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政治经济形态与文学
民国政治经济形态与文学封面图

民国政治经济形态与文学

李怡, 等著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65.0

书籍简介:

《民国文学史论》是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及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本卷为民国文学史论第一卷,主要通过从民国政治、法律、经济等因素的剖析挖掘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生存发展的国家历史情态。包括民国时期的经济政策、经济形态,以及国家法制的各种发展状态都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积极的,有有负面的,消极的,总之这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现场,也是中国现代作家独立创作的社会氛围。借助这一视角,过去人们所熟悉的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了“异样”的细节,令人耳目一新,这就是本书倡导的“新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独特价值,新的政治经济学的观察,让我们看到了与众不同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还有,种种意想不到的作品的意蕴和作家的精神世界。

作者介绍:

李怡,1966年6月生于重庆,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国历史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学术丛刊主编,出版过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七月派作家评传》《现代:繁复的中国旋律》《大西南文化与新时期诗歌》《阅读现代——论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为了现代的人生——鲁迅阅读笔记》《中国现代诗歌欣赏》《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等。先后成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05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张中良,笔名秦弓,1955年2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先后毕业于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1年获博士学位。1991年4月至1992年3月,留学日本,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现代文学学科负责人。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文学评论》编委,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委。   出版《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小说叙事》《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五四:新与旧》《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等个人专著11种,《中国现代杂文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图志》《中华文学发展史》《中国文学通史》等合著4种,译著2种,随笔集4种,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日本研究》《抗日战争研究》《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北京大学学报》《名古屋大学言语文化论集》(日本日文版)等刊物发表论文140多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读书》等报刊发表评论170多篇,散文随笔140多篇。

书籍目录:

总序一:还原民国文学史/张中良/001

总序二:民国文学史,如何立论?/李怡/006

引论:民国文学机制与新的政治经济学视野/001

第一编 宪政、法制与民国文学

第一章 宪政理想与民国文学空间 / 007

一、“文学空间” / 007

二、宪政理想 / 008

三、矛盾中的空间拓展 / 010

第二章 《新青年》前期国家文化的建构与新文学的发生 / 016

一、国权思想向民权思想的转换 / 016

二、由“国”建人到以“人”建国 / 019

三、礼法分离中的国与人 / 028

四、国语统一性中的文学表意系统转换 / 035

第三章 民国宪政和法制下的左翼文学与右翼文学 / 042

一、民国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左”和右 / 042

二、民国宪政法制与左翼文学的发生 / 044

三、民国宪政法制与左翼文学的发展 / 047

四、左翼文学、右翼文学价值的评判应坚守民国法制原则 / 054

第四章 大后方“军绅”社会权力制衡下的文学活动空间 / 057

一、四川的情形 / 057

二、广西、云南的情形 / 062

第二编 民国经济状况与文学形态

第一章 现代文学研究的民国经济视野:有效性及其限度 / 069

一、经济与中国文学:历史的考察 / 069

二、“民国经济”视野:新方法论的有效性 / 071

三、“民国经济”视野:新方法论之“新”及其限度 / 077

第二章 民国生存语境的文学诠释与经济重构 / 082

一、“生之艰”的诠释与重构 / 082

二、悖论的形成与反思 / 084

三、重审民国生存语境 / 086

第三章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农村经济政策与小说叙述 / 089

一、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农村经济政策述略 / 089

二、茅盾、叶紫等左翼作家的小说叙述 / 092

三、在政策与文学之间 / 095

第四章 民国经济危机与30年代经济题材小说 / 098

一、民国经济危机与30年代经济题材小说的兴起 / 099

二、共产党人、左翼文化团体对经济题材小说的指导与推动 / 102

三、都市与农村经济题材小说的政治化主题 / 109

第五章 抗战后期大后方戏剧运动的市场化趋势

一、市场热点的转换 / 116

二、促销策略的多样化 / 119

三、民营职业剧团的崛起 / 123

四、噱头的盛行 / 125

第六章 商业运作与民国通俗小说 / 128

一、民国通俗小说的畅销及原因 / 128

二、商业运作与民国通俗小说的畅销 / 130

三、商业运作带给民国通俗小说的利弊 / 135

第三编 著作权律、出版检查中的文学发展

第一章 搅乱文坛的法律——以《大清著作权律》为中心晚清

一、现代知识分子形成中的《大清著作权律》 / 142

二、现代文学市场形成中的《大清著作权律》 / 146

三、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大清著作权律》 / 148

第二章 民国时期国际版权保护与文学翻译自由的重要意义 / 151

一、 假如新文学没有翻译 / 151

二、 创作的时代?或翻译的时代? / 157

三、 对译印之自由的辩护——法律之于翻译时代的重要意义 / 165

第三章 《玉梨魂》版权之争与中国近现代作家的身份转型

一、《玉梨魂》的创作、连载与出版 / 184

二、三方纠葛的《玉梨魂》版权之争 / 186

三、版权之争带来的身份转型 / 188

第四章 《生活》传媒系列应对出版审查的措施及生存智慧 / 193

一、应对出版审查举措 / 193

二、依托可靠的背景、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 / 200

三、经济独立是言论自由的基础 / 202

第五章 限制下的空间:抗战时期图书杂志审查制度 / 207

一、审查制度和抗战时期的出版 / 207

二、并非无法突破的图书审查制度 / 208

三、质疑和诟病中的制度 / 213

第四编 “经济意识”与“法制生存”

第一章 民国时期作家的“经济意识” ——以鲁迅为观察中心 / 219

一、民国经济与现代文学 / 219

二、鲁迅的“经济意识” / 220

三、鲁迅经济意识的文化伦理 / 224

第二章 民国法律形态与女性写作 / 230

一、法律与女作家生存空间的拓展 / 230

二、文本空间的拓展 / 233

三、在法律文本与文学文本之间 / 236

第三章 现实反抗、文学书写与精神资源——论鲁迅与法律的三个层面

一、现实反抗 / 240

二、 文学书写 / 245

三、精神资源 / 250

第四章 1933-1935年的鲁迅:带着枷锁,如何跳舞? / 254

一、枷锁:国民党治下的文网 / 235

二、1933-1935:鲁迅杂文创作概况与文网 / 259

三、带着枷锁跳舞:鲁迅的钻网术 / 268

第五章 利益与诗意的交织——以邵洵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生产活动为中心

一、“颓加荡的唯美诗人” / 277

二、邵洵美的传播经营之道 / 279

三、如影随形的“诗人”底色 / 287

第六章 法外权势的失落与村落秩序的重建——以赵树理40年代小说为例 / 292

一、法治视野下的村落叙事:在常与变之间 / 292

二、势大于法:在潜规则与软实力之间 / 301

三、村落法治的前途:在旧与新之间 / 310

第七章 法律意识与中国现代新诗——从奥登的影响谈穆旦后期诗歌 / 313

一、穆旦与奥登 / 314

二、奥登诗歌与“法律意识” / 317

三、穆旦诗歌中的“法律意识” / 321

四、“穆旦风” / 324

第五编 政治经济视野与文学诠释

第一章 无望的塑造:孔乙己的金钱、身体与身份 / 331

一、金钱主宰:被塑造的身体与世界 / 331

二、身份消失:异己的合谋与围捕 / 335

三、走向绝望:窳败的体制与人心 / 341

第二章 鲁迅小说《离婚》的法律解读

一、四种婚姻观念与法律的对话 / 345

二、轻诉讼、重调解的法律文化 / 350

三、民间调解的非法律性与震慑力 / 352

四、互惠的消亡与重建 / 354

第三章 经济·文学·历史——《春蚕》文本的三个维度

一、经济:社会全景呈现的可能 / 361

二、文学:经济主题的“隐匿”和艺术呈现 / 367

三、历史:“乌托邦”革命的现实依据 / 372

第四章 婚姻·理想·哲思——《二月》文本的三重意蕴 / 380

一.婚姻:进步舆论、民国法律、小说文本的三维呈现 / 381

二.理想:萧涧秋与陶岚、文嫂、采莲关系的投射寓意 / 383

三.哲思:萧涧秋游离与悖逆的人生困境 / 390

第五章 虚构:通向正义之路——以《原野》的法律问题为例

一、正义:法律与文学的共同追求 / 395

二、《原野》:作为法律案例的文学文本 / 398

三、虚构:通向正义之路 / 401

主要参考文献 / 405

后记 / 413

内容摘要:

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民国文学史论》第一卷。
  本卷主要通过对民国政治、法律、经济等因素的剖析挖掘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生存发展的国家历史情态。民国时期的经济政策、经济形态以及国家法制等的各种因素都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复杂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积极的,又有负面的、消极的,总之这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现场,也是中国现代作家独立创作的社会氛围。借助这一视角,过去人们所熟悉的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了“异样”的细节,令人耳目一新,这就是本书倡导的“新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独特价值,新的政治经济学的观察,让我们看到了与众不同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还有种种意想不到的作品的意蕴和作家的精神世界。

编辑推荐:

1. 开创性。《民国文学史论》是中国第一部研究民国文学发展的史论专著,由著名学者和新锐学者分卷论述。《民国文学:概念解读与个案分析》为第三卷。
  2. 重要性。《民国文学史论》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及两项资金资助项目
  (1)该项目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2)该项目入201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金资助;
  (3)该项目入2013年度广东省原创精品出版资金“弘扬岭南文化和原创精品图书”项目,获得广东省原创精品出版资金扶持。
  3.出版价值
  (1)《民国文学史论》是研究“民国史”的重要研究者及代表学者引入“民国历史视角”之后的全新成果。此成果以全新的观点、视角、研究方法和大量第一手材料的运用,显示其独特品味和学术价值,将有力地推动民国文学学术研究,甚或有助于一个新的文学研究学派的形成和成长。
  (2)《民国文学史论》强调回到中国民国时期,从中国历史本身出发研究问题,具有历史开拓意义。它将实现四个重要突破。
  突破以西方理论为中心的研究模式,返回中国历史现场;
  突破以新文学主流为中心的研究模式,全面呈现中国文学发展的复杂样态
  突破以纯文学为中心的研究传统,深入揭示文学背后的丰厚历史图景;
  突破以陈旧的史料为中心的研究格局,更充分地挖掘大陆鲜为人知的档案、文本与历史线索。
  4.主要内容、规模
  《民国文学史论》共六卷,包括:《民国政治经济形态与文学》《民族国家概念与民国文学》《民国文学:概念解读与个案分析》《民国文学史料考论》《国民党文学思想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战略与延安时期的文学生产》。分别论述“民国文学形态”“民国文学概念”“民国文学现象研究”“民国文学内部板块”等各类问题。按照“观念论”“方法论”“形态轮”“史料论”“结构论”等勾勒“民国文学史论”的主要内容。
  6卷,200多万字。
  5.作者阵容鼎盛。《民国文学史论》由我国著名学者李怡教授、张中良教授担任主编,由4位我国当代研究民国文学的著名学者与几位新锐学者共同完成,作者阵容鼎盛,可以说这个研究课题集中了民国文学研究的权威学者,反映了我国民国文学研究的前沿学术研究成果。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民国政治经济形态与文学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民国文学史论
9787536071513
如需购买下载《民国政治经济形态与文学》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广州出版单位花城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6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民国政治经济形态与文学是花城出版社于2014.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9.6 的主题关于 中国文学-文学史研究-民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