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关注封面图

关注

汪永晨, 主编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代:2008

定价:40.0

书籍简介:

本书是“环境记者沙龙”六年来精彩讲座的集辑,涉及环境总论、能源、江河湖海、森林、动植物、保护地、城市保护、公众参与、生态补偿、医学伦理。每个专题内容都由专家主讲,针对当前最紧迫、最需要解决或最受关注的环境话题,展开论述和讨论。

书籍目录:

引言没有河流的故乡

环境总论

全球环境治理

中国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

中国环保NGO与媒体的合作

能源

利用能效电厂加快节电产业发展

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化研究

风能发电

为实现“十一五”的节能目标可以做些什么

江、河、湖、海

面向生态的水资源思考

江河的生态作用

科学分类江河流域,协调保护与发展

中国某地六十多年来水污染记录和生物多样性变化

中国水污染数据库的开发和利用

世界拆坝现状及我们的思考

中国近海生态面临的径流减少问题

海水进京战略研究

森林

森林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林浆纸一体化问题与出路

保护地

世界遗产及其保护问题

动植物

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情况简介

禽流感

城市保护

论四合院存废:不该失去的认识立场

公众参与

从国外为流域立法看规划环评

环境决策中公众参与的几个问题

环境保护、发展与公众参与

生态补偿

为什么要引入生态补偿机制

中国生态补偿整体框架

中国对下游生态问题及实施生态补偿的探索

后记

前言

在为绿色记者沙龙提笔写这篇序言的时候,竟生出些许回顾历史的感觉。其实绿色记者沙龙从创办至今不过8年,在历史长河中,8年时间只是一瞬。然而,历史的进程常常不是匀速、平稳的,而是有着起伏跌宕。有时在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社会的发展和演变陷入胶着,如冰下流泉,冷塞难通;有时在一个长时间的积累和沉寂之后,变革却悄然而至,一发而不可收。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在明朝锁国500多年来,中华文明持续衰落的背景下展开的。改革开放释放了久被压抑的对富足生活的渴望,将中国巨大的劳动力资源与西方的资金和消费市场接合,使得中国经济在过去二十余年中获得了爆发式发展。然而,当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在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同步展开的时候,中国的生态环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给公共健康带来危害,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损害,给社会稳定造成了影响。如果环境问题解决不好,有可能成为木桶上的短板,最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制约。

首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的,正是中国的媒体人。他们通过实地调查和深入访谈,写出了大量报道,反映出生态环境面临的巨大危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汪永晨和《中国青年报》记者张可佳也是这群媒体人中的成员,她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或优美、或尖锐的笔触,为中国的环境报道写下了重要篇章。而对环境问题严峻性的认识,让她们开始探寻问题的解决之道,从而从社会生活的忠实记录者转变为环保运动的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

汪永晨在1996年成立了“绿家园环保志愿者”,这是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之一,而张可佳也依托《中国青年报》成立了“绿岛”环保组织。作为媒体人,她们为唤起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起了重要作用;作为环保组织的发起者,她们的组织成为环保运动中重要的力量。然而,我始终认为,在她们的工作中,真正起到了无可替代作用的,是将环保工作的积极参与方和大众传媒联系起来。而起到这个桥梁作用的,正是2000年建立的环境记者沙龙。

绿色记者沙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将经济发展中严峻的环境问题,以及关注这些问题的人们所开展的研究和采取的行动,及时地通报给大众传媒,进而展现给社会。从西方国家的经验看,环境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而西方传媒在提高社会环境意识、满足公众知情权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是因为环境问题涉及到发展和保护平衡的艰难选择,没有公众对利弊得失的充分了解,没有各个利益相关方基于平等和信息对称基础上的讨论和相互妥协,就不可能在高速发展中平衡各方利益。

细加分析,在共性之外,大众传媒对中国环境保护,相比其在西方的意义更为关键,因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环保组织可以采用的社会动员手段非常有限;而大众传媒对环境问题的报道,恰恰是通过社会可以接受的形式,实现了将环境议题放大到社会层面,进而透过社会关注寻求解决之道。

回想起来,初创时期的记者沙龙,条件非常艰苦。没有经费,没有固定的会议室,还只是物质上的难处;更难的是当时包括媒体在内,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远远没有今天这样多;而沙龙初创,记者们更没有形成每月关注沙龙议题的习惯。但汪永晨以其坚韧的性格和扎实的工作,持续地组织了一场场的沙龙,而这份坚持最终让大家养成了习惯。

当然,仅有坚持还是不够的;大众传媒和环保工作者相互沟通的需求,确实是沙龙成功的必要因素,但仅有这一点也还是不够,我们不能忽略其他重要因素。首先,作为媒体人,汪永晨和张可佳熟悉新闻规律,对新闻热点问题有着敏锐的把握,了解如何找到和开掘新闻点。其次,她们又很深地介入到了环境保护的实践中,了解正在发生的环境事件,常常是在直接引领环境实践的展开。

以备受关注的都江堰水坝工程为例,在都江堰于2000年11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仅仅两年多之后,水电部门就计划在都江堰上游1310米处修建杨柳湖水库。此时共同主持绿色记者沙龙的汪永晨和张可佳应邀到杨柳湖开始进行实地调查采访。之后,张可佳采写的报道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汪永晨的稿子也通过记者沙龙传递给了许多记者朋友。之后国内外一百八十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这个事情,杨柳湖工程已经在公众间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最终,由多个部委组成的调查组肯定了媒体反映的问题,杨柳湖工程被四川省否定。

回顾杨柳湖大坝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媒体调查性报道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使得公众能够参与到环境决策过程中,发挥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下而上的影响力,反过来对环境决策的结果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汪永晨认为:“公众力量直接影响一个大工程的决策,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张可佳也对《南方都市报》谈道:“以前,《中国青年报》也冒险发出了很多东西,但是起不到这次这样大的效果。”而没有记者沙龙对这一问题及时有效的传播,很难想象会在短时间内凝聚起如此大范围的社会关注。正如张可佳所言:“这不光靠我们,如果没有民众基础的话,你说了以后没人理睬。”

时至今日,每当踏入中国青年报会议室济济一堂的沙龙会场时,就感到这个每月一次的环境记者聚会,已经让很多人欲罢不能了。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从2003年在绿家园办公室一张条案旁和几位记者探讨中国水资源面临的挑战,到2004年7月在《中国青年报》的绿色记者沙龙和来自金沙江的萧亮中报告虎跳峡建坝问题调研的情况;从2006年9月在记者沙龙发布我们的中国水污染地图数据库,到2(K17年3月21家环保组织共同发起绿色选择倡议,直到2007年12月在新的记者沙龙会议厅发布中国空气污染地图数据库记者沙龙一次次为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更提供了难得的交流和探讨的平台。

写下这篇序言的时候,记者沙龙的每一次聚会自然地闪回在脑海,丰富的议题仿佛已是浓缩的历史,但一个个热烈而亲切的场景又似乎就在昨日。中国的环境状况依然严峻,科学发展的实现和生态文明的建立,有赖于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广泛参与。未来20年大发展中,我们必须维持一个起码的健康环境,必须保存下最为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而绿色记者沙龙,正是环保工作者为此不懈探求的一个微小但却极为重要的平台。

马军

2008年3月

后记

也就是一眨眼的工夫,绿家园绿色记者沙龙已经快8岁了。对绿家园而言,每月举办一次记者沙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对很多关心环境的记者而言,每月参加一次记者沙龙也成了一种习惯。

一路走来,其实有太多的辛苦和无奈,因为我们常常面临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窘境。但是,这些辛苦和无奈在我们的收获面前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当我们的绿色记者沙龙在全国十余个城市开展,当绿色记者沙龙延伸到网络产生了绿色记者沙龙网,当全国十几个城市的环境记者每天都不计报酬地将当地的环境新闻上传到绿色记者沙龙网上,当我们的工作人员踌躇满志地要把绿色记者沙龙网建设成为国内环保领域的门户网站,当我们齐心协力地要把绿色记者沙龙推广到全国31个省会城市,我们心里油然而生的只有成就感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当我把2003年9月至2006年10月所有的记者沙龙演讲稿汇总出来的时候,当那些著名的环保专家、环保记者的名字,那些重大的环保事件,那些重要的环保思想,一一在我脑海里浮现时,我的感受是什么呢?冲击、震撼、启发、欣慰……不止这些!

原来,平日里一点一滴的努力已经积累出了如此丰厚的成果!原来,每月一次的环境讲堂已经会聚成了一部“环保百科”!

不能否认,整理这些演讲稿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差事。因为主讲人在讲的时候多少是有些随意的、即兴的,所以,演讲稿普遍存在口语化严重的问题,部分文章的顺序也有些混乱,要把这些文字往书面语言的方向转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耐心和细心。在整理这些文字的过程中,我也曾经垂头丧气过,甚至高喊“我要崩溃了”,但是,我还是可以说,与这些演讲内容带给我的冲击和惊喜比起来,整理文字工作的枯燥只不过是整个过程中的小小插曲。

我要说的是,看过这本书后,你会对从2003年9月至2006年10月国内发生的几乎所有的重大环保事件都有详细的了解和全面的认识;你会对这段时间内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的前沿性研究有所了解;你会知道发达国家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哪些经验;你会知道政府和民间组织将要采取什么行动、措施;你会看到我们身边的环境究竟是什么状态;你会清楚国内有哪些专家在做哪些方面的研究……

这里是你了解中国环保乃至世界环保的一个窗口,你可以看到真相,可以看到希望。而我们的愿望是: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个窗口加入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

我们会不遗余力地推广这本书,不仅仅因为它自身的含金量以及它能产生的影响就值得我们这么做,也因为它所带来的收益能够做另外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为怒江地区的小学建阅览室。“义卖”也是绿家园的招牌项目了,绿家园召集人汪永晨女士撰写和主编的《绿镜头》、《中国绿色行动(中英文)》、《绿色记者沙龙(一)》、《改变中国环境记者调查报告》等书全部都在义卖,义卖所得全部用于在怒江地区建设小学阅览室,迄今为止,绿家园已经在怒江地区建立了37座小学阅览室,在当地影响很大。为了保证专款专用,我们会让每一位义买者进行登记,并将详细信息上传到情系怒江网(www.nujitang.ngo.cn)上,接受公众的监督。

本书也不例外,它将成为绿家园义卖书籍中的一员。而义买这本书的你,就是在为怒江地区的孩子贡献自己的力量。

窦丽丽

2008年3月

内容摘要:

  绿色记者沙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将经济发展中严峻的环境问题,以及关注这些问题的人们所开展的研究和采取的行动,及时地通报给大众传媒,进而展现给社会。  本书汇集“环境记者沙龙”六年来精彩讲座,内容涉及环境总论、能源、江河湖海、森林、保护地、动植物、城市保护、公众参与、生态补偿力个问题,每一讲都是针对近年来最为紧迫、最需要解决或者最受关注的环境话题展开论述和讨论。  本书是“环境记者沙龙”六年来精彩讲座的集辑,涉及环境总论、能源、江河湖海、森林、保护地、动植物、城市保护、公众参与、生态补偿力个问题,每一讲都是针对近年来最为紧迫、最需要解决或者最受关注的环境话题展开论述和讨论,主讲者均为著名的环境理论专家、政府官员、学者。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关注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108030320
如需购买下载《关注》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关注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08.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X-53 的主题关于 环境科学-文集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