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