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智慧
追随智慧封面图

追随智慧

凌志军, 著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8.0

书籍简介:

本书通过对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成长的记录,以及其中如李开复、张亚勤等研究员成长、工作的描写,对人,人的智慧,人的智慧发挥所需要的环境进行了弘扬和思考,对广大读者具有劢志启迪的功效。

书籍目录:

代序你是不是侵略者?与比尔.盖茨对话/001

前言关于智慧的故事/001

序幕“狼”来了!/00l

第一章追寻天才

希格玛大厦第五层/014

在太平洋上跑个来回,比走到隔壁房间还快/018

点子最值钱,架子最不值钱/022

摆脱“完美主义”的迷人陷阱/027

比尔.盖茨与李开复/032

“我更喜欢自由平等的环境”/036

英特尔和苹果扑了空/040

优秀的中国人不会留在中国吗?/044

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047

最初的追随者/051

他们再也不用为父辈的悲剧操心感怀/055

第二章天外有天

李开复的精英哲学和比尔.盖茨的“未来小屋”/056

未来的希望在今日中国的大学院墙里/060

越是优秀的人,越往外跑吗?/066

最优秀的人永远不会恳求你/067

招聘规则:N-1/070

聪明人的“磁场”/076

张亚勤属于全世界的财富/080

女儿找工作竟是这样的局面/085

人生最简单也最难实现的两个理想/090

令竞争者色变的“豪华阵容”/096

士为知己者死/099

李开复在掀起一场“人才大战”吗?/103

微软递出橄榄枝/105

第三章脑力激荡

白板文化:自由平等地表达思想/110

中国化的美国人和美国化的中国人/114

我不赞成你,但我支持你/117

不是要你做什么,而是你要做什么/121

基础研究:发明现在不可能的事/125

科研方向:把机器当做人,不是把人当做机器/130

如此“会议”如此人/134

放手让自己信任的人去干/136

有时候一个概念就是全部/140

1999年夏季:抵制美国货,计算机除外/144

分享思想的火花/152

第四章那是我“儿子”

微软多次上演后发先至的喜剧,这一次能再现吗?/159

打开门,世界前沿原来就在眼前/163

后来者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165

一次突发奇想的双重效果/168

工业时代的奥秘是“分工”,信息时代的奥秘是“融合”/172

给孩子一个自信,比给他一大堆知识都重要/175

没有一个公司能青春万岁/179

美国式的“主人翁”:忠诚是双向的/182

吴士宏的“本地化”:断翅的蝴蝶/188

如果没有限制,人的智慧是无止境的/199

向比尔.盖茨汇报/205

最开心的是和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在一起/208

第五章“死亡线”

“我们这帮人就像一群狼”/212

中国面孔后面的美国文化/213

允许犯错误,不允许停步不前/218

姜昆的十三种“经典之笑”/222

副研究员的懊恼/225

压力之下,几多兴奋几多愁/230

如何捞到海洋里的一根针/235

新办法原来就是“脑筋急转弯”/239

把精彩的思想变成现实/240

“我要死过去啦”/242

有什么事情比和学生见面更重要?/245

“只要他真是我们需要的人,要什么给什么”/247

“臭虫档案”/250

“足够好”并不足够好/254

第六章今天你要去哪里?

信守你的创新之权/259

不是历史与他为难,而是现实与他为难/262

最坏的消息接踵而来/265

“视窗”:造福人类还是危害人类?/268

华尔街最黑暗的一天/272

斯蒂夫.鲍尔默怎样力挽狂澜/276

“金手铐”/280

自由软件与自由创新/284

比尔闭门数月,营造“Microsoft.NET”/290

中国人未来的希望/294

结束语微软精神能成长起来吗?/299

附录

与图灵奖获得者罗杰.瑞迪的对话/304

与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瑞曼德.比克赫尔茨的对话/308

与微软副总裁里克.雷斯特的对话/311

与微软美国研究院院长凌大任的对话/316

2004年繁体字版补记寻找你的家

燃烧智慧的狂欢节/320

新院长张亚勤/323

“我已经拼了全力,你呢?”/326

“五五规则”/328

我们为未来工作/330

一切都是“数字的”/332

“你们创造了历史”/335

“孵化器”/339

“疯狂鸟”许峰雄/343

五周年/348

人名中英文对照/350

致谢/353

前言

收在这里的文字,叙述了1978年至今我们国家的变化和冲突,牵涉到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巨细交织,贵贱混杂,都是真人真事,没有虚构。我虽掺杂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但也是眼见耳闻,有感而发。原是九个单行本,陆续印行,现在依原版集中重排,共九卷,没有增删,只是顺序稍有更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交锋》和《呼喊》这两本,是和我的同事马立诚合著。他设计了《交锋》全书的构架,并且撰写了其中第一、第二部分,因此他是这本书的第一作者。他也是《呼喊》卷三和卷四的撰写者。这两本书当时影响很大,争议也很大,这都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如果没有马立诚,就不会有这两本书。

很多人问我最喜欢自己的哪本书,这问题不好回答。每一次写作都是牵肠挂肚。作品好比儿女,手心手背都是肉。当然这是夹杂了个人情感,倘若平心而论,哪能没有高下呢!单说技巧,我想最为洒脱开放、也能代表我的写作追求的,应当是《变化》。在这之前,《沉浮》属于典型的时政文字,《交锋》和《呼喊》也是。我对塞满主流报刊上的、人云亦云、套话连篇、完全没有独立精神的文章,不能接受,想要另辟新途,所以这些文字的品格与流行的时政文章截然不同。在这之后的《追随智慧》、《联想风云》、《成长》、《中国的新革命》,是在试图开拓当代中国商业史的写作空间,从政治和文化的立场来叙述经济技术,又以大历史的眼光来衡量瞬间。可是要说在写作方面更进一步,自《变化》之后,便觉得非常困难。

《历史不再徘徊》有些特别。有人认为它是我的“巅峰之作”,其实说它是我的“处女作”更接近事实。这是我写的第一本书。我现在仍很怀念二十年前写这本书的情形,尽管精神上备觉沉重,可是心境特别纯粹,因之能够淋漓挥洒,话也说得痛快。我为这本书耗时七年,终于完成的那个下午,我离开都市的喧嚣,来到城郊一处荒野的山坡,盘腿坐在一棵老松树下,品味着摆脱压抑的喜悦,心里有某种激情沸腾起来。那一天天空特别清澈,阳光渐渐柔和,从背后照过来,经过我面前的草地伸向远方。我能够看到天地之间的那条线,一条金色的地平线,发出迷人的光彩。我感觉到未来之路清晰可见,伸出手去可以触摸。我对自己说:“你知道该怎样度过自己的后半生了。”那时候我已年过四十,觉悟得太晚了。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庆幸当时的选择。对我来说,《历史不再徘徊》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把我引向一片新大陆。

这些年公开的舆论总说我是作家,但我更愿意别人当我是记者。不是因为记者比作家好,而是因为记者只不过是一个职业,进了这圈子的人,不论贤愚优劣,都叫记者。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这是事实,无关好恶。

我从1978年开始做记者,迄今三十年。这一过程刚好和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历程重合在一起。当初立志于斯,满腔热血,信奉秉笔直书,言无不尽。好像新闻学的教科书也是这样教我的。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左冲右突,像个没头苍蝇一样,既奋勇,又盲目。后来经历种种希望和失望、欢乐与悲伤,这才知道,这个圈子里充满了名利的诱惑,也有绵绵不绝的压力、磨难和寂寞。想要守住自己崇奉的信念和品格,不可稍有更动,实在不易。我对那些冠冕堂皇的褒贬并不介意,但是来自民间的喜怒哀乐却能激起我的写作冲动。我想告诉读者中国正在发生什么。我相信历史上一切民族的重大进步都有一个共同处,就是这些国家的人民能够认真了解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我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写下来。我一页一页地写,一本一本地出版。我想用自己的写作证明,记者是可以不拘一格的,记者是可以拥有独立精神的,记者是可以不用追随权贵的,记者是可以说真话的,记者是对公众负有责任负有同情心的,记者这个行当是可以受人尊重的。记者不仅是瞬间的记录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现在我可以说,我做了我想做的事,我做了我应做的事。我在写作中感受着无穷的激情、智慧和快乐,也因为尽了力而稍觉心安。

然则回想多年的写作体验,并不能让我满足。它给我留下太多的遗憾。我有太多的故事留在腹中,不能吐出;有太多的话已经吐出来,又不得不咽回去。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我甚至不知道自己今生是否还能拿起笔来。有时候我设想,如果有来世,我是不是还会做记者?回答是:会!我祈祷,到那时候,能够弥补今生的遗憾!

我要感谢湖北人民出版社愿意把这些文字汇集起来再行出版。我要感谢在过去岁月里为印行我的书而殚精竭虑、甚至遭遇巨大压力的所有编者、出版社和经销商。我要感谢我在人民日报社的同事们,我和他们在一起度过了我职业生涯中最富有激情和灵感的一段时光。我要感谢那些对我持有强烈批判立场的人,他们让我学会了倾听、理解和宽容。我要感谢我的妻子赵晓东,她始终都是我的作品的第一读者和不留姓名的编校者。在我深陷压力之日,是她让我坚强;在我面对赞美之时,是她让我从容。我要感谢所有那些支持我、喜欢我、接受我和批评我的读者们。在过去这些年里,因为有了他们,我的生命才变得更精彩、向上、充满阳光。他们是我能够坚持到今天的力量源泉。现在我怀着感恩的心情向读者送上我的真诚和我的书,诚惶诚恐地等待读者的评判。对我来说,我的上帝不是任何一个有权有钱有势力的人。我的上帝是读者。永远都是!

内容摘要: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用八千万美元做了一笔最优秀的投资在中国北京建立微软中国研究院。一群充满想象力的“疯狂天才”聚集在李开复周围,酣畅淋漓地干自己想干的事。本书主要描述了这一百多位中国人的命运。  这是一个关于智慧的故事,但又不仅于此。  本书主要描述了微软公司里一百多位中国人的命运,这些中国人组成了微软中国研究院。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用八千万美元做了一笔最优秀的投资在中国北京建立微软中国研究院。一群充满想象力的“疯狂天才”聚集在李开复周围,酣畅淋漓地干自己想干的事。瞭望世界巅峰的遮眼罩不复存在,创新激情被点燃,智慧发挥到了极致。如果不是植根干微软独一无二的土壤,这一切会不会荡然无存?  于是,人,人的智慧的弘扬,人的智慧的弘扬所依赖的环境,就成为本书所要叙述的这个故事的主旨。【作者简介】  凌志军,祖籍广东,1953年生于上海,长在北京。十五岁到工厂做工,十六岁做农民,十九岁当兵,二十五岁成为新华社记者。三十岁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三年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现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凌志军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他拥有广泛的读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连续出版九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2007年出版的《中国的新革命》,被境内外媒体和研究机构评为当年“值得记忆的好书”、“年度商业书”、“最佳商业图书”。◎2005年出版的《联想风云》,入选当年“最佳风云榜”,并获得“2005年度北京地区最佳版权输出图书奖”。◎2003年出版的《变化》,被中国大陆媒体评为“年度图书”,同时在台湾获得“开卷好书奖”。◎2000年出版的《追随智慧》,被媒体评为当年“最佳纪实文学”。◎1998年和同事马立诚合著的《交锋》引起轰动,也引发了激烈争论,成为当年“中国第一畅销书”。◎1996年出版的《历史不再徘徊》,获得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优秀图书奖”。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追随智慧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凌志军文集
9787216055536
如需购买下载《追随智慧》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武汉出版单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追随智慧是湖北人民出版社于2008.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5 ,TP3-242 的主题关于 报告文学-中国-当代 ,电子计算机-科学研究组织机构-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