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出口贸易增长的新视角
推动出口贸易增长的新视角封面图

推动出口贸易增长的新视角

原小能, 编著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20.0

书籍简介:

本书介绍推动出口贸易增长的新视角。

书籍目录:

基于市场结构研究出口贸易的增长机制(代序)刘志彪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节本研究的选定和分析方法

一、研究课题的选定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基本术语及研究范围

一、市场结构概念

二、出口贸易的定位

三、本书的研究范围

第三节本书的研究框架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本书的研究框架

二、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市场结构与出口贸易:理论发展白蛀线

第一节市场结构与出口贸易:理论回顾

一、国內竞争与出口贸易:负相关理论

二、国內竞争与出口贸易:正相关理论

三、新贸易理论的有关研究

第二节经验研究

一、国內竞争与出口贸易:负相关的经验研究

二、国內竞争与出口贸易:正相关的经验研究

第三节评述及本研究的起点

一、理论方面

二、实证方面

第二章市场结构与出口贸易:理论模型

第一节市场结构与出口贸易:基本模型

一、理论假设和前提

二、竞争性的国外市场结构

三、垄断性的国外市场结构

第二节基本模型的扩展:企业规模因素分析

一、企业规模的有关分析

二、企业规模、生产成本与出口

三、企业规模、交易成本与出口

第三节基本模型的扩展:企业进入因素分析

一、进入和进入壁垒:基本概念

二、进入壁垒降低的效应分析

三、外来直接投资进入、市场结构与出口

第四节基本模型的扩展:产品差别因素分析

一、产品差别及其决定因素

二、产品种类与出口

三、产品差别、信息传递成本与出口

第三章市场结构与贸易政策效果

第一节市场结构、汇率转嫁与出口

一、汇率贬值与出口

二、不完全竞争、汇率转嫁与出口

三、汇率波动影响出口价格:实证分析

第二节市场结构、反倾销与出口

一、反倾销的基本內容

二、反倾销的缺陷

三、反倾销、垂直产品差别与出口

第四章中国市场结构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模型的设定

一、因变量与自变量

二、基本回归方程与假说

第二节数据样本的选择

一、出口贸易的发展

二、企业规模

三、企业进入

四、更新改造投资

五、市场集中度

六、外来直接投资

第三节实证分析结果

一、市场结构对出口贸易的贡献度

二、外来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贡献度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来,中国出口贸易量增长了大约50多倍。进出口贸易与GDP的比值逐年上升,“中国制造”的标签已经贴遍了全世界。

令人惊奇的是,在这种戏剧性变化的背后,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方面,我国的对外贸易量目前正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在持续增长,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另一方面,对外贸易量的超高速成长,并没有逻辑地促进和带来我国本土出口产业的升级。无论是从出口产品的技术知识含量,还是从产品附加价值增值的角度看,都没有得到迅速的提升,相反有些指标还在恶化。如我国出口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主要是初级资源、鞋类、服装、玩具、家具、消费类电子等传统的劳动密集的产品:产业的附加价值因国际竞争激烈,一直在不断地下降。1981-1987年,中国的增加值率是0.48-0.44之间,相当于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水平。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个比率一直保持着下降的趋势,至2003年,已经下降到了0.3384(沈利生、王恒,2006)。这种状况影响到我国出口导向战略的可持续性。

对我国出口导向战略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一个主要的视角是林毅夫等人所强调的比较优势理论(1999)。他们认为,中国是初级要素特别是劳动资源丰富而资本要素稀缺的国家。当开放战略把自己定位于专业化生产初级要素产品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会使其产出增加并使其出口具有竞争力;同时会使缺少比较优势的资本品进口增加。这样,国际贸易的规模就成为內生变量。对本国比较优势偏离度越小,其产出就越有国际竞争力,出口就越多;同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品产业产出会减少。相应地对其进口会增加。

但是由于有竞争力的出口会带来更多的收入,使得该国有条件实现这种进口。这一理论基本上反映了过去我国东部地区贸易量迅速增长的历史轨迹。但是该理论对东部地区未来出口导向战略的调整,存在着较大的不稳定性。

其中问題之一是:当东部地区把自己定位于专业化生产劳动密集产品时,并不能够排斥其他初级要素密集的经济体也作为竞争者加入的竞争。当某些可能具有更强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经济体进入全球化市场(如印度、越南等),而地区的商务成本不断上升、产业升级因种种原因出现滞后时,再继续把竞争优势集聚于原来的初级要素,可能非但难以实现出口收入的持续增加。反而会陷入“贫困化增长”的不良格局。

问题之二是:案例研究证明,以不适当的方式把自己定位于专业化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很容易在全球价值链的网络中,被走“高端道路”的先进国家的先进企业俘获,很容易在市场势力不均衡的这种网络中,被长期锁定在产业链的低端走“低道路”,其产业升级的任何实质性的努力,都会遭到来自高端企业的阻击。因而只能长期维持粗放型增长模式。

另一些学者运用Cereffi等人(1994,2005)的全球价值链(g1oba1va1uechain,GVC)理论,把出口导向战略的调整与升级问题。放在GVC中本地企业升级的框架內论述(张辉,2005)。这种微观视角的分析,要比林毅夫等人的宏观分析更为具体。GVC理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GVC形式的贸易量,要大大高于公司內贸易和公平市场交易形式的贸易量。而且,通过价值链中的动态学习和创新机制,可以逐步改进中国在产品內国际分工的地位。

按照cCrc伍的看法,GVC中本地企业的升级。与GVC的形式和治理模式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在购买者驱动的价值链中,全球性大买家出于竞争和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鼓励下游各个层次的供应商和分包商加快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产业升级的次序将会遵循“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的线索,..同时OEM→ODM→OBM的转换,被视为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Gercffi,1999;Humphrcy&Schmitz,2002)。应该指出的是,目前这种升级途径仍然局限于个别案例的研究,总体来说只是GVC理论中的一个研究假设,实际的传导机制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次序的“自动传递”效应?理论上并不清楚。而理解这个问题,却是目前处于GVC低端的中国本土出口产业升级的关键问题。

从理论上看,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一国所达到的贸易量,对其经济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拉动作用。中国贸易发展与本土产业升级之间的悖论,一定具有某种內在的传统经济理论解释不清的原因。原小能博士的这本以学位论文为基础写成的著作,独辟蹊径,以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工具为基础,全面地解释了中国贸易量超高速增长的原因,同时,又分析了中国产业组织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升级对贸易发展和升级的影响机制问题。这种具有理论一致性的解释,是在全球化北京避免早期拉美国家的“贫困增长”、提升中国外向型经济水平的重要研究课题,它具有深刻的宏观经济意义和政策决策作用。

我想,她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研究视角,是与她对这个问题的下列看法有密切关系的:长期以来,人们对出口贸易增长机制的研究。

多是集中在贸易汇率、出口商品结构、出口目标市场的结构分布等传统方面。但在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依靠汇率来维持出口增长必然难以维继;而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出口产品中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这虽然是保持我国出口持续增长的理想模式,但立足于我国的现实,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缩小也是难以一蹴而就的。而且在很多领域,这种技术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出口市场多元化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分散风险,避免出口的大幅度波动,但要想通过此来加快出口增长也有不少困难。

因此,就需要从新的视角来分析推动中国出口增长的新机制。

近年来,除上述传统的分析视角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组织问题研究,也开始进入学者们的关注视野。主要有两种研究视角:一是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工具,致力于国內企业规模、市场集中度等产业组织问题的研究,并与发达国家的相应行业加以比较。强调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和竞争力的提高,但这种研究的重心基本上侧重于国內产业组织结构优化问题,还没有系统地关注产业组织因素与出口贸易联系机制和的作用机制问题;二是在全球价值链框架下,运用全球买方和卖方的市场势力、纵向压榨等概念,分析贸易量的形成、价值链中企业升级等问题。这种分析很容易使人联想到20世纪60-70年代流行的“依附经济”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产业升级问题产生悲观主义的看法。

我说原小能博士的这本著作在研究思路上是独辟蹊径的,就在于她把产业组织因素与出口贸易问题巧妙地联系起来了,着力分析两者的作用机制问题。我们知道,随着国內竞争的国际化,我国企业在国內市场上的竞争与合作,不但直接影响企业在国內市场上的销售和盈利,而且也会影响到其在国外市场上的销售激励和销售能力,这样,国內的市场结构就与出口贸易产生了直接的联系。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国內市场结构与出口贸易必然会存在着密切的作用机制;另一方面,在我国经济的实践中,产业组织调整政策的设计和实施也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方面,那么,产业组织政策调整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什么?如何能够在高效配置国內资源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何种市场结构最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增长?这一系列问题也迫切需要我们做出理论上的阐述。

在上述理论和现实的基础上,原小能博士的新著从产业组织的角度出发,对市场结构与出口贸易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运用中国的经济数据对此进行了检验。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提出了一些能够改善我国市场结构,促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综观全书,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该书是对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的综合性、渗透性研究。

研究的重点放在国內市场结构与出口贸易之间的作用机制上。本书各章分别从理论高度分析了市场集中度、企业规模、企业进入、产品差别等市场结构因素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建立了一些说服力较强的数理模型,并且还以汇率变动和反倾销政策为例,说明了市场结构对贸易政策效果的影响。

其次,在规范分析的基础上,该书还利用中国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对市场结构与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指出企业规模、产品差别和外来直接投资进入对出口贸易的作用最为明显,国內企业进入和市场集中度的效应很弱。并根据此实证结果,分析了中国转型经济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再次,在规范和实证分析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调整产业组织,优化市场结构,促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有效途径。其中关键的是要减少行政干预,消除行政垄断,使资源按照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流动和配置;另外要降低产业进入和退出壁垒,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加快企业规模成长,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差别,增强企业非价格竞争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有效途径。

因此我觉得,本书对有志于产业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交叉关系研究的学者和学生、对那些站在国际经济角度考虑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政策研究、政策制定人员是会有实际的帮助的。同时我也希望,原小能博士能够在今后的教学和研究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就。

刘志彪2006年10月31日于南京大学

内容摘要:

  本书从市场集中度、企业规模、企业进入、产品差别等市场结构因素出发,对产业组织与出口贸易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且还以汇率变动和反倾销政策为例,说明了市场结构对贸易政策效果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对出口贸易增长机制的研究,多是集中在贸易汇率、出口商品结构、出口目标市场的结构分布等传统方面。而对产业组织的研究,则侧重于国内产业组织结构优化问题,没有系统地关注产业组织因素与出口贸易的作用机制问题。本书从市场集中度、企业规模、企业进入、产品差别等市场结构因素出发,对产业组织与出口贸易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且还以汇率变动和反倾销政策为例,说明了市场结构对贸易政策效果的影响。作者简介:  原小能:1973年出生于河南省武陟县。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99年于河南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2年于南京大学商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5-2006年至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学一年。现为南京财经大学产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组织:多次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发表论文近20篇,并有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枓》等刊物全文转载。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推动出口贸易增长的新视角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1778195
《推动出口贸易增长的新视角》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经济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 166 印数 3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推动出口贸易增长的新视角是中国经济出版社于2006.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752.62 的主题关于 出口-对外贸易-经济增长-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