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百家出版社
年代:2005
定价:38.0
本书是李向平先生自选文集,收录了李先生近年发表的论文、讲稿和评论文章。全书以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阐述及文化正当性诠释为主要意旨。
文化价值观念的现代阐释李向平教授访谈
何种社会?什么宗教?
与其重构精神,不如再建社会
实证研究方法与中国宗教的社会学研究取向
宗教合法性及其获得方式
宗教的权力表述
中国和平学研究构想
构建新型文明的和平学
《冷战之后>的思考
传统中国的社会“和谐”理念
传统中国的建构型和谐主义
传统中国的宗教和谐论
因缘和合佛教和平观的现代意义
和谐与冲突的边界
中国佛教思想史的一个新阐释
觉悟的究竟与方便
信仰转型:从大师型到仪式化
“道问学”与“尊佛性”
中国佛教传统的现代转换及其意义二题
契应时代的佛教文化
传统佛教思想的现代性格
20世纪中国佛教的“革命”走向
近代中国佛教僧教育的开拓
太虚和尚:宗教型公共知识分子
“信仰但不归属”的佛教信仰形式
佛教都市化刍议
都市佛教的社会特征
东亚佛教文化圈的研究构想
佛教信仰与日本文化精神
佛教与近代东洋思想
佛教与近代日本哲学的展开
临济宗“无字”公案与近代日本哲学的发轫
从“无”到“有”的知性自觉
奥姆真理教的文化暗示
从世俗化到去世俗化
本土化与社会化“海派基督教”及其社会化历程
“社会中的社会”赵紫宸的教会神学
宗教文化:民族主义还是超民族主义
一个喜马拉雅山般的错误宗教冲突及其他
为什么我要相信你“公民不服从”与“公民不相信”
又是端午节
“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中国教育社会化刍议
大学公共性及其表达
学术股市与知识走私
五湖四海青年会参加日本YMCA联盟100周年庆典随感
十五个中国人起诉日本政府的时代意义
当革命成为信仰
姚明与刘翔:代表华人精神?
“道德银行”可以休矣!
文化正当性的冲突
前言
序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欧洲科学艺术研究院院士李向平教授的新著《文化正当性的冲突》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因为这让我首次近距离地、较为系统地接触到他的学术兴趣、研究方法和思想脉络。读到其对相关问题的理论阐发和个案分析,亦引起我的种种联想和思索。向平教授希望我能在较短时间内为此书写一篇序,这对我而言的确是一门虽不好推辞却不易完成的功课。限于时间,阅读这部著作已是跑马观花、囫囵吞枣了,而“写序”则更有下围棋进入读秒阶段之紧迫,故而已没有细细品味、认真琢磨的工夫,很难深入并把握其博大精深、纵横捭阖的妙笔宏论。因此,这里所写的文字自然不是本来应有之“序”了,而仅为自己这种“闪电式”接触所碰撞出的一些感想或断想。
阅其简历,从向平教授的学术生涯中看出一种有趣且有意义的发展,使我联想到一位科学家曾对我谈起的“树积数”概念和人们叙说家谱时所习用的“树”之比喻。若将向平教授的学术经历及发展喻作一棵“树”,那么他的“树干”及“树根”竟然是中国的古代历史研究。其硕士和博士学问都是专攻作为中国文化思想之源的先秦史,可他却不是一位“食古不化”、钻在古史中不再或不愿变动的学究!从这一“树干”或“树根”上,我们看到了他枝叶繁茂的发展:从中国古代走向世界和现代,从史学走向哲学、文化学、社会学、宗教学、政治学、和平学……以一种充满历史积淀的深沉感和责任心,向平教授谈起了文化正当性和文化价值观问题。他从文化、精神所寓的人类社会之多元性和复杂性,对其意义及价值加以现代阐释和解读。文化因其不同来源和发展而有不同的“文化主体”及“文化自觉”,这种不同之间的“冲突”与“和谐”乃是人类共存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如何化解“冲突”,实现“和谐”,则为对人类智慧的考验。在此,人们对人类的“智商”有着种种叹息、怀疑或期盼。正是人本身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文化、社会的有限或局限。因此,任何文化价值观及其“正当性”诉求都是相对的,对其“排他性”应有冷静的分析,做出“相对论”意义上的评价。然而,由于人们大多基于“守土有责”的意识,强调“留住自己的根”、“守住自己的魂”的“文化自知”及“文化自觉”,这种不同文化交往、接触中的“相对论”罕有市场,而种种“冲突”也正映入我们的眼帘。
从人之存在及其文化相对性,人们想到了一种“超越”或“升华”。在这一意义上,向平教授从文化学、政治学而转向到宗教学,对相关宗教进行了一番“价值”审视和“社会”评估。我非常佩服他运用社会学、人类学方法对宗教展开的个案研究,这种基于田野调查和社会统计而作出的分析颇令人信服。当代中国宗教学正出现从“文本”研究到“田野”调查的转型,向平教授对这一转型有着积极的参与,并做了不少试验性、开拓性探讨。当然,宗教研究颇为复杂,需要各种研究方法及类型的整合、共构。但向平教授以其特有的学术背景和学识积累给我们当下的宗教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参照、参考和思索,的确难能可贵。
在文化学层面上,向平教授谈到了宗教文化及其意义。宗教的文化定位及其涵盖在中国学术界有其特殊意蕴,认识到宗教的文化价值是宗教学在当代中国获得突破的关键因素之一。不过,宗教文化与民族文化究竟是什么关系,宗教文化基于其价值向度是否具有超民族或跨民族性,以及传统宗教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有无吻合、能否协调等问题,仍然值得人们深入探究。对此,向平教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构设。他的许多想法都值得我们展开更为广泛的讨论。
在社会学层面上,向平教授对宗教的阐述更加精彩,闪出不少思想火花和亮点。他强调了中国宗教学的社会学研究取向,从宏观上谈到了宗教的社会性、其社会参与和社会意识、其社会合法性和宗教社会权利表述的合适方式,以及宗教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联,从微观上则对佛教、基督教等进行了个案剖析,论述了相关宗教都市化、科层化、民间化、地域化等趋势,以及一些新的发展动向。这里,向平教授慧眼独到地指出了当代中国宗教向社团宗教和个人宗教两个不同方向发展的现象,注意到其精神体验与社会参与的相同与相异,认为一些宗教正游离在“世俗化”与“去世俗化”之间。他还敏锐地察觉到宗教作为“社会中的社会”而与社会既可能“和合”亦会有“张力”。实际上,宗教因具有社会组织和价值体系这双重身份而很难避免其内在的异化或分化:有些人持有信仰但不归属任何宗教组织,有些人虽具有某种宗教组织之归属却并无真正的信仰或不清楚其究竟信仰什么。宗教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存在方式(即“集体意识”或“集体无意识”),还是一种内在的认信依属(即“深蕴心理”或“绝对依赖感”),二者有时候并不完全统一。这些询问虽然一时无法找到令人满意的回答或解答,却可深化我们在宗教社会学和宗教哲学(精神科学)意义上的研究,鼓励对宗教“形态”与“心境”之间的奥秘及奥妙作更认真的考辨。
在政治学层面上,向平教授也论及政教关系,提出其对政教分离的认识,并对宗教与政党关系这一敏感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尽管对这些问题会有不同视角、立场和观点,其探索本身却无疑是意味深长的;而其预见或前瞻也会给当代学术界带来一些必要的兴奋点或焦点、热点,从而活跃我们的学术生存,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应该承认,宗教与政党能否达成某种价值整合或社会整合、这种整合会出现哪方面的“强化”或“弱化”、政治认识与信仰追求能否形成真正共识或达到求同存异,这在我国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而其真正答案则势必与宗教在中国的定性及前途有着内在关联。从双方来看,参与政治而放弃信仰、或追求信仰而虚化政治,都不可能提供其真正的解决之途。“党”、“教”之间的“参与”权衡必须考虑到二者既都是社会组织、又都有信仰理念,其和谐共构需要双向适应及双向吻合。在对二者的“虚”、“实”,“取”、“舍”上,达其“平衡”亦需超常的政治睿哲或信仰智慧。
而对“政”与“教”之间、甚至在不同宗教之间的差异和分殊,向平教授则大力提倡一种争取“和谐”、追求“和合”的“和平学”。“和谐”与“冲突”是当代人类面临的艰难选择,宗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而各宗教之间的“和谐”、“和平”或“和合”更是世界和谐及和平的前提。
正因为如此,西方宗教思想家孔汉思“没有宗教和平就没有世界和平”这一看似简单的名言才引起了当今世界的普遍共鸣。基于此种考虑,向平教授对佛教的“因缘和合”多有阐释,并进而引导人们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儒释道之“和”作一番独特的研究,由此启发人们体悟国际政治、人类共存的奥秘或许就正好反映在“和而不同”的真谛之中。从这一意义来看,我们所言的和平学已不仅是政治学、社会学,而更是文化学、宗教学。
在向平教授的这部著作中,其闪光的思想和精辟的分析俯拾皆是,给人目不暇接之感。对于关心文化、宗教、社会、政治及世界和平问题的朋友而言,此书确为一份别致、精巧的学术礼品,值得我们来欣赏、评议,以便能从中悟出其妙语之潜思,并读出我们自己的新意,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学术及精神价值。
2005年6月26日于北京寓所
这是一部关于文化学的学术著作,在本书中,向平教授以一种充满历史积淀的深沉感和责任心谈起了文化正当性和文化价值观问题。他从文化、精神所寓的人类社会之多元性和复杂性,对其意义及价值加以现代阐释和解读。在文化学层面上,向平教授谈到了宗教文化及其意义。在社会学层面上,向平教授对宗教的阐述更加精彩,闪出不少思想火花和亮点。在政治学层面上,向平教授也论及政教关系,提出其对政教分离的认识,并对宗教与政党关系这一敏感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部关于文化学的学术著作,共收录向平教授50篇著作,在书中,向平教授以一种充满历史积淀的深沉感和责任心谈起了文化正当性和文化价值观问题。他从文化、精神所寓的人类社会之多元性和复杂性,对其意义及价值加以现代阐释和解读。在文化学层面上,向平教授谈到了宗教文化及其意义。在社会学层面上,向平教授对宗教的阐述更加精彩,闪出不少思想火花和亮点。在政治学层面上,向平教授也论及政教关系,提出其对政教分离的认识,并对宗教与政党关系这一敏感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作者简介: 李向平,男,祖籍湖南邵东;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宗教学会、中国社会史学会、上海市宗教学会、上海市历史学会理事。1989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9年10月迄今,就职于上海大学文学院(1994年4月后为新组建的上海大学)。曾前往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大正大学、大阪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从事访问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有中国宗教史、当代中国宗教、宗教社会学。代表性学术著作:《祖宗的神灵》、《王权与神权》、《救世与救心中国近代佛教复兴思潮研究》、《死亡与超越》、《和合为尚佛教和平观》、《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学诠释》等,并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文化正当性的冲突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7807032545 《文化正当性的冲突》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百家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600 | 印数 |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