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委员会制度研究
检察委员会制度研究封面图

检察委员会制度研究

刘昌强, 著

出版社:中国检察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35.0

书籍简介:

本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作者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领域研究的不足。本书采用历史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按照历史必然性、制度合理性、改革必要性、制度应然性的论证逻辑来展开,观点鲜明,结构清晰,论证较为充分。本研究对检察委员会制度的基本原理、价值功能、历时流变、经验与问题、改革完善、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论证分析,对制度改革进行了较为稳妥可行的设计,同时对制度的发展方向作了适当预判。

作者介绍:

刘昌强,男,1973年生,重庆合川人。199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2006年至2012年在西南政法大学学习并先后获法律硕士学位、法学博士学位。1998年进入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公诉部门工作,2000年起专职从事该院检察委员会秘书工作,其间,下派至重庆市垫江县人民检察院锻炼。2007年至今先后任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助理、副主任、主任。任检委会专职秘书期间,对700余件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精心拟写了法律适用意见,供检委会决策参考。在《人民检察》、《中国刑事法杂志》、《西南政法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以主要撰稿人身份参与最高人民检察院、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和重庆市人民检察院重点研究课题5项。多项调研成果在最高人民检察院、重庆市人民检察院获奖。2010年被评为全国检察理论研究人才。

书籍目录: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检察委员会制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检察委员会制度概述

一、检委会制度的概念、性质与特点

二、检委会的基本职能

三、检委会的组织

四、检委会的运行机制

第二节 检察委员会制度的价值

一、人民检察制度发展的助推器

二、检察领导体制的必要补充

三、司法民主的实现方式

四、司法公正的有效保证

五、内部监督的重要途径

六、社会管理的平衡器

第三节 检察委员会制度的基本属性

一、检委会的政治属性

二、检委会的司法属性

三、检委会的行政属性

第四节 检察委员会制度的渊源与依据

一、倡导会审而不认同司法官独立是其法律文化渊源

二、民主集中制是其制度基础

三、群体决策理论是其理论依据

第五节 相关制度比较研究

一、司法群体决策的国内模式——以审判委员会制度为例

二、国外司法群体决策的主要类型

三、与检委会制度的比较评述

第二章 检察委员会制度的历史流变

第一节 检察委员会制度的发端

一、检委会制度历史起源的传统解读

二、苏俄检察机关委员会制度的渊源

三、检委会制度的初现

第二节 检察委员会制度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实践

一、抗日战争期间的探索实践

二、评述

三、结论

第三节 检察委员会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检委会制度的确立

二、检委会制度的发展演变

第四节 检察委员会制度的存废之争

一、问题的提出

二、检委会制度存废之争的三种观点

三、简要评述

……

第五节 检察委员会制度的演变逻辑

第三章 检察委员会制度的现状与问题——以基层实践为例

第四章 检察委员会制度改革

第五章 检察委员会制度的发展趋势

内容摘要:

《刑事法学博士文库:检察委员会制度研究》主要采用历史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按照历史必然性、制度合理性、改革必要性、制度应然性的论证逻辑来展开,观点鲜明,结构清晰,论证较为充分。本研究对检委会制度的基本原理、价值功能、历史流变、经验与问题、改革完善、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论证分析。作者在研究中对检察委员会制度的缘起和历史流变予以了相对准确的还原(对传统观点作了补正),对基层实践的经验和问题作了全面总结,对制度改革进行了较为稳妥可行的设计,同时对制度的发展方向还作了适当预判。作者通过研究,提出了检委会制度发端于中央苏区工农民主政权时期、检委会议决方式的改革应引入完全民主集中制下的合议制、强化决策的诉讼构造和亲历原则、对检委会作渐进性的功能调整以及职业检察官的角色替代等较为新颖的观点。这些颇具新意的观点和思路对正确认识检委会制度及制度的改革完善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参考价值。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检察委员会制度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10208591
如需购买下载《检察委员会制度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检察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 × 15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检察委员会制度研究是中国检察出版社于2013.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926.3 的主题关于 检察机关-工作制度-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