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4.0
从范畴角度进行研究已经成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提出一个新的范畴:语用数,并在专题研究中运用“语用数”这一概念,对以往没有触及或者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进行考察,以求做出新的解释,并作为对“语用数”理论解释力的一种反证。
序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1.2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
1.3语料来源
2“数”研究综述
2.1“数”研究简述
2.1.1“数词”类别归属语法事实描写阶段
2.1.2“数词”用法的归纳和“数”系统的构建
2.1.3多语言对比研究类型学、范畴化角度
2.1.4“数”的文化意义研究
2.2以往研究中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2.2.1有关“数”的语言事实和数系统构建的成熟
2.2.2“数、量”作为两个范畴没有明确区分
2.2.3现有“数”理论的缺陷
3“事件”及单一事件的语言学解读
3.1引言
3.2“事件”相关研究
3.2.1题元研究中的“事件”
3.2.1.1戴维森主义(Davidsonian)
3.2.1.2新戴维森主义(Neodavidsonian)
3.2.1.3题元角色(thematicrole)
3.2.2Jackendoff概念结构理论中的“事件”
3.2.3事、事类、事例研究中的“事件”
3.2.4情状类型研究中的“事件”
3.2.5本书的“事件”概念
3.3两个个体构建单一事件
3.3.1名词“加合”现象
3.3.2交互动词
3.4“事件”角度解释
3.5小结
4“语用数”
4.1“语用数”定义
4.2“语用数”考察的起点:事件
4.2.1谓词性成分
4.2.2名词性成分
4.2.3事件结构
4.3确定“语用数”的参照点:临界量
4.3.1“数”、“量”辩证
4.3.2参照点类型
4.3.3“语用数”的参照点:临界量
4.4“语用数”和“语义数”的对比
4.4.1语义数和语用数等值
4.4.2语义数和语用数不等值
4.4.2.1语义分数.语用复数
4.4.2.2语义单数.语用复数
4.4.2.3语义复数.语用单数
4.5小结
5语用数的种类
5.1不同层面的语用数分类
5.1.1不同的“临界量”区分角度:必要数和充分数
5.1.2参与事件、凸显实体侧面的角度
5.1.2.1空间分割
5.1.2.2时间分割
5.1.2.2.1只涉及实体存在时间
5.1.2.2.2同时涉及实体存在的时间和该实体被关注的时间
5.1.2.3功能分割
5.1.2.4特征分割
5.2语用数的类别判定
5.3不同语用数之间的关系
5.4小结
6现代汉语总括副词“都”研究
6.1研究综述
6.1.1“都”的历时、共时对比研究
6.1.2句法方面对“都”的研究
6.1.3语义方面对“都”的研究
6.1.3.1“都”的“总括”义
6.1.3.2“都”的不同语义
6.1.3.3“都”的语义指向
6.1.4本章研究目标
6.2“都”的限定对象及其语义指向
6.2.1“都”的限定对象
6.2.2“都”的“语义指向”方向
6.2.3“都”语义下位分类
6.2.3.1“都”的语义:总括
6.2.3.2“都”的语义:列举
6.3疑问代词的不同解读
6.4“都”多种语义之间的关系
6.5小结
7动词重叠式“VV”研究
7.1引言
7.2研究综述
7.2.1动词重叠式形式对比研究
7.2.2动词重叠式语义研究
7.2.3动词重叠式范围的界定
7.2.4动词重叠式语法功能的考察
7.2.5动词重叠式的性质归属、定位
7.2.5.1动词重叠式属于词法范畴
7.2.5.2动词重叠式属于句法范畴
7.3动词重叠式VV的语义属性
7.3.1考察范围
7.3.2基于动词情状类型的语义分析
7.3.3基于动词重叠参与者的语义分析
7.3.3.1VV情状类型分析认知角度
7.3.3.2象似性(Iconicity)心理动因
7.3.3.3从“语用数”的角度语言理据
7.4动词重叠式的性质
7.5其他语义
7.5.1量上
7.5.2情状上
7.5.2.1动态性
7.5.2.2尝试
7.5.3语境义上
7.6句法功能解释
7.6.1动词重叠式和数量修饰语的不对称共现
7.6.1.1动词重叠式不能和动量补语共现
7.6.1.2动词重叠式对部分带有数量修饰语宾语的排斥
7.6.2动词重叠式不能和体标记共现
7.7小结
附录一
附录二
8现代汉语“全量否定”研究
8.1引言
8.2从否定的层次角度,确定“最小量”
8.2.1多值否定
8.2.1.1一般的向大确定
8.2.1.2全量否定
8.2.1.3强调的向大确定
8.2.1.4不同多值否定类型之间的关系
8.2.2单值否定
8.3句法形式
8.4否定词的作用
8.5语用推理机制
8.5.1不同维度的作用强度
8.5.2语用推理模式
8.6小结
9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书共分9个章节,主要对现代汉语语用数范畴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数”研究综述、“事件”及单一事件的语言学解读、语用数的种类、现代汉语总括副词“都”研究、动词重叠式“VV”研究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从范畴角度进行研究已经成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提出一个新的范畴:“语用数”,并在专题研究中运用“语用数”这一概念,对以往没有触及或者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进行考察,以求做出新的解释,并作为对“语用数”理论解释力的一种反证。 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了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以及语料来源等问题。 第二章,“数”研究综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介绍已有“数”研究的成果,包括“数词”的类别归属、“数词”用法的归纳和“数”系统的构建、“数”范畴的类型学对比研究、“数”的文化意义探讨等。此外,鉴于“数”、“量”两个范畴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往对于两者的研究内容互相交叉,我们也梳理了和“数”研究密切相关的“量”范畴的部分研究成果,也包括了“量”研究中包括“数”研究的内容。 在综合梳理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已有研究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数”和“量”没有明确区分,造成研究内容多有交叉,影响了对各自问题的研究;二是现有的“数”系统不能很好地解释相关语言现象。 第三章,“事件”及单一事件的语言学解读。“事件”(event)这一概念和“语用数”具有密切关系,是判断句中名词性成分语用数值的基础,对于其内涵,不同的学者理解各异,研究中的所指也很不相同。 本章从四个方面梳理了“事件”研究的已有成果:Davidson(1967)的“戴维森主义”Hecto-NeriCastaneds(1967)的“新戴维森主义”和现代题元理论;Jackencloff(1972、1983、1987、1990、1992)提出、发展的“概念语义学”(conceptualsemantics)中的“事件”理论;Vendler(1967)、Verkuyl(1972、1993)、Dowty(1979、1982)、Smith(1977、1991)及戴耀晶(1997)等情状类型研究中的“事件”研究;史有为(1997、2001、2006)等的“事件”研究。 在此基础上,我们把“事件”看作一个经过说话者主观加工后的概念结构层面的概念,对应的是句中的谓词性成分与其相联系的名词性成分共同表达的现实行为状况。一个事件的基本要素包括表征动作的谓词性成分,动作的名词性参与者和两者共同表现的概念结构。 “事件”是考察语用数的基础,在确定语用数值(value)时,需要关注事件的类型,而事件类型特征的确立,体词性单位本身只是一个基础,重要的是看说话者如何使用这一体词性单位,即看他把它应用于什么事件,以及实体在事件构建中使用的次数。因此,在确定一个名词性成分的语用数值时需要综合考察句中的名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以及两者的综合作用情况。 在上文提出“事件”的基础上,以现代汉语中的“加合名词”和“交互动词”这两个语言现象表达的“单一事件”为例,对“事件”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第四章,“语用数”。语用数指句中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参与句子所表事件的具体次数。在对一个句子所表事件(event)进行离散化的基础上,以“临界量”为参照点,把句中的名词性实体成分与之比较的结果即是语用数值(value)。具体说来,如果一个名词性成分的量大于临界量,为语用复数;如果一个名词性成分的量等于临界量,为语用单数;如果一个名词性成分的量小于临界量,则事件不成立,句子不合法。 “语用”有两个含义:首先,指说话者对符号所指对象在概念结构层面上的使用;其次,语用数值来自于语言符号组合而产生的新的意义,不是来自于语言符号本身的所指意义,从而区别于狭义上的“语义”。 第五章,“语用数”的种类。我们从两个角度对语用数进行分类,提出其确定参数,并对相关语言现象进行了初步的解释。 一个实体的存在方式有很多的维度,如实体的空间大小、实体参与事件的时间、实体的功能以及实体的内在属性的变化等。在参与构建一个事件时,以上四个因素都会参与事件,但是,有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受到交际者的关注,从而在语言表征上得到凸显,按照参与语言表达的属性的差异,我们对语用数作出相应的分类。 空间分割的语用复数,指的是事件涉及实体的空间量,例如“吃鸡”是吃鸡的空间的一部分。时间分割的语用复数,指的是事件涉及实体的时间量,即临界量是一个事件占用的实体的某一段存在时间,与之比较的是该实体的总的存在时间,或该实体被关注的时间,如“(这段时间)我都吃面条”中的“我”。功能分割的语用复数,指一个实体同时参与多个事件,构成多个事件场景,如“*他们都在吃那颗花生”中的“那颗花生”是语用单数,而“他们都在看这场演出”中的“这场演出”则是语用复数。特征分割的语用复数,指动词所表示的事件的最终达成,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伴随着对象实体特征的逐渐变化,最终达到质的变化,如“他终于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军人”中的“他”。 本章还提出了另外一种语用数的区分角度,即名词性成分参与事件的方式到底是必须的还是必要的,前者是充分数,后者是必要数。就事件【看书】来说,如果是进行体,那么表达的是正在进行的事件,因为动作行为正在实施,事件所关涉的实体的量是必须的,所以,实体的量全部被这一事件“占用”,这就是“必要数”。完成体涉及的是事件实际施行的那一部分和实际产生的结果,对于完成体而言,由于已经完成,关心的便只是事件实际关涉过的量,旬中的名词性成分是“充分数”。 此外,本章还对“语用数”与限定、描写、单向形容词和体标记的共现等问题作了简要的阐述。 第六章,现代汉语总括副词“都”研究。以往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总括副词“都”指向其前的复数名词性成分,但是语言事实与此存在矛盾。我们认为“都”作用的对象是语用复数,“都”不仅可以指向它前面的复数名词性成分,也可以对其后的名词性语用复数成分进行“总括”。“都”的前指和后指这两种“总括”属于不同层次:前者是一般意义上的“总括”,指的是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个体或者某一个体的所有可被分割的部分全部具有某一性质或参与某一行为,“都”左面的名词性短语NP是无标记的表现成分;后者是“列举”,指的是在某一个范围(集合)内的多个个体参与某一事件的构建,并加以列举,“都”右面的名词性短语NP是其指向成分。 本章还对“都”字句中“都”前后的疑问代词的不同语义解读进行了解释。 第七章,动词重叠式“VV”研究。以往的研究比较详尽,但是在语义研究上分歧较大。本书以动词重叠式“VV”为研究对象,在限定考察动词范围,即孟琮等(1999)《动词用法词典》中1308个动词和2170个义项的基础上,指出动词的情状类型固然和动词能否重叠具有密切关系,但是动词重叠式的语义不能直接由动词的情状类型引申得出。因此,我们改换思路,有限度地扩大考察范围,即通过引入谓词的名词性成分参与者,基于象似性(Iconicity)理论,结合名词性成分的语用数值,最终得出结论:动词重叠式的本质语义是“多次发生”。 进一步联系动词重叠式所作用的名词性成分,在一致性关系的框架内,提出动词重叠式的本质是一种“动词数”(verbnumber)的形态变化。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一些不能使用动词重叠式的句法现象。 第八章,现代汉语“全量否定”研究。对于现代汉语的全量否定表达及确定依据,众多学者已经达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否定的量域都是向大确定,对最小值的否定能够达到对全量否定的效果,并且,多位专家学者都把“一”看作最小的极限量,因此,对“一+量+名”的否定可以达到全量否定的结果。 现代汉语的否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至于全量否定,其否定结构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的否定结构并不具有相同的否定效果,能否表达全量否定和否定结构的选择具有密切关系。否定句中“量”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什么是最小量、如何确定最小量都需要重新考察,只有句中的名词性成分是语用单数时才可能表示全量否定,句中有“一”不一定表示全量否定,句中即使带有大于“一”的语义复数,该数量结构是语用单数时也可以表示全量否定。否定词具有不同的表义功能,“没”倾向于表示全量否定,而“不”一般表示一般否定,只否定句中的事实,不涉及梯级含义中其他数量。 在综合考察句法格式、名词性成分语用数值和否定词的基础上,我们提出12种推理模式,并形成了一个表达全量否定倾向性的连续统。 第九章,结语。【作者简介】 刘承峰,山东东营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和对外汉语教学。先后在《中国语文》、《语言科学》、《世界汉语教学》、《汉语学习》、《语言文字应用》、《辞书研究》、《修辞学习》及其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现代汉语“语用数”范畴初探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807309185 《现代汉语“语用数”范畴初探》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学林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4.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现代汉语“语用数”范畴初探是学林出版社于2010.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H146 的主题关于 汉语-语法-研究-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