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48.0
本书首次从人性角度研究教育精神,探讨教育本真实现的路径。本书以教育精神为研究主题,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辨证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应用文献分析、价值分析等哲学方法,着力于探寻人性视域中的教育精神内涵及其视域中的自由意蕴,陈述其迷失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认为教育精神的缺失是传统无“人”文化、权力的异化和实用化、功利化取向这三方面的交叉影响结果,致使教育难以应对人性的理想和期待,最后给出了教育精神建构的具体路径。论文对教育强调机械适应社会、符合社会需要的工具化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对当前教育困境的消解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尤其是作者提出的建构教育精神的路径有比较独特的创新思考,丰富了教育人学的基本理论。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三、国内关于教育精神的研究综述
(一)直接涉及教育精神研究的文献综述
(二)与教育精神相关的学校与教师精神
(三)教育精神的多维度透视
(四)研究趋势和问题所在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论与方珐
(三)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一章 教育精神的时代诉求:自由成“人”
一、教育精神内涵
(一)教育精神的基本界定:最高善与终极价值
(二)教育精神的人性立场:德性的思维与审视
(三)教育精神的根本指向:基于人性的成“人”
二、人性问题的自由维度审视
(一)认识人性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二)探寻人性必须抓住其根基
(三)人性自由的精神哲学基础
(四)人之自由生成的教育精神启示
三、走向“人”的自由生成: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革
(一)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反思必要性
(二)教育价值取向的简要历史回顾
(三)教育价值取向的当代走向:自由成“人”
(四)自由成“人”作为教育精神的现实意义
四、基于人性的自由成“人”:教育的精神内涵
第二章 教育精神视域中“人”的自由形态
一、自由的多义性与绝对性
(一)自由内涵的多义性
(二)自由的绝对性及其对教育精神的启示
二、认识论自由
(一)认识论自由的概念解析
(二)认识论视域中人性之真善美:教育成“人”的根本指向
(三)认识论自由对教育成“入”的启示及其不足
三、社会实践中的自由
(一)教育自由的社会实践
(二)教育自由实践的社会理论基础
(三)学生自由成“人”与教育强制权力的共生
(四)教育精神体现于实质自由的实践
四、类自由与教育成“人”的整合自由观
(一)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类自由与三种自由观整合
(二)基于整合自由观的教育成“人”
五、教育精神期求何样的教育自由
(一)教育精神期求的教育自由内涵
(二)教育何以促进自由成“人”
第三章 教育精神迷失的表现及其原因
一、教育精神迷失的文化溯源
(一)文化内涵及其与人的双向造就
(二)传统文化概要及其奴化人的特质
(三)传统文化中自由缺失导致教育精神的匮乏
(四)文化中自由精神的近代觉醒及其夭折
(五)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赓续及当代变革
二、权力异化中的教育精神迷失
(一)权力异化如何导致教育的工具化存在
(二)权力异化背景下教育精神迷失的机制
(三)权力异化背景下的教育管理主义
(四)权力异化背景下的虚假集体主义教育
三、功利浸染中的教育精神迷失
(一)功利化时代教育的精神危机描绘
(二)教育精神消失的时代根源:工具理性
(三)工具理性视域中的教育消费主义
(四)教育异化与逃出功利束缚
(五)回归教育精神的自由成“人”之路
四、当代教育的工具化遭遇及其逃离
第四章 教育精神建构的路径分析
一、教育精神的自主建构:开展自由教育
(一)自由教育的历史流变
(二)自由教育的内涵新释
(三)体现教育精神的自由教育要点
二、教育精神建构应持有的价值原则
(一)教育自由成“人”应坚守平等原则
(二)教育自由成“人”应坚持宽容原则
(三)自由成“人”需要持守良心与责任
三、教育精神建构对教育主体的期待
(一)学生自由成“人”受到威胁的应对:理性不服从
(二)教师应该追求知识分子精神
(三)教师应该拥有坚持教育精神的教育家作为
四、教育精神建构的教育制度保障
(一)教育制度建构的理念:保障教育精神实现
(二)教育制度保障教育精神的“无知”立场
(三)保障消极自由的教育制度是实现教育精神的基础
结束语呼唤自由成“人”的教育精神
参考文献
后记
首次从人性角度研究教育精神,探讨教育本真实现的路径。《自由成人——人性视角的教育精神》以教育精神为研究主题,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辨证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应用文献分析、价值分析等哲学方法,着力于探寻人性视域中的教育精神内涵及其视域中的自由意蕴,陈述其迷失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认为教育精神的缺失是传统无“人”文化、权力的异化和实用化、功利化取向这三方面的交叉影响结果,致使教育难以应对人性的理想和期待,最后给出了教育精神建构的具体路径。论文对教育强调机械适应社会、符合社会需要的工具化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对当前教育困境的消解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尤其是作者提出的建构教育精神的路径有比较独特的创新思考,丰富了教育人学的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