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生物质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封面图

生物质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闵九康, 贺焕亮,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230.0

书籍简介:

本书首先绍了生物质在现代农业中的广阔应用前景,其次论述了生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代谢原理和代谢过程,然后分章节详细论述了各种形式和各种类型生物质(腐殖质、生物质肥料、生物质生长调节剂、脱落酸、生物质氮、生物质磷、生物质硫、生物质氢,等等)的作用原理、重要功能,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开发利用技术、应用效果和应用现状,以及深入应用的远景展望。本书是一部非常系统的、完整的关于生物质在现代农业中应用的重要理论和应用技术著作,理论深入、应用指导性强,可供农学、环境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以及有关生产单位人员阅读和参考。

书籍目录:

第一章全球生物质(碳)循环与低碳农业的发展1

第一节引言1

第二节全球碳循环2

第三节有机残体的结构化合物3

第四节微生物的细胞壁10

第五节植物可溶性物质、根系和根系分泌物12

第六节土壤有机质的形成12

第七节土壤有机质的组分15

第八节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分布18

第九节Rubisco酶与光合作用效率20

一、研究目的20

二、Rubisco酶无效的原因21

三、研究出一种更优化型Rubisco酶的新技术23

第十节农业土壤中碳的缓冲作用26

第二章全球生物质生产展望 ——21世纪的水域农业29

第一节引言29

第二节海藻肥的营养物质30

第三节海藻肥对土壤及作物的生态效应32

一、海藻肥对土壤的作用32

二、海藻肥对作物的作用33

三、海藻肥在作物生长中的生态效应33

第四节海藻肥作用特点33

第五节海洋和淡水生境中的蓝细菌及其重要作用34

一、健康食品和饲料34

二、次生代谢物及其医药特性36

三、基因控制和转基因蓝细菌44

第六节积极发展微藻产业,努力实现低碳农业46

第三章生物质和温室效应48

第一节引言48

第二节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49

第三节CO2的起源和全球平衡账50

第四节光合作用对CO2的固定效率52

第五节光合作用器的一般特性52

一、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52

二、光子的吸收53

三、碳的光合还原作用54

四、光合作用过程中CO2的供应与需求54

第六节不同湿地的碳平衡账55

第七节全球甲烷(CH4)的平衡账58

第八节控制水稻田发射CH4的过程59

第九节全球氧化亚氮(N2O)的平衡账60

一、控制水稻田N2O和NO的发射过程62

二、不同水稻生产系统之间的差异63

第十节氨(NH3)的全球平衡账64

第十一节硫化物的全球平衡账66

第四章有机质(碳)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代谢过程67

第一节有机质的形成和分布67

第二节土壤中有机质的转化70

一、生物圈中有机质的全球循环70

二、进入土壤中有机质的数量70

三、稳态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的周转72

四、植被变化和管理技术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73

五、土壤有机质周转模式75

第三节土壤中不同有机质的元素组成78

一、植物和动物体的元素组成78

二、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结构化合物79

三、土壤中混合有机物的分解作用80

第四节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因子85

一、有机质的易分解性(颗粒大小)85

二、水分86

三、通透性(氧的供应能力)87

四、土壤反应或pH89

五、有效养分90

六、温度96

七、黏土矿物与抑制物98

第五节有机质的动力学和生物质的管理100

一、土壤有机质的性质与功能101

二、土壤有机质的动力学和转化过程103

第六节作物残体对土壤有机质动力学的影响109

一、作物残体及其营养含量109

二、作物残体的利用110

三、作物残体(秸秆等)与土壤有机质动力学和微生物活性的关系110

第七节小结112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和碳通量114

第一节引言114

第二节细胞水平的碳流(通量)115

一、呼吸作用115

二、同化作用和产量系数116

三、产量保持117

四、其他代谢产物118

五、碳代谢速率对土壤过程的影响118

第三节碳流:种群和群落119

一、微生物生物体120

二、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细菌和真菌120

三、土壤食物网122

第四节土壤水平的碳流(通量)122

一、输入土壤中的碳122

二、土壤中的碳库123

三、影响碳流的因子125

四、微生物的微范围空间分布128

第五节土壤中碳流的定量129

第六节农业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的比较130

第七节土壤碳?微生物相互作用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131

一、生物体是一种对碳动力学发生短期影响的氮库131

二、保持和增加土壤碳库:它会对碳动力学发生长期影响132

第六章微生物生长与生物质(碳)转化134

第一节引言134

第二节生物质碳素循环135

第三节微生物生长与能量的关系137

一、能源137

二、能源分布138

三、生长方式138

四、微生物的效能和生长138

第四节微生物生长和植物生产率139

一、植物生产率的估算140

二、微生物生物量的估算140

第五节微生物生长的基质控制141

一、微生物生长的动力学141

二、土壤微生物生长方程式142

三、微生物细胞转化142

第六节微生物呼吸和碳素转化143

一、土壤中二氧化碳(CO2)的释放速率143

二、根据二氧化碳的释放速率来估算微生物的转化量143

三、土壤吸氧率144

四、根据氧的吸收速率来估算微生物的转化量145

第七节加入土壤的基质和微生物中14C的转化量145

一、葡萄糖和葡聚糖145

二、微生物的分离物146

第七章腐殖质的生物化学149

第一节引言149

第二节土壤中的降解反应149

一、植物总体的降解作用149

二、碳水化合物的降解作用150

三、氨基酸化合物的降解作用151

四、酚类成分的降解作用151

第三节土壤中的合成反应155

一、植物总体及植物成分向腐殖质的转化过程155

二、微生物色素的形成与腐殖质合成的关系156

三、微生物酚类聚合体形成的生物化学158

第四节黏土矿物对土壤微生物形成腐殖质过程的影响163

第五节小结164

第八章腐殖质及其在土壤中的作用167

第一节腐殖化作用167

第二节腐殖质的化学组成170

一、腐殖化过程中植物结构化合物的降解170

二、腐殖质形成的原始材料(木质素)171

三、微生物合成的酚类化合物(腐殖酸的组成单元)180

四、腐殖物质的分离181

五、腐殖物质的分级185

六、胡敏酸的化学组成193

七、腐殖质和天然酚化合物中形成暗色物质的模型研究202

八、“合成”胡敏酸的模型试验217

九、腐殖物质形成过程中的有机氮化物219

十、胡敏酸形成过程中的碳水化合物224

第三节物理性质(摘要)227

一、紫外线和可见光227

二、腐殖酸及其分级物的红外线吸收作用227

三、热分析法对腐殖酸及其各级产物的鉴定227

四、腐殖酸及其各级产物氧化还原电位和极谱性质227

五、腐殖质的X射线衍射光谱研究法227

六、腐殖酸和无机阳离子的络合特性228

七、腐殖酸及其产物的形状、大小和颗粒物重228

第四节结论228

第九章生物质肥料与农业持续发展230

第一节种植业、饲养业、沤制业相结合是保证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230

第二节“矿质营养学说”等理论及欧洲农业实践表明,有机、无机农业结合是

保证农业持续发展的最好选择231

第三节合理使用有机肥料是保证营养元素合理循环和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

之一232

第四节积极发展绿肥,不断开辟有机肥源,是保证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34

第五节解决好有机肥料问题,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235

第十章生物质肥料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237

第一节引言237

第二节有机肥料的有机营养作用237

一、碳水化合物在土壤中的转化238

二、有机氮化合物239

三、有机磷化合物239

四、钾240

五、有机肥料中的微量元素241

第三节有机肥料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242

第四节有机肥对氮循环的影响244

第十一章生物肥料与低碳农业的发展246

第一节绪论246

第二节生物肥料在持续农业中的重要作用249

一、引言249

二、生物肥料和其他产品在持续农业中的重要作用250

三、生物肥料的内涵和技术路线251

第三节生物肥料研究的主要结果和成果252

一、生物质残体与微生物的关系252

二、尿素转化及其控制254

三、生态生物肥料中尿素损失与脲酶抑制256

四、调节C/N比,增加有机氮258

五、微生物成活及其生境258

六、其他258

第十二章生物肥料及其发展前景261

第一节引言261

第二节生物肥料发展史261

第三节生物肥料的分类262

第四节固氮生物肥料263

第五节解磷生物肥料265

第六节促生菌生物肥料267

第七节溶钾生物肥料(生物钾肥)267

第八节小结270

第九节生物肥料的基础——生物固氮作用272

一、固氮作用的程度272

二、固氮作用的微生物学277

三、接种剂的生产和应用277

四、未来研究展望278

第十节生物肥料的生产及其工艺279

一、微生物肥料的批量生产279

二、生物肥料的配方技术284

三、小结287

第十一节生物肥料的商业化进程287

一、历史回顾288

二、土壤微生物的商业化步骤289

三、各种微生物制剂现行市场份额291

四、小结292

第十三章土壤中的生物质调节剂293

第一节引言293

第二节历史回顾294

一、生物活性物质294

二、固氮菌295

三、接种菌剂后的增产效果296

第三节对植物的生理作用297

一、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297

二、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过程298

三、土壤中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代谢作用299

第四节植物激素的微生物合成300

一、植物生长素300

二、赤霉素306

三、细胞激动素307

四、乙烯312

第五节应用318

第六节小结318

第十四章生态系统中的脱落酸及其重要意义320

第一节引言320

第二节历史320

第三节脱落酸在植物生理中的作用321

一、脱落酸引起的生理反应321

二、结构?活性关系322

第四节植物的合成和代谢322

一、合成322

二、内源和外源脱落酸的代谢324

第五节ABA结合部位326

第六节ABA作用机制326

第七节运输过程327

第八节外源供应脱落酸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27

第九节产生ABA的微生物330

一、真菌合成ABA的生物化学331

二、脱落酸的代谢作用336

三、影响真菌合成脱落酸的因子336

第十节脱落酸和共生联合体342

一、根瘤形成342

二、菌根真菌342

第十一节脱落酸和病原体344

第十二节土壤中的脱落酸347

第十三节微生物产生脱落酸的生态意义349

第十四节结论349

第十五章土壤酶活性与生物质的关系350

第一节引言350

第二节不同土类中酶活性与土壤肥力350

第三节土壤中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与生物质的关系352

第四节土壤脲酶、蛋白酶与土壤氮代谢的关系353

第五节土壤中磷酸酶活性与磷的含量353

第六节灌溉对脲酶和尿素移动的影响354

第七节生物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357

第八节结论359

第十六章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及其生物质多样性360

第一节引言360

第二节生物多样性的定义362

第三节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生物多样性数量364

一、生物多样性现状364

二、生物多样性的数量364

第四节生物多样性的本质365

第五节生物多样性在农业中的生态效应365

第六节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366

第七节生物多样性展望366

第八节困难或限制因子368

第十七章生物质的氮素再循环369

第一节引言369

第二节农业废弃物370

一、作物残体370

二、动物粪便374

第三节食品加工过程产生的废弃物380

一、食品加工过程产生的废弃物的性质与成分380

二、灌溉农田383

三、土壤对氮的载荷与利用384

四、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385

五、污染潜势385

第四节城市废弃物386

一、污流386

二、污泥388

第五节小结393

第十八章生物质氮和矿物质氮的平衡账395

第一节引言395

第二节与N收支有关的N循环395

一、N循环图解395

二、土壤氮平衡概念396

第三节土壤?植物系统中的氮源397

一、土壤中固有的有机氮397

二、通过作物和动物废料加入的氮397

三、通过降水和灌溉水加入的氮398

四、从大气吸附的N399

五、生物固氮作用399

六、商品肥料400

七、杂项400

第四节土壤植物系统中氮的损失401

一、被作物和家畜取走401

二、侵蚀和径流402

三、淋溶损失403

四、反硝化作用和其他气态损失405

五、铵的固定作用406

第五节土壤?植物系统中氮收支的近期研究406

一、标记N在N收支研究中的应用406

二、N平衡的方法论407

三、N平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408

四、N平衡的研究409

五、小结423

六、N平衡在土壤和作物问题上的应用423

第六节小结与结论429

第十九章生物固氮作用及其在农业中的意义431

第一节总论431

一、生物固氮过程431

二、生物固氮量431

三、固氮作用的程度432

四、固氮酶433

五、固氮酶的反应433

六、固氮酶的调节433

第二节固氮作用的微生物学434

一、引言434

二、自生固氮生物435

三、共生固氮生物439

第三节固氮作用的生理学和农学——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作用444

一、引言444

二、结瘤过程445

三、固氮作用中的能量关系446

四、固氮作用的测定方法455

五、根瘤菌的分类461

六、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相互作用461

七、种子接种技术462

八、接种剂的应用464

第四节未来的应用465

第二十章土壤中的生物质有机态氮466

第一节引言466

第二节土壤氮的分级466

一、矿质土壤中有机态N的分布468

二、有机土和水渍物中N形态的分布472

三、腐殖酸和富啡酸473

四、新固持N的分布和稳定作用475

五、N同位素丰度的自然变化478

第三节氨基酸479

一、提取和定量测定479

二、氨基酸的鉴别480

三、在土壤中的分布方式480

四、影响氨基酸分布的因子483

五、腐殖酸和富啡酸中的氨基酸484

六、氨基酸的立体化学484

七、游离氨基酸485

八、土壤中氨基酸的状态486

第四节氨基糖487

一、提取和定量测定488

二、氨基糖的分离489

第五节其他氮化合物490

一、核酸及其衍生物490

二、叶绿素和叶绿素的降解产物492

三、磷脂493

四、胺、维生素和其他化合物493

五、农药及其降解产物494

第六节土壤有机N的稳定性495

第七节摘要496

第八节农药对土壤氮转化的影响496

一、土壤的变异性496

二、农药的行为497

三、农药对N转化作用的影响498

四、农学意义507

五、 环境和管理意义511

第二十一章生物质氮的氨化作用513

第一节引言513

第二节蛋白质、肽、酰胺、脒以及氨基酸514

一、蛋白酶和肽酶514

二、土壤中的蛋白酶和肽酶516

三、酰氨基水解酶和脒基水解酶522

四、氨基酸脱氢酶和氧化酶523

第三节氨基多糖和氨基糖524

一、起源和水解524

二、土壤中氨基多糖的稳定性525

三、土壤中氨基多糖的水解526

四、氨基糖产生的氨526

第四节核酸、核苷酸、核苷、嘌呤以及嘧啶528

一、核酸528

二、核苷酸和核苷530

三、土壤中的核酸酶、核苷酸酶和核苷酶530

四、核苷酸和核苷的脱氨基作用530

五、嘌呤的分解代谢531

六、嘧啶的降解作用534

七、土壤中嘌呤和嘧啶的降解作用536

第五节尿素536

一、脲酶537

二、土壤脲酶538

第六节其他化合物545

第二十二章生物分子在土壤中的重要作用547

第一节引言547

第二节土壤环境中的有机化合物548

第三节生物化合物和黏土矿物之间的化学作用550

第四节生物分子对近程有序矿物和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形成以及物理化学性质的

影响552

一、近程有序Al沉淀产物的形成552

二、近程有序Fe沉淀物的形成555

三、有机矿物复合体的物理化学性质556

第五节羟基?Al(?Fe)?有机层状硅酸复合体558

第六节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可变电荷矿物吸附营养物的影响560

一、有机配位体对磷酸盐吸附的影响560

二、配位体对硫酸盐吸附作用的影响562

三、配位体对阳离子吸附作用的影响563

第七节有机矿物复合体上营养元素的吸附作用564

第八节水解Al或Fe化合物对蛋白质?黏土矿物复合体形成的影响566

第九节低分子量有机配位体和营养元素对酶吸附作用的影响569

第十节可变电荷矿物和有机矿物复合体上固定酶的活性571

一、可变电荷矿物?酶复合体571

二、有机矿物?酶复合体574

第二十三章土壤生物质对微量营养元素有效性的影响577

第一节引言577

第二节Fe、Mn、Zn和Cu与腐殖质络合物对农作物的重要意义577

一、生理和生物化学功能577

二、微量营养元素向根系的输送途径578

三、微量营养元素对高等植物的有效性579

第三节土壤中有机络合物的性质581

一、生物分子化合物的种类581

二、腐殖物质582

第四节增富微量营养元素的有机废物和天然金属有机络合物土壤改良剂的应用586

第五节金属?腐殖酸和富啡酸络合物的稳定性常数589

一、通式589

二、模拟法590

第六节小结596

第二十四章重金属污染及其向生物质和食物链的转移过程597

第一节引言597

第二节影响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植物有效性的因子598

一、相关的土壤因子599

二、有关的植物因子602

第三节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602

一、根际中重金属元素的转化途径603

二、重金属的根系吸收605

三、植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归宿605

四、植物重金属的吸收模式606

五、叶部吸收作用606

第四节植物中重金属的功能与作用607

一、陆生植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毒害作用607

二、抗过量重金属元素的植物类型608

第五节重金属元素的植物有效性检测610

一、植物的测定610

二、化学提取610

三、微生物测定611

四、同位素测定611

第六节结论611

第二十五章土壤生物质形成的有机酸和自由基613

第一节引言613

第二节生物系统中有机酸的形成613

第三节土壤中有机酸的分布615

一、研究的历史615

二、通气土壤中的有机酸616

三、渍水土壤中的有机酸618

四、根分泌物中的有机酸619

五、土壤中的植物生长素620

六、表面枯枝落叶层中的有机酸620

第四节有机酸对土壤发生学的作用621

一、螯合反应621

二、岩石风化与矿物质运转624

第五节小结625

第六节土壤中的自由基625

一、引言625

二、非成对电子自旋体的探测方法626

三、土壤中的基类629

四、腐殖质部分中稳定基类的特性635

五、土壤中基的可能作用637

第二十六章生物质中的碳水化合物及其功能638

第一节引言638

第二节来源638

第三节分类639

第四节分离和组成639

一、游离的碳水化合物639

二、纤维素640

三、半纤维素641

四、糖醛酸642

五、氨基糖642

六、容易水解的碳水化合物643

七、总碳水化合物645

第五节转化和分解646

第六节鉴定方法648

一、水解法648

二、色谱法648

三、红外光谱法649

四、X射线衍射分析法649

五、电泳法649

第七节碳水化合物的作用650

一、多糖650

二、细菌胶和黏胶651

三、糖类651

四、单糖651

五、磷651

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651

第八节摘要及结论651

第二十七章土壤生物质磷的代谢作用652

第一节引言652

第二节矿化作用653

一、磷酸酶的活性653

二、土壤有机磷的矿化作用655

三、加入的有机质的矿化作用656

第三节生物质磷的形成656

第四节核酸、衍生物及有机磷酸盐657

一、引言657

二、核酸及其衍生物658

三、肌醇磷酸盐663

四、磷脂667

第五节未确定的酯668

第六节土壤有机磷酸盐的测定668

第二十八章生物质磷的生物化学和循环669

第一节引言669

第二节活体中的磷669

一、磷在生命过程中的独特功能669

二、磷在植物营养和生理学中的重要性670

第三节土壤系统中的有机磷671

一、成分和数量671

二、磷的数量与其他成分的关系673

三、土壤中有机磷的一些反应674

四、土壤有机磷的鉴别和特性研究677

第四节土壤有机磷在磷循环中的作用678

第五节结论680

第二十九章硫的有机化合物681

第一节引言681

第二节硫化合物的代谢685

一、有机硫化合物的合成685

二、有机硫化物的分解688

第三节结语694

第三十章生物质硫及其代谢途径695

第一节硫酸盐和硫氨基酸的运输695

第二节硫酸盐的活化作用和还原作用698

一、硫酸盐的活化作用698

二、硫酸盐的还原作用700

第三节半胱氨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703

一、半胱氨酸的生物合成703

二、半胱氨酸的代谢704

第四节蛋氨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706

一、蛋氨酸的生物合成706

二、蛋氨酸的代谢709

第五节其他重要含硫化合物710

一、硫胺素和生物素710

二、铁?硫蛋白711

三、硫氧还蛋白711

四、硫苷酯712

第六节二氧化硫/亚硫酸盐/硫化氢的代谢作用713

第七节非必需的含硫化合物714

一、取代?S?半胱氨酸715

二、硫酸酯的形成和反应717

三、杂色硫化合物720

第八节小结723

第三十一章生物质能源氢(H2)——永不枯竭的无碳能源726

第一节绪论726

第二节产生氢气的微生物728

一、细菌728

二、蓝绿藻729

第三节生物氢(H2)的生产729

一、引言729

二、生物产H2系统729

三、光能转化效率730

第四节结语和建议731

第五节光合生物氢(H2)的生产732

一、什么是光合生物氢(H2)732

二、与光驱动产H2相关的蓝细菌的特性736

三、研究和发展736

第三十二章生物质克生作用现状和展望738

第一节引言738

第二节植物克生作用的范畴738

第三节植物克生素的释放和转移740

第四节植物产生的克生素742

第五节植物克生素的联合效应745

第六节植物克生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745

第七节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克生作用746

第八节植物克生作用的应用748

第九节展望749

第三十三章生物质克生素的作用机理751

第一节引言751

第二节除草作用752

第三节植物克生素和植物激素的关系753

第四节植物克生素对代谢物的影响754

第五节植物克生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755

第六节植物克生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756

第七节植物克生素对有关膜过程的作用757

第八节酚克生素的作用方式759

第九节高粱克生作用的机制760

第十节结论761

第三十四章生物质克生素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763

第一节引言763

第二节真实性765

第三节有限的资源与粮食生产766

第四节世界粮食消耗767

第五节展望767

第六节植物克生素的主要化合物768

一、楝素和其他类三萜化合物768

二、地衣次生代谢物770

三、水生植物活性化合物(萜和类萜)771

四、土壤中植物克生化合物——酚类的作用和代谢途径771

五、植物克生素的重要组分——苯并?唑啉?2(3H)?苯并?唑酮771

六、半日花饱和烃及其结构?活性关系771

七、寄主?寄生克生作用的化学772

八、生物碱的重要作用772

九、真菌植物毒素773

第七节最终产品的类型773

第八节主要研究内容773

一、研究不同植物克生素的杀虫功能及其作用方式773

二、研究植物克生素对昆虫的影响774

三、研究植物克生素对线虫和螨虫的防治效果775

四、研究植物克生素对软体动物(丁螺等)和原生动物的作用775

五、植物克生素(楝素)对病毒、细菌和真菌的影响(防治真菌、细菌和病毒的

药物研究)776

六、研究抑制亚硝化细菌和甲烷细菌的植物克生素,从而减少温室气体(N2O

和CH4)排放量,以保护环境,预计减少量为35%779

七、研究植物克生素对有害杂草的作用机理和方式,并研制出1~2种新的广谱

性植物克生素除草剂780

八、研究能自行分泌和排放出植物克生素的生物源(植物和微生物),以用于

家庭和公共场所的活体植物源(一种或几种植物),从而预防虫害和各种

病原体,保护人类健康和造福社会780

九、研究植物克生素的提取、分离和检测技术780

十、研究植物克生素在农业上的其他用途和应用方法,确保农业环境的良性

循环和农民的收益增长780

第九节植物克生作用和持续农业781

一、引言781

二、草原牧草可用于杂草的防治782

三、植物克生作用对作物产量的影响783

四、环境因子对水稻自体中毒的影响783

五、水稻土中氧化还原电位(Eh)对稻草分解的负面影响783

六、土壤微生物参与了稻草的分解作用784

七、水稻土中植物毒素和植物营养之间的作用784

八、植物克生作用降低了甘蔗的产量784

九、植物克生作用在农作系统中的作用785

第十节结论和讨论786

第三十五章生态环境中的生物质克生作用及其意义788

第一节引言788

第二节植物克生作用是生物多样性的调节系统788

一、植物群落的植物克生作用和自体中毒作用的重要意义789

二、连续植被的克生作用和自毒作用机制792

三、特定条件和木本植物优势条件下的植物克生作用793

第三节持续农业中的植物克生作用796

一、植物克生效应对作物生产力的影响796

二、间作系统中的植物克生作用798

第四节植物克生作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799

一、干旱胁迫800

二、淹水、排水不良和缺氧环境800

三、营养对产生毒素的影响800

四、紫外光和γ射线800

五、土壤中植物克生素的动力学801

第五节植物克生作用和克生素研究展望801

一、根际土壤中分离和鉴定植物克生素的技术801

二、用于农业化学品的天然植物克生素802

三、植物克生作用在保持品种进化过程中的战略意义802

四、植物克生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模式802

五、植物克生素——向生物学家挑战的难题803

第三十六章生物质碱及其功能804

第一节引言804

第二节生物碱的分类804

第三节生物碱的起源806

第四节生物碱的合成807

一、烟碱和托品烷生物碱807

二、喹嗪生物碱808

三、苯甲基异喹啉生物碱808

四、类萜吲哚生物碱809

第五节生物活性810

一、吡咯啉生物碱810

二、喹嗪生物碱812

三、苯甲基异喹啉生物碱813

四、烟碱和托品烷生物碱813

五、嘌呤生物碱815

六、吲哚生物碱815

七、六氢吡啶生物碱815

八、胡椒茚生物碱816

九、二萜生物碱816

十、甾类生物碱816

十一、类苯并?喹酮(氧肟酸)817

十二、多羟基生物碱817

十三、其他生物碱818

第六节作用方式820

一、类烟碱821

二、鱼尼丁821

三、吡咯双烷生物碱822

四、藜芦定(无定形藜芦碱)823

第七节分子生物学823

一、甲基异喹啉生物碱823

二、类单萜吲哚生物碱825

三、烟碱和托品烷生物碱827

四、嘌呤生物碱829

五、豇豆酸829

六、鱼尼丁829

第八节展望830

第三十七章生物质酚化合物在环境中的重要作用832

第一节引言832

第二节酚化合物的发生832

一、概述832

二、酚和酚酸833

三、芪(1,2?二苯乙烯)和菲833

四、类黄酮833

五、花色素苷834

六、双类黄酮834

七、单宁834

八、异类黄酮834

九、醌和呫吨酮834

第三节分类835

第四节生物合成835

一、概述835

二、类苯丙酸838

三、羟基苯甲酸838

四、羟基肉桂酸的共轭物839

五、类黄酮840

六、苯醌化合物842

七、芪(1,2?二苯乙烯)和呫吨酮843

八、单宁843

九、木质素、木酚素和新木酚素844

第五节生物活性845

一、酚和酚酸845

二、酚基糖苷847

三、香豆素849

四、单宁850

五、类黄酮851

六、木质素852

第六节作用机制852

第七节分子生物学853

第八节展望853

第三十八章类萜在植物保护中的重要作用854

第一节引言854

第二节分类855

一、概论855

二、类单萜855

三、类倍半萜857

四、类二萜858

五、类三倍萜858

六、类三萜和类固醇860

第三节化合物的发生860

一、类半萜860

二、类单萜860

三、类倍半萜860

四、类二萜861

五、类三倍萜861

六、类三萜和类固醇861

第四节生物合成861

一、概论861

二、类单萜862

三、类倍半萜864

四、类二萜865

五、类三萜和类固醇865

第五节生物活性866

一、类单萜866

二、类倍半萜871

三、类二萜874

四、类三倍萜876

五、类三萜和类固醇876

第六节作用机制879

第七节分子生物学880

第八节展望882

第三十九章楝树及其生物质在环境和农业中的意义883

第一节引言883

第二节楝树及其制剂的重大意义884

第三节楝树及其生物学特性887

一、分类学887

二、楝树的普通名称887

三、植物学特性888

四、地理分布891

五、生态学892

六、生长发育和果实产量893

七、繁殖、选种和育种894

八、楝树的病虫害894

第四节楝树的生物学活性成分895

一、楝素和其他类三萜化合物895

二、植物材料(原料)895

三、分离方法895

四、类三萜的化学和生物活性895

五、四环(降)类三萜化合物的性质896

六、楝素及其同系物896

七、其他类三萜衍生物及其性质896

八、结构?活性关系896

九、世界各地楝树核仁中楝素的含量896

十、不同地区楝子仁中楝素的含量896

第五节苦楝树898

一、普通名称、地理分布、植物学特性和各种用途898

二、楝树的各种用途899

三、植物化学900

四、楝树的虫害901

五、楝制剂对螨虫、线虫和昆虫的影响901

六、数量结构活性关系904

七、楝制剂对蝗亚目(蚱蜢和蝗虫)的影响905

八、楝素农药的功效910

第六节楝素肥料和天然硝化抑制剂912

第四十章楝树及其制剂——神奇的“绿色”农药917

第一节引言917

第二节楝制剂的新发展——植物农药917

第三节楝素农药的功效917

第四节楝树的化学成分920

第五节楝素化合物920

第六节楝制剂的商业化进程和特点922

第七节楝制剂的应用和发展前景924

附表925

附表一国际制单位换算表925

附表二英美制和国际制单位换算系数926

参考文献928

内容摘要:

本书主要论述了:1.全球各生态系统中生物质的种类和数量;2.全球生物质生产展望——21世纪的水域农业;3.全球生物质循环过程中有机碳库的大小和通量;4.全球生物质的循环与低碳农业的发展;5.全球生物质的起源与平衡账;6.植物生物质的分类及其功能;7.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质的循环和利用;8.土壤生物质的代谢过程和重要作用;9.重金属及其在生物质中的转移过程;10.土壤生物质和温室效应;11.生物质氢(H2)——永不枯竭的无碳能源等。本书可供农学、环境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的科技工作者以及有关单位生产部门的相关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和阅读。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生物质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122161741
如需购买下载《生物质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化学工业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3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 × 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生物质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是化学工业出版社于2013.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S 的主题关于 生物工程-应用-现代农业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