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6.0
本书作者曾出任中国驻秘鲁大使,以其独特的经历和见闻,全方位介绍了秘鲁的政情风貌。
前言
第一章风云变幻的政坛往事
藤森:从教师到总统
震惊世界的“自我政变”
“最高道德任务”
“独特”的执政风格
家庭风波政治化
棘手的人质事件
贿选丑闻“大爆炸”
东京的流亡生活
秘密飞往智利
藤森被引渡回国受审
第二章解读印加文明的密码
秘鲁印第安人源自何方?
神秘壮观的纳斯卡地画
昌昌:美洲古代土城之最
访问印加古都库斯科
雄伟神奇的马丘比丘
“印加帝国”在安第斯山升起
印加文明光耀千秋
亚马逊印第安人探秘
第三章近看血与火的历史遗迹
“赎身屋”的控诉
“一言难尽”的利马城
1821:“王城”的新生
“鸟岛”今昔
第四章两个文明古国的对话
中秘邦交始于清代
1971:中秘新关系的里程碑
丰收的季节
秘鲁总统在北京试驾拖拉机
德奎利亚尔:“我是中国的老朋友”
关键性的一票
柳暗花明又一村
首钢在秘鲁开铁矿
牵手中秘石油合作
一场展览引来的“中国热”
茅台:秘鲁遇知音
一瓶“酒鬼”酒的故事
第五章割不断的中国情结
“契约华工”的血与泪
“中华通惠总局”的百年沧桑
墨宝:一段历史的见证
华裔部长的精彩人生
她有一颗炽热的中国心
情系中国的华裔省长
秘鲁商界的华人明星
后记
前言
我们走进秘鲁,首先接触的是“秘鲁”这个名称。“秘鲁”一词,就其领土范围来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公元16世纪以前,秘鲁是印加帝国版图的主体。除秘鲁外,印加帝国还包括今日厄瓜多尔、玻利维亚、阿根廷和智利诸国的一部分。这个地区,古代印第安人称为“塔万廷苏约”,意即“辽阔的国土”。其首都“库斯科”,在克丘亚语中有“宇宙的中心”之意。16世纪初叶,西班牙殖民者征服印加帝国后,在利马城设置秘鲁总督。该总督管辖了几乎包括西班牙在南美洲的全部殖民地。从那时起,这个国家就一直叫做秘鲁。今天所称的秘鲁,是指19世纪初获得独立后建立的“秘鲁共和国”,其领土范围比以前小多了。至于“秘鲁”这个名称的来源,至今说法不一。有些人认为“秘鲁”一词同印第安部族克丘亚语“皮鲁阿”一词有联系,“皮鲁阿”的意义是“大玉米穗”或“玉米之仓”。有些人则认为“秘鲁”这个名称是以其北部太平洋流域的一条“维鲁”河而得名。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解释。
秘鲁共和国地处南美洲的西北部。北邻厄瓜多尔、哥伦比亚,东界巴西,东南接玻利维亚,南与智利毗连,西濒太平洋。领土面积共128.5万平方公里,为南美洲第三大国。
这是一个多山多水的国家。南美洲最大的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全境,山地占全国面积的一半。世界上最长的亚马逊河发源于安第斯山,众多的支流流经秘鲁全国50%以上的土地。与玻利维亚交界处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的的喀喀”湖。西边的太平洋海岸线长达2254公里。
这是一个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秘鲁矿业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12个矿产国之一。主要有铜、铁、金、银、铅、锌等。其中,铋和钒储量居世界首位,铜和黄金占第三位。铅和锌分别居拉美第一、二位。石油和天然气自给有余。森林覆盖率为58%,达7400万公顷,在南美洲占第二位。水力和海洋资源极为丰富,为全球鱼粉、鱼油生产大国。
这是一个多种族、多民族相融合的国家。秘鲁自古以来是印第安人的家园,在全国2212万(1993年)总人口中,土著人占41%,是现今印第安人比例最大的几个国家之一。其他人种依次为:印欧混血种人占36%,白人占19%,其余为黑人和华裔、日裔等亚裔人。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一些地区通用克丘亚语、阿伊马拉语等30多种印第安语。96%的人信奉天主教。
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秘鲁是美洲三大印第安文明的中心和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年,当地土著人已开始原始农业活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5世纪,已有一定水平的农业、纺织业、陶器业和建筑业。公元5世纪到10世纪,土著人已建立了相当高度的印第安文化,有发达的水利灌溉设施,有大型的宫殿、神庙建筑,有各种采矿、冶炼铸造技术。印第安部族民风淳朴,他们的道德信条是“勿偷盗,勿说谎,勿懒惰”。到15世纪,随着印加帝国的兴起,印加文化在各方面发展到了最高峰,成为整个人类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是1993年9月到秘鲁工作的,1996年11月离任回国。作为中国驻秘鲁大使,我的工作职责涉及到两国关系的方方面面。观察研究驻在国的政局动向是大使贯彻党和国家对外政策、开展对外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对秘鲁政治形势全面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工作就将陷入盲目性。为此,那几年,我和使馆领导对秘鲁总统的工作活动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跟踪调查研究,并以此为中心扩展到对该国内外政策和各党派政策主张的全面分析和评估。本书内“风云变幻的政坛故事”一章就是这种调查研究的部分内容介绍。
加强和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是大使的使命和目标。我的一切工作都是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首先,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访问是两国关系的重中之重。在任期内,我参加了秘鲁总统藤森访华的准备和接待工作。有关情况记录在“两个文明古国的对话”一章中。
国际人权领域的斗争是中秘两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美国连年在联合国人权大会上抛出反华提案,粗暴干涉我国内政。反霸斗争是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任务。在1995年和1996年两次联合国人权大会期间,我和使馆领导与秘鲁官方多次进行沟通、交流工作的情况和结果,在本书中有所反映。
搞好经济外交、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是驻外使馆的重要任务之一。当时,我国有近10家贸易和投资公司在利马设有办事处,他们在对外事务中时有问题要求使馆协助解决。特别是首钢集团购买经营秘鲁大型铁矿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秘鲁开采石油这两大项目,我和使馆领导参与并协助处理了部分涉外工作。有关情况和结果书中有专文记述。
文化交流在驻外使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我馆文化处根据使馆计划,每年都要与秘鲁文教部门联合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艺术展览,如中国文化周、中国电影周、中国工艺美术展、中国绘画艺术展等。其中,1995年在秘鲁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展”是当时中国在国外举办的同类展览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次。书中记下了广大观众对该展的热烈反响和高度评价。
秘鲁是华侨移居美洲时间最早和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做好华侨华人工作是驻秘使馆的一项重要任务。据秘方官员估计,秘鲁现有华侨、华人和华裔超过100万。本书在“割不断的中国情结”一章中,追述了从19世纪中叶起,10多万“契约华工”在秘鲁的出现、遭遇和反抗,以及华侨华人艰苦创业、社会地位状况和他们的故土情结,并重点记述了几位侨界领袖人物事业有成和热爱故乡的典型事例。
历史是一面镜子。今日秘鲁是昨日秘鲁的延续。为了更好地了解秘鲁的今天,外出访问时,我结合工作对印加文明进行了若干实地考察。在“解读印加文明的密码”一章中,我把看到和听到的古代印第安人在农业、纺织、制陶、采矿和建筑等方面的光辉业绩介绍给了读者。还重点记述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文化遗产的“马丘比丘”古城堡和“纳斯卡”地画,以及其他几处著名的名胜古迹。首都利马市的变迁反映在“近看血与火的历史遗迹”一章中。读者从“亚马逊印第安人探秘”一文还可粗略地了解土著部落那个鲜为人知的神秘世界。
后记
《走进神秘国度一中国驻秘鲁大使手记》一书的书稿写到这里该结束了,但觉得还有几句心里话要说。
出使秘鲁三年,我的工作是紧张繁忙的。为执行使命,我接触了许多人,经历了许多事,去过许多城市和乡村。毋庸讳言,围绕紧张繁忙的工作,我付出了时间,付出了精力,付出了辛劳。然而,有付出就有收获。在三年的岁月里,我收获了知识,收获了经验,收获了友谊,收获了完成任务的喜悦和精神上的满足。可以说,我的收获比付出的更多。
退休后,我尚有点余力,觉得应该为社会再做点什么。于是,在外交部老干部笔会朋友们的鼓励和带动下,我决定把在秘鲁工作中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及所得到的教益和感悟写出来,让更多的朋友分享。然而,限于我的知识和能力,写出来的东西会不尽如人意。倘若读者朋友能从中得到些许收获,我将感到欣慰。当然,如发现书中有误,敬请不吝赐教。
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得益于方方面面。首先是精神上得益于一些朋友的支持和鼓励。其次得益于朋友们提供的宝贵资料,其中文化参赞王彦廷、一秘李玉珍同志就提供了不少文字材料和图片。有些素材则是取自公开面世的著作和文章。再次得益于我的老伴,在回忆情景、核实材料和文字加工等方面,她都做了不少工作。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得益于中国文史出版社的领导和有关工作人员的支持帮助,特别是编辑部副主任张建安同志的具体指导和辛勤劳动。借此,我对上述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陈久长
2008年6月于北京龙潭湖畔
本书是中国驻秘鲁大使陈久长的手记。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记录了作者和使馆领导对秘鲁总统的工作活动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跟踪调查研究,并以此为中心扩展到对该国内外政策和各党派政策主张的全面分析和评估。在第二章中,作者把看到和听到的古代印第安人在农业、纺织、制陶、采矿和建筑等方面的光辉业绩介绍给了读者。还重点记述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文化遗产的“马丘比丘”古城堡和“纳斯卡”地画,以及其他几处著名的名胜古迹。第三章记录了首都利马市的变迁。第四章主要记录了作者参加秘鲁总统藤森访华的准备和接待工作的有关情况。第五章追述了从19世纪中叶起,10多万“契约华工”在秘鲁的出现、遭遇和反抗,以及华侨华人艰苦创业、社会地位状况和他们的故土情结,并重点记述了几位侨界领袖人物事业有成和热爱故乡的典型事例。 我刚到利马时,只听说藤森是移民秘鲁的日本人的后代,但他的家庭背景如何?历史上干过什么?又是怎样成为总统的?我一无所知。因此,我从向他递交国书、也就是从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起,即注意对他的观察和了解…… 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秘鲁是美洲三大印第安文明的中心和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年,当地土著人已开始原始农业活动。公元5世纪到10世纪,土著人已建立了相当高度的印第安文化。印第安部族民风纯朴,他们的道德信条是:“勿偷盗,勿说谎,勿懒惰。” 印第安人到达纳斯卡之前的那个文化相当发达的民族,为什么要在这片荒原上修建这些线条和图案呢?各国专家学者的假说和论断多达数十种。有的说那是用于祭神的“大道”、“圣坛”;有的说是“天文台”、“天文历法”;有的说是“供诸神观赏的图画”、“供古代人在空中观看的景点”;有的说是“灌溉系统”、“纺织术中的成形器”;还有更富想象力的人说,这是外星人降落地球修建使用的飞船跑道或航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作者简介】 陈久长,男,湖南桂阳人。1934年生,1958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并留校工作。1964年调入外交部,先后任美洲大洋洲司副处长、驻美国使馆二等秘书、干部司处长、参赞、副司长、中国驻古巴和驻秘鲁大使。